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合唱是人們聲音的一種表現形式,也稱為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歌唱藝術,通過演唱者的表演來展現意境和情境。聲樂是塑造情感和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所采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樂器”。合唱作為一種群體性聲樂的表現形式,以其寬廣的音域、豐富的音色以及變化多樣的和聲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聲樂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有著良好的理論知識,還需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及一定程度的藝術想象力以及情感體驗。針對當前高校合唱的現狀簡要提出幾點觀點。
合唱將整個歌唱群體的力量凝結起來,體現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甚至是在一個國家的形象,它所達到的最終效果是合唱人員情感上的抒發(fā)以及引起聽眾的共鳴。合唱不僅能大學生掌握音樂知識,還能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其藝術美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行為,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團隊間的合作精神。
聲樂是通過人的聲音器官來進行發(fā)音進行,聲樂技巧主要包括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的咬字、發(fā)音、氣息的掌握技巧、音色、情感的把握等。聲樂技巧決定了合唱的效果,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合唱所用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們往往反應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特有的文化氣息。特別是針對少數民族合唱的歌曲而言,其風格的濃郁程度更加的顯著,如藏族歌曲的合唱往往高亢嘹亮,給人遼遠的感覺。演唱者在合唱的過程中,其聲樂技巧,如發(fā)音的方式、語氣的變換、唱腔的長短都能很好的闡述歌曲的風格,進而達到抒發(fā)情感,達到創(chuàng)作的目的。
藝術情感是音樂的靈魂,對于合唱而言,演唱者不僅需要和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還需要和聽眾形成一定的默契。只有每一位演唱者充分的將聲樂技巧融入合唱歌曲之中,才能更好的將歌曲的內在情感抒發(fā)出來,進而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展現合唱藝術的魅力。缺乏好的聲樂技巧會使得合唱歌曲在情感的傳輸上受到限制。
在合唱的過程中,每一個演唱者可以根據自身音色的特點進行歌曲藝術形象的描繪,給聽眾帶來不同的聽覺效果。同時演唱者之間聲樂技巧的運用和合理搭配往往能夠更好的勾勒出歌曲的形象。
合唱和聲樂課程作為高校音樂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從我國當前各大高校的合唱聲樂教育現狀來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顯著。
雖然各大高校都開設了有關音樂課程,并進行了合唱有關知識的教育。但是很多高校音樂課程的開設比較的零散,甚至很多普通高校課程的開設方式參照的是專業(yè)院校的模式,簡單的效仿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這樣的方式會造成所教授的內容過于專業(yè)化,教學目標模糊,不切合實際。還有部分院校將聲樂課程和合唱課程作為選修課,重視度不夠,導致學生時采取敷衍的態(tài)度,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很多高校由于對音樂課程的不夠重視,特別是針對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教學往往采用大班模式進行。在合唱和聲樂的教學過程,學生的人數過多時常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進行,導致教學效果并不好。由于個體差異,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才能讓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音方式和技巧進行明確悉心的指導。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采取集體授課的模式進行,集體授課的方式使得聲樂訓練和教學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無法解決個人聲樂問題。雖然教師們在這樣單調的教學模式下時常采取樂器的方式來進行平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聲樂和合唱基礎缺乏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合唱的核心即進行聲部和情感的結合,但是當前大多數的學生缺乏有關的聲樂知識,在發(fā)音和咬字等方面掌握的不好。同時由于生源的不同,學生在聲樂和合唱上的差異十分的明顯,這樣在教學的過程會嚴重阻礙教師的授課進度。若以基礎的合唱知識為主,時常會滿足不了音樂基礎較優(yōu)的學生的需求,但是若以高難度的合唱進行教學,會導致學生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對合唱的了解并不是十分的全面,部分同學甚至認為簡單的齊唱便是合唱。合唱認識上的誤區(qū)會導致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夠真正的領悟其中的要點以及合唱的魅力,這樣也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合唱效果。
素質教育已經漸漸地深入人心,在近幾年的時間內,各大高校逐漸強調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人才的培養(yǎng),在音樂教育上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視。盡管院校的音樂教育水平發(fā)展很快,但是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仍然不夠完善。很多高校缺少專業(yè)的合唱指揮教師和聲樂教師,而是由其他的樂器教師進行兼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阻礙,影響其順利的進行。
聲樂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考慮每位學生自身情況的前提下提前規(guī)劃訓練計劃。整個過程必須嚴格的進行的要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音色、咬字、音域、吐字、音準等方面進行訓練。同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采取分層教育的方式分階段有目的的進行。
一是,聲音的搭配上要協調與統(tǒng)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進行統(tǒng)一的聲部規(guī)劃,并且有針對的對學生進行訓練。二是開設聲樂的理論課,讓學生了解發(fā)聲的方式以及合唱中語言處理的途徑,并在咬字、音色、情感的把握等方面加強訓練。
學校由于對合唱和聲樂課程采取大班教學的模式,使得整體教學中出現各種問題。學校應該將整體課程和個體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在訓練的過程中著重的觀察學生的專長,從視唱訓練、融合訓練、氣息訓練等方面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達到合唱演奏的最佳整合。
高校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在聘請有關聲樂和合唱課程的教師時應該嚴格的要求和把關,避免聘請音質較差、聲樂基礎不扎實、音準不夠高的教師,并且不能隨便的讓其他音樂教師進行相關課程的講授。同時,聲樂和合唱的教師應該適當的進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提升,定期或不定期的觀看音樂會進行學習。當然,合唱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交流能力,合唱作為一個團隊的集體演出,對于演唱者的團結合作要求較高,而教師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協調作用。
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存在舞臺恐懼,導致在正式場合時合唱效果不佳。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聲樂和合唱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參加演出的機會,如小型的演唱會、排練歌劇等,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加強,擺脫實際演出的膽怯心理。在體會舞臺表現的情況下,逐漸培養(yǎng)駕馭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控力,為合唱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校的合唱和聲樂教育應該為適應素質教育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調整,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力求創(chuàng)造出音域和諧的合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