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顯*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與法治現(xiàn)代化”高端智庫論壇上的論文和發(fā)言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法治現(xiàn)代化之間的關系等議題,都具有重要的智識貢獻。這些貢獻既有理論層面的創(chuàng)新,也有諸多著眼于歷史、當下和未來的實踐分析,特別是在推進法治現(xiàn)代化制度建構方面有很多很好的見解。相關論文和發(fā)言既有宏觀的總體性研究,也有從中觀層面對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法治政府建設、司法體制改革、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等論題進行的法理闡釋,還有一些很好的微觀理論分析或者制度建言,以及圍繞法理學、法理中國、法教義學和法學研究方法等問題展開的精彩分析。
我特別要總結的是,通過本次會議的研討,與會學者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加深了我們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與法治現(xiàn)代化”這一主題的理論思考。這些共識可以歸結為五點:
第一,我們共同認識到:“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這一命題,既是一個重大政治判斷,也是一項重要思想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客觀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實踐基礎。也正因此,習近平思想才被冠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被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新的偉大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深入思考。當年,鄧小平同志通過深刻反思“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得出了貧窮和僵化不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進而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同于僵化的社會主義,也不同于自由的資本主義。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反思“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從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反思,是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而形成的理論邏輯,所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區(qū)別于此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因而是嶄新的思想飛躍,當然,它也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一脈相承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重大政治判斷和科學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要從這個精髓出發(fā)和入手,并且要系統(tǒng)完整地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相關表述。
第二,我們共同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之所以要發(fā)現(xiàn)、探索、認識和概括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就是為了找到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黨中央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尋找中國社會進一步發(fā)展變革的前進動力。眾所周知,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在一定歷史階段的集中表現(xiàn),是一個社會變革變遷的強大動力。黨中央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作出重大政治判斷和科學論斷,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回應,是新時代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衡量標準,是我們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目標,也是我們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強大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法治強國的必由之路。
第三,我們共同認識到: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對法治現(xiàn)代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對法治建設和推進法治改革的影響是深刻而長久的,對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常規(guī)法治建設,以及對法學研究、法學教育、法學理論體系、法理話語體系、法學學科體系的影響,都是十分重大的,對法治改革的影響也是十分重大的。這次憲法修改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對法治現(xiàn)代化的推進,這種推進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思路和道路。這次憲法修改,將此前憲法所表述的“三個文明”建設拓展為“五個文明”建設,從而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予以憲法性明確,并且將“富強、民主、文明”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升華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就實現(xiàn)了總體布局和奮斗目標在邏輯體系上的協(xié)同一致和內在統(tǒng)一,這就意味著我們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識和把握有了新的飛躍。而這種飛躍的出現(xiàn),正如前面所說,得益于我們黨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科學把握和主動因應。
第四,我們共同認識到: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望,要依靠法治來實現(xiàn)。法治在回應社會矛盾變化、破解社會矛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五,我們共同認識到:“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與法治現(xiàn)代化”主題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有待深入思考、深入研究和深入擴展。雖然我們的論壇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提出的問題、留下的問題比已經解決的問題更多。這正是論壇的意義所在,因為新的問題就是我們研究的新起點。
下面我就今后有待法學界深入研究的八個問題談談看法。
這可能是這次論壇結束之后必須進一步厘清的基本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在一定階段一定范圍的集中表現(xiàn)。社會主要矛盾是最基本的國情。我們說法治建設要從國情出發(fā),最主要的就是要從社會主要矛盾出發(fā)。社會主要矛盾是起主要決定作用的矛盾。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與人民、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治國理政的關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幾次重大判斷,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有沉痛的教訓。陳冀平書記的主旨講話說到了這個問題。1956年黨的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被歷史和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但1962年,我們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有所改變,認為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是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較量,這就引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進而帶來頻繁激烈的政治運動。1978至1980年期間,我們黨經過一系列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此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由此出發(fā),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取得了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巨大發(fā)展成就,也實現(xiàn)了中國社會三十多年的平安穩(wěn)定和諧。但是我們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和弊端。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探索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切中要害地從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入手,正確提出了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重大政治判斷和科學論斷。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也是十分科學的論斷。這個重大論斷是在科學把握我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精確預測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與科學論斷來之不易,我們要十分仔細認真地對待,并將這個重大判斷與科學論斷貫穿于當代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全過程。這是新時代法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的理論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一個完整而科學的體系。我們經常見到學者們只引述了其中一句話,完整引述的不多。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完整表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wěn)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xiàn)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雹倭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我們尤其要注意后面兩句話。這兩句話主要不在于陳述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事實,而是在于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根本目的就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也是“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之所以被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的根本原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回應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帶來的重大影響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給黨和國家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雹谇耙?,習近平文,第11頁。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然引發(f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目標、總任務、總布局、發(fā)展方向、發(fā)展方式、戰(zhàn)略部署、外部條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重新定義。2018年全國“兩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五大建設總布局進一步轉化為“五個文明”,同時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五大要素,也就是在原有的“富強、民主、文明”基礎上增加了“和諧、美麗”,從而形成了內在統(tǒng)一、協(xié)同一致、邏輯嚴謹?shù)闹袊厣鐣髁x思想??梢哉f,沒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深刻把握和科學分析,就不可能有“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新目標之間內在的嚴謹?shù)倪壿嬎悸贰?/p>
這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相關表述中的關鍵,是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關鍵,也是評判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發(fā)展質量的標志。長期以來,習近平同志所思所想,概括起來就是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擔任國家主席之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最為關鍵的詞就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如果不是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不可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這一重大判斷和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強調以維護人民權益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變化的,是不斷豐富和提高的。在新時代,什么樣的生活是美好生活,對于我們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發(fā)展是否充分、是否平衡,質量是高是低,判斷標準是什么?就是是否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話來講,美好生活的最低需要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除此之外,人民還需要體面而尊嚴的生活,自由安全的生活等。這里的“自由”不僅包括人身自由,還包括表達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由和批評自由等。在追求和實現(xiàn)這些自由的過程中,人民還應當享受到政治安全、人身安全的保障等。人民還需要全面發(fā)展,還需要參與公共生活。因為“人是政治的動物”,參與公共生活是人的本性,人就是要對社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所以必然需要這些政治自由。我們講人權,必須認識到這些東西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表現(xiàn)為并且最終歸結為權利需求和權利確認。人格權、健康權、平等權、參與權、政治自由等等,都是美好生活的權利表達。在法學領域,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權利本位思想是高度統(tǒng)一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權利。隨便說一個美好生活需要,都不可能不涉及權利。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表述中的“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相對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言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社會發(fā)展和生產能力進入世界前列,穩(wěn)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xiàn)小康,讓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轉變,并朝著強起來的美好愿景進發(fā)。我們所有人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都從改革開放中享受到了切實的利益。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長、日益多樣化的,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其他要求也日益增長和廣泛,這樣就顯得我國的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問題就凸現(xiàn)出來,這也是制約人民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要更多地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發(fā)展、人權等方面來評判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現(xiàn)象,更多地去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更多地關注政治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去破解發(fā)展不平衡、共享不均等、獲得不持續(xù)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新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脫離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標準來談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都是片面的,不是直面直接相關的問題,而是有意識地掩蓋了不充分不平衡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即制度層面和體制層面的問題。
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兩端,并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論壇交流中,很多與會專家強調,發(fā)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持續(xù)發(fā)展,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fā)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但是,新時代的發(fā)展不能因循原來的發(fā)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fā)展,必須是科學發(fā)展,必須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的發(fā)展,必須是全面推進五大建設、促進五大文明的發(fā)展,必須是最終為了實現(xiàn)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宗旨的發(fā)展。
關于這個問題,我也在反復思考,最近也寫了幾篇文章試圖說清楚這個問題,但自己感覺還是不滿意。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引起法治領域主要矛盾的變化,但法治領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樣態(tài),我們該如何針對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采取法治建設新舉措,還有待深入研究。我想,我們是否可以說,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地影響甚至決定著法治領域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執(zhí)政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對于法治領域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認識影響很大。1956年,黨的八大作出了關于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法學界也隨之提出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完善國家制度體系的主張。但是沒過幾年,我們黨又作出了新的判斷,認為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隨之,法治領域就提出以階級斗爭為主線,強化無產階級專政。這就是當時的思維定式,今天看來也是思維局限。在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新時代,我們法學界也要充分研究和思考究竟用什么樣的概念話語理論,來概括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新時代法治領域的投射和影響。在這次論壇上,有的學者認為應當著眼于法治“供給側”的改革,也有的學者認為主要是法治“消費側”的改革,還有學者認為是人民美好生活對法治的需求,也就是認為公平正義、人權保障、公權制約、產權保護等才是主要的著力點,這些都值得深入討論。在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今天,研究這個問題才能發(fā)現(xiàn)法治改革和法治現(xiàn)代化的動力源泉,才能對法治建設精準發(fā)力。
思維是借助概念而進行的,所以新思維必然要有新概念。時代變化必然引起思維革命和話語轉換。這次論壇上有幾篇文章都說到這個問題,比如法治化、專業(yè)化、智能化的社會治理體系等。新時代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自然也要有新概念、新思維。這些新概念、新思維究竟是什么,無疑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有關新時代涉法思維的問題,從昨天到今天幾位發(fā)言人都作了一些闡述,我也想對這個問題作個回應。我認為,新時代新思維折射到法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進法律思維、法治思維、法理思維一體化,并以法理思維引領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
什么是法律思維?我的理解是,法律思維的實質就是規(guī)則思維或權利義務思維。法律思維中有兩個核心概念,就是權利和義務,所以概括而言,法律思維就是權利義務思維,即能夠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思維,這是法律人最基本、最專業(yè)、最本能、最定向的思維。
法治思維主要是在治國理政的層面針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的。法治思維強調對法治的尊崇,將法治的要求轉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強調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等基本觀念,在法律之下而不是在法律之外更不是在法律之上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強調守規(guī)則、重程序,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得為;強調自覺接受監(jiān)督,建立良好法治生態(tài)。
至于法理思維,我的理解是,法理思維的實質是對法的本質意義和美德的追求。法理思維是基于良法善治而形成的思維范式,它把民主、人權、公正、秩序、良善、和諧等目的性價值融入法律和法治層面,相較于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更具導向性、包容性和想象力。法理思維作為新時代涉法新思維,相較于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解決法學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更強。由于法理思維的這些優(yōu)勢,我認為,法理應當成為我們法律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日益顯赫的高品質思維,我們要高舉法理的旗幟。
概括來講,我們可以認為,法律思維是法律規(guī)則思維,法治思維是依法治國思維,法理思維是良法善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