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蜀艷 張建華 吳莉詩
新媒體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對社會作用的革新,不僅使媒介的推廣價格變得更低,同時還具有傳播更廣泛,應用更普遍的特質。為了更有效地占據這塊新興陣地,各媒體也開始動用優(yōu)勢資源搶占高地,其中微信公眾號成為大家爭據的熱點。說到微信公眾號,不得不提到“10萬+”,這個詞已逐漸成為判斷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傳播是否有效,是否有運營價值的標準。而從傳播學的理論來分析,“10萬+”不僅僅是一個數值,它所反映的是受眾的關注度與點擊量,因此,研究“10萬+”,就是研究受眾的興趣和需求。如果說“10萬+”是現象,那么,受眾的興趣和需求就是所要探求的本質。隨著微信公眾號運作模式的逐步成熟,雞湯軟文的瘋轉時代已經過去,突發(fā)事件、大政方針、建設發(fā)展、文化活動、科學知識、生活技能等帶有新聞特性的微信公眾號和推文受到人們的關注,微信公眾號已從娛樂化向“有用”方向發(fā)展。從操作的層面分析,“有用”不僅體現推文要蹭熱點、要快,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解讀,更要考慮實時情況而隨時進行調整,這一點也不亞于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串聯時排單、排播上的絞盡腦汁。
“城市零距離”(以下簡稱“零距離”)是中山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jié)目《城市零距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2013年開通,目前粉絲超過37萬,曾多次蟬聯“廣東十大先鋒自媒體”和“華南十佳自媒體”稱號。2018年9月臺風“山竹”正面影響廣東,這一災害性突發(fā)事件因其突發(fā)性、不可預測性和公共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各大媒體在抓傳統(tǒng)媒體陣地的同時,也將目光盯在新媒體的傳播當中?!傲憔嚯x”在兩天一共五次的微信推送中,五篇推文順利拿下五個“10萬+”,在中山這個人口體量不大的城市,在與粉絲量兩倍多的“中山發(fā)布”以及同質紙媒“中山日報”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其探索經驗值得總結、思考、研究與推廣。
任何一個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快”是對媒體最基本的要求。如何能夠快速反應?前提是要搭建起一個高效協(xié)作的全媒體采編發(fā)的平臺。9月16日,中山廣播電視臺啟動應急預案,派出全媒體記者趕赴一線,隨時隨地通過光纖、4G傳輸技術以及微信等渠道,收集各路記者傳回的新聞現場圖文和音頻、視頻;后方編輯不斷進行信息甄別、核實和各渠道的推送,這其中就包括了微信公眾號的推送。
在突發(fā)事件中,微信公眾號之間往往會出現同質內容,常常讓人誤以為快就能搶占先機。實際上,微信公眾號的新聞報道有時候是需要“養(yǎng)”起來的,“等一等,不能太急”,真正把握好推送的黃金時機發(fā)布信息,才是制勝的關鍵。
因為受微信平臺的推送限制,絕大多數媒體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報道的數量只有一次,并不像微博、移動客戶端等其他新媒體那樣能隨時推送消息。為了在臺風報道中把握主導權,“零距離”提前向騰訊方面申請16、17日每天加推兩次消息。即便是這樣,一天也只有三次發(fā)布消息的機會,如何把控重要節(jié)點,將消息推出去至關重要。
臺風“山竹”登陸當天,不少媒體都在早上七八點,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推送了臺風紅色預警信號(臺風最高預警信號)的信息。但當時據中央、省市氣象部門的預測,“山竹”登陸時間應該是下午至傍晚,對中山影響最大的是中午到下午。此時編輯團隊選擇了不跟風推文,暫時按兵不動。上午11點,風雨逐漸加大,樹木倒伏、小區(qū)停電、路橋封閉等消息陸續(xù)從采訪前方傳回來,編輯團隊快速整理加工,以直觀的圖片、動圖、視頻為主,文字為輔,力爭將臺風現場高度還原給受眾。中午12點,臺風開始成為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人們討論的焦點,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和欲望短時間激增,這個時候推送時機才真正到來。
12點58分,“零距離”首發(fā)題為——《千萬別外出!強臺風“山竹”馬上就到!還沒登陸這些地方就已經……》的推文,消息發(fā)出42分鐘后閱讀人次達到“10萬+”,超越“中山發(fā)布”“中山日報”,成為了當天單條微信閱讀量最先破“10萬+”的本地媒體!這條信息閱讀量最后超過36萬人次。
當時“零距離”微信的粉絲數還不到37萬,而在中山本地媒體中,“中山發(fā)布”是由中山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的市委市政府發(fā)布信息的新媒體平臺,粉絲有94萬,是“零距離”的兩倍多!“零距離”能率先拿下“10萬+”,閱讀量與粉絲量等量,實屬不易,這得益于時機把控得當,黃金推送時間的準確判斷占了頭功。
表1:9月16日中山主流媒體公眾號的第一條推送詳情(閱讀量截至2018年10月7日)
表2:“山竹”登陸中山主流媒體公眾號的推送(閱讀量截至2018年10月7日)
表3:“城市零距離”微信公眾號2018年9月16-17日對“山竹”的報道版面
突發(fā)事件有不確定性和多變性,搶占了傳播先機,接下來就要持續(xù)提供更及時的信息,層層編排,步步深入,保持用戶對微信公眾號的黏度和關注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眾號后臺的留言功能,與用戶進行緊密互動,掌握輿論和事件的發(fā)展動向;另一方面,更要密切關注相關部門的權威消息,做好輿論引導。
16日14點左右,中山市三防指揮部突然發(fā)出緊急通知:全市道路全部實施交通管制措施,全體市民嚴禁外出。這是幾十年來,在臺風災害中,中山市委市政府發(fā)出的最嚴重的通知!16日14點25分,經過整合,第二條推文《剛剛!暴雨預警升級紅色,雙紅預警生效!全體中山人嚴禁外出!臺風眼越來越近!》不失時機地推出,基于第一條報道聚集的受眾,一個小時后,第二條“10萬+”順利完成。
至此,當天的推送次數還剩下一次,編輯團隊最終決定把它安排在臺風登陸時推出。由于新媒體準入門檻較低,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很容易成為謠言的發(fā)源地。當臺風對中山影響越來越大時,編輯通過翻看“朋友圈”、微信群和后臺留言,留意到網上正充斥著大量與臺風相關的難以求證的信息,比如,“下午6點中山將會全市停電”“可能大面積停水”“空調不關引起風機逆轉燒機”等等。面對謠言 “肆意橫飛”,主流媒體更需要出來以準確無誤的報道來激濁揚清。編輯團隊馬上逐一向有關部門求證,把相關的辟謠內容加進推文,回應受眾關注的焦點,引導大家拒絕謠言,不隨意傳播信源不明的信息,不給救援救災工作添亂。
16日17點臺風登陸,5分鐘后,第三篇推文《最新!“山竹”在江門臺山登陸了!@中山人今晚到明天仍不可大意!》推出,由于已提前策劃編排好,發(fā)送時間僅比“中山日報”快了4分鐘,比“中山發(fā)布”快了10分鐘,關鍵時刻的分秒必爭鑄就了“零距離”第三條“10萬+”。
“除了‘熱’與‘快’,微信公眾號的‘深’也同樣重要。”基于大數據的統(tǒng)計,“深”,也就是深度解讀。在大量信息泡沫化、泛濫化的時候,人們在基本需求外,還需要深入閱讀來獲得補充性的信息。事實證明,新聞的5個要素是適用于微信公眾號傳播的,比如及時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每個要素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微信公眾號的推文中,還要加上實用性和人情味,讓推文滿滿的都是“愛”。
到了夜晚,臺風的影響逐漸減弱,進入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后期,抱著“人本位”的新聞理念,編輯團隊商定要讓未來的這個“10萬+”充滿溫度,并定好了“最美逆行者”的主題,報道搶險救災的一線工作者,尋找臺風天中的感人瞬間。原計劃在17日凌晨才能有推文機會的時候發(fā)出,但在當晚22點,“中山發(fā)布”利用自身可無限次推文的優(yōu)勢推出了類似題材的文章,“零距離”只能不與爭鋒,另找出路。接近凌晨,中山市三防指揮部發(fā)出了復工復產復市復運的消息,這讓編輯團隊激動不已,還有什么消息會比它更能引起公眾的關心呢?17日凌晨,《今天到底要不要上班上學?你還在熬夜等通知?最新消息來啦!》新鮮出爐,第四條“10萬+”在編輯團隊的堅守中獲得。17日一早,《城市零距離》欄目開始召集志愿者加入到全市災后清障的工作中,8點20分《淚目!當你刷著朋友圈看“山竹”肆虐,他們卻連夜在風雨中負重前行》一文整合推出,贏得眾多網友的認可,不僅一舉拿下了第五條“10萬+”,還收獲了近三千位讀者的點贊,文章在“朋友圈”中刷出了一股人文關懷的暖流。
可見媒體微信公眾號要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脫穎而出,必須結合事件的前期、中期、后期等重要節(jié)點進行動態(tài)發(fā)布,及時、持續(xù)、高信息量地為受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初期把握時機,抓準黃金推送時間;中期及時跟進,根據突發(fā)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介紹動態(tài)和進展,靈活推發(fā);后期要放大正能量,傳播積極行動,推動突發(fā)事件的善后處置。
“10萬+”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這里面包含著媒體人的責任擔當和對受眾的誠摯關愛。新形勢下,新興媒體在不斷升級,技術手段在不斷突破,隨之緊跟的更要有內容與傳播形式的創(chuàng)新。只有把握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采編流程,實實在在地做好內容,才能充分體現媒體的社會擔當和責任義務,穩(wěn)立于信息傳播的潮頭。而在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現狀下,媒體從業(yè)人員更應該在傳統(tǒng)理論基礎上,不斷以實例作出新的探索,讓整個行業(yè)在新時代的發(fā)展中繼續(xù)發(fā)揮專業(yè)、引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