(浙江財經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以高校的科技人才流向企業(yè)流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楊秀娟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杭州310000)
高校是知識和人才的聚集地,可見高校對科技人才如何將知識轉換成生產力十分重要。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沒有高校的大力培養(yǎng),社會上將面臨很多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以及政府機關離不開高校的人才供給。各行各業(yè)都需要人才,而初始時大部分人才是在高校受到良好教育,掌握了基本技能,才能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科技人才;人才流動;高校
高校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yǎng)人才,也肩負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國家的各行各業(yè)所應用。但是究竟高校是如何將科技人才的效用發(fā)揮最大,這與科技人才的管理不無關系。也只有做好科技人才的工作,才能為社會乃至各行各業(yè)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像泵一樣運轉的高校才不會枯竭,停止運作。高校不同于企業(yè),高校更多的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無疑是高校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高??萍既瞬抨犖槲ㄓ性诹鲃又胁粩嗾{整與更新,才有巨大發(fā)展空間。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教師主體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政策的提倡與支持,高校間教師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導致教師資源分布的不合理,以至于一些地方的教師過剩與短缺,同時資金投入開發(fā)與浪費并存的現象普遍存在,所以教師資源總體配置效益并不高。
鑒于此,高校需要全面、科學、合理地看待并及時抓住新時期教師流動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這對發(fā)展國家人才戰(zhàn)略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此,能否取得積極成果,也取決于高校能否積極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并采取適當措施來應對,這對于高校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只有科技人才得到適當流動,才不會像一潭死水,迸發(fā)不出一點生命跡象。對于人才匯聚的高地——高等學校而言,人才競爭與搶奪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研究的科技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更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高校留住以及招納賢才。
(一)高??萍既瞬诺亩x
關于“科技人才”的理解認識上,對于不同的人還有著很大的差異,在科技指標統(tǒng)計方面也沒有專指“人才”的統(tǒng)一口徑。這里我們可以從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中查閱與借鑒,例如國際上首先給出比較系統(tǒng)地解釋是在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OECD)與歐盟統(tǒng)計局上:“在理論上,科技人力資源指的是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tǒng)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促進、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力資源”;而。相比較于國際上,在我國,則是由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專題研究組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專題報告》中曾指出,與科技人才相聯(lián)系的概念有兩個“科技活動人員”和“(研究與發(fā)展)人員”,其中的科技活動人員是指直接從事或參與科技活動以及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管理和為科技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的人員,另外一個是人員,其指的是科技活動人員中從事具有創(chuàng)新性科學研究的人員。并于2011年8月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科技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則明確指出: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從事創(chuàng)造性科學技術活動,并對科學技術事業(yè)及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勞動者。
本文的研究則以“科技人才”中的人員為研究對象。這里之所以討論在高校背景下的科技人才是有其原因的,因為高校是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主力軍,高校不僅培養(yǎng)并聚集各類創(chuàng)新人才,同時也有著科研任務。高校培養(yǎng)并吸引了大批優(yōu)秀科技人才,這與其高校特有的性質密不可分。而從地域上來看,高校分布具有全國性質。(何潔,王灝晨,鄭曉瑛,2014)科技人才也是一種資源,只有將人才合理配置才發(fā)揮市場最大效益??萍既瞬抛鳛橐环N高級生產力,其流動更是貫穿人力資源的始終,只有處理并解決好這個問題,方能為高校所利用。因為科技人才流動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處理不當,也將容易釀成悲劇(畢霄彬,2002)
(二)當前高??萍既瞬帕鲃犹攸c(郜火星,2006)
1.層次較高的科技人才流動意愿更強烈
由于層次較高的人才有著更加強烈的意愿想把科研成果展現給更多的人們,以便于他們能夠有所用處。雖然高校整體環(huán)境較好,但是一些高校特別是以經管類為主的一些不是特別有名的高校,除了日常給學生進行授課外,很難有應用型的指導與體驗。長此以往,會導致很多高校的教師只是傳授著甚至是幾十年以前的課本知識,這不僅會使科研成果沒得到積極推廣,更是會打擊科技人才的信心。而知識本該是與時俱進,科研成果更是如此。但迫于高校的課題壓力,很多課題似乎有些陳舊。這樣的話,對于能力比較強,職位較高的科技人才而言,展翅飛向更高的天空才是他們的追求。
2.地區(qū)欠發(fā)達的科技人才流動意愿更強烈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句古話恰好道出里面的機密。區(qū)域對于科技人才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很多年以前,很多地方比較落后,相對應地儀器設備更是破舊不堪。而國家在宏觀調控方面還沒有分配合理,這更加速了科技人才對于發(fā)達地區(qū)的渴望。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扶持,鼓勵科技人才流動,不僅是去更加發(fā)達的地區(qū)去發(fā)展,也相應給予一定補助和優(yōu)惠,對于那些前往欠發(fā)達地區(qū)去發(fā)展的科技人才。即使如此,對于中部、西部地區(qū)而言,其整體發(fā)展水平相較于沿海地區(q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中部、西部地區(qū)的信息服務水平不高,醫(yī)療水平有待提高,對于子女教育而言,更多是跟不上國際水平的。眾多因素導致科技人才很難在這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無后顧之憂,全心投入科研工作。為此,需要國家對于這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給予更加優(yōu)惠政策。比如每年安排一定的出國旅游機會、給予像北上廣類似的發(fā)達地區(qū)進行培訓與交流的機會、對于科技人才的子女可以提供更多支持性升學政策,同時對于更加高級的醫(yī)療體檢給予提供、對于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可以積極注入大量基金支持、對于完善退休養(yǎng)老計劃方面、并通過頒發(fā)榮譽獎方面提高科技人才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不讓科技人才覺得在欠發(fā)達地區(qū)便沒有了國家的關心和支持。諸如此類的相關措施,定能讓科技人才全力以赴,盡職盡責。
(三)高??萍既瞬懦晒D移的方式
高校的科技人才流動主要也是種知識產權的流動,而知識產權又和科研成果不可分割。如果高效的科技人才要想去大企業(yè),首先其本身的科研成果是豐厚的,相當于所謂的“嫁妝”。雖然企業(yè)對于投入生產后的產品很在乎,因為這關乎整個企業(yè)的利潤。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企業(yè)不需要從事科學研究。同樣的像“蘋果”、“華為”這些品牌企業(yè),一定是有它的研發(fā)基地。而研發(fā)基地正是類似于高校的實驗室,供科技人才來研發(fā)并將成果進行投產。所以,高??萍既瞬趴梢砸援a學研相結合的方式轉移知識產權,也可以通過直接去企業(yè)工作,實現高??萍既瞬懦晒D移。即使這樣,一般高校的科技人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高校。
(四)高校科技人才流動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區(qū)分布的布局不合理。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以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沿海和內陸大中小城市社會經濟發(fā)展差距的日益加強,造成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層次高校科技人員收入差異化明顯,同時對于科技發(fā)展水平差異造成了懸殊,因此造成高??萍既藛T呈現出一種無序流動狀態(tài)。隨著一些科技人才的流動而帶來的甜頭,更加刺激了那些本專心做科研工作的人員,進而帶來了消級影響。如果這種狀況若不及時改變,便很可能會影響到諸多高校的穩(wěn)定,從而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fā)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人事管理上的問題,由于高校也需要爭奪人才,故而為了留住人才,便使出行政手段,比如規(guī)定工作滿一定年限才能取得一筆巨額收入以及在知識產權方面作出限制,這樣一來即使有些科技人才想自己創(chuàng)業(yè)也會面臨很大困難。進而產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即使工作在高校也實屬一種無奈。為此,勢必造成各種違約現象的出現,進而不利于高校正常教學的開展。經常會在新聞報道上出現,一些高校資助年輕有為的教師進一步去知名學府或是國外進行深造,但最后學成歸來卻是不愿意履行先前的合同約定,最后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再次,個人心理上的問題。一旦有人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單位取得了更好的發(fā)展前途,勢必會造就一種不滿足的狀態(tài),進而有著“吃著碗里瞧著鍋里”。長期以往,便無法專攻科研工作,更多的是考慮謀福的因素。與此對應,那些無法出去闖闖的科技人員,也可能抱著一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這樣勢必造成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大地浪費,從宏觀層面上看,可以說是一種國家資源的流失。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眼于從精神層面破除束縛人才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上廢除對人才的禁錮,使人才能綻放活力,呈現多姿多彩的一面,并為國家吸引和留住各類人才,好聚天下英才于一家。積極推進人才體制改革,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保障用人單位自主權,使得人才管理服務體系能夠更加市場化、社會化,同時完善相應的人才管理法律建設。除此以外,《意見》指出人才流動機制要更加順暢。相比較于以往,會打破戶籍、身份、學歷等限制,這樣可以使人才能夠自主流動,進而使市場上人才機制得到很好的應用。出現用人單位招不到人才,高校的人才出不去等狀況的概率會有所降低。還有在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這樣看來,筆者認為鼓勵科技人才流動正是基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如果作為科研成果的主體無法按著自己的意愿盡其所能,又何談尊重知識。知識是通過高科技人才掌握后以科研成果方式展現并傳播,從而讓更多渴望相關知識的人有所深入了解。隨著國家政策的日益完善和鼓勵,筆者相信科技人才流動會逐漸呈現出有序、合理的流動并日益規(guī)范化、法制化,而不再是紊亂不可控制的。
(一)選拔因素
相比較于企業(yè),目前高校對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常嚴格。這就導致進入企業(yè)的科技人才想要回到高校謀職是非常困難的。這無形中就形成了,一旦能夠進入高校的科技人才也必定是經過多方面精心準備才能進入理想的高校。很多年以前,高校對于科技人才的學歷要求還停留在本科,然后是碩士研究生。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水平的提高,碩士研究生開始普及開來,進而導致高校對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層次更高。除了一般所了解的“985”、“211”這樣的高校畢業(yè)的科技人才,最好還有留學背景。這樣無疑加大了選拔難度。但是還是會出現更多的人選擇繼續(xù)在學業(yè)上深造,進而取得博士研究生學歷。對于很多科技人才為了進入高校,可以說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經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高校在其他方面不能滿足其個人愿景和未來發(fā)展前景,那么勢必會讓科技人才生得二心。
(二)博士受的訓練就適合進高校
博士在學術上花費的經歷,是普通學生無法想象的。特別是像理工科類的綜合性大學里面的博士,其日常工作量是常人的很多倍。通常他們會跟著自己的導師,即所謂的“大BOSS”
一起做項目。項目通常是和大BOSS的個人公司一起研發(fā)的。除了反復研究試驗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后,還要不斷撰寫論文,將最新工作進展或是新發(fā)現、新體會等都要進行及時梳理。本身做項目就已經很費體力、腦力了,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投產使用項目研究的成果,博士生通常要反復思考并改進試驗方法,進行精心雕刻,繼而以論文形式發(fā)表。如果實驗進行順利的話,實驗成果會及時取得,但很多情況下,試驗進展的并不如預期的理想。為此,博士生常常會夜以繼日,進而找出實驗漏洞,會因一點點新發(fā)現而激動不已。這樣的綜合訓練,如果是一般企業(yè),似乎沒有能力供給。除非是有著科研成果要求的大型企業(yè),才會更加歡迎并渴望有博士生的加入。
(三)社會制度
對于在高校工作的科技人才而言,高校帶給其個人的身份地位、榮譽是無法消除的。即使以下一些科技人才離開高校去了企業(yè)謀生存,同樣還會愿意保留其高校的職位。因為高校一方面有自己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還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倘若科技人才自己去創(chuàng)業(yè),一旦失敗后果是無法想象的。但是有了高校這座靠山,即使失敗了,還可以東山再起。除此之外,對于以前高校的編制問題,一般人很難進入高校。一旦進入高校成為編制內的人員,就好比是金飯碗,誰愿意丟掉呢。盡管有了政府政策支持,但高校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業(yè)行為的支持最終還是要經過高校的認可。強行撕破臉,高校只能采取辭退、離崗這樣的手段。對于高校如果限制科技人才的知識產權,對科技人才而言,無疑使雪上加霜。故而,高校通常都會面臨“想用的人才招不進來,不想用的人才流不出去”。
第一、高??梢赃x擇一個中間機構,為高校科技人才和企業(yè)之間搭橋。
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留住科技人才,可以讓科技人才更好的實踐,從而成為應用型導師,可以為高校培養(yǎng)更多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這種柔性機制也給科技人才帶來一定活力,進而將科研成果與企業(yè)的生產緊密結合企業(yè),為國家提供戰(zhàn)略人才儲備。
第二、政府還需繼續(xù)完善高??萍既瞬帕鲃拥姆龀终?,確保高校人才能夠專注于科研工作,使得其個人價值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說一千道一萬,高校科技人才流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國家愿意投入大量資金資助,完善科技人才的戶籍、身份、買房、子女的教育、配偶的就業(yè)、養(yǎng)老等方面的政策,科技人才流動才能達到真正的流動,而不再是淺嘗輒止,望洋興嘆。
第三、強調高校內部人才的培養(yǎng),不再是單一的從外界招納。同時,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崗位,使得高校內部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場面,而不是想走的人才走不了,想進來的人才也進不來。久而久之,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對于人事檔案手上,高校也可采取合理的手段處理,而不是生硬冷酷的對待。
從社會發(fā)展上而言:高校人才流動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市場化、社會化的需求;對于高等教育學府而言:人才流動是關乎高校能否建設成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的決定性命運;從整個區(qū)域上而言:人才流動是優(yōu)化區(qū)域人才資源配置的需要;也是科技人才在兼顧社會價值最大實現后,也能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有位著名的美國學者,名叫卡倍里的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人才當作是一個水庫,應該當成一條河流。不要像管理一潭死水一樣刻板的對待科技人才,而更多的是給予柔性管理。只有有了適當并合理的流動,高校的科技人才才能更好的為高校創(chuàng)造價值,進而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最終實現人類的自我解放。
[1]官明輝.破除高校人才流動體制性障礙的思考[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4):34-38
[2]張菊,吳道友,張巧巧.高校教師創(chuàng)業(yè)現狀及其管理機制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3):58-60
[3]郝遠.高??萍汲晒D化的障礙與途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3):97-101
[4]謝艷春.現行人才流動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J].中國人才,2005,
[5]郜火星.高校人才無序流動及其規(guī)范化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23(4):63-65
[6]張成立.析高??萍既瞬帕鲃优c知識產權保護[J].東岳論叢法學研究,2010,31(5):183-186
[6]王水英.淺談人事檔案雙重管理模式的并存發(fā)展[J].科技與經濟人力資源,2006(6):154-155
[7]畢霄彬.略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流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13-14
[8]何潔,王灝晨.鄭曉瑛,高??萍既瞬帕鲃右庠脯F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14,20(3):24-32
[9]梁偉年.中國人才流動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浙江省軟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6C25015);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攻關計劃項目(2016GH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