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臺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或者說能夠進入歷史的作品,應該都從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著所處時代。而每當一個新的藝術流派誕生之時,思想總是充當先行軍。正如貢布里希所言一般:“藝術從來就不是技術的發(fā)展史,而是一個思想的轉(zhuǎn)變過程?!痹谖母锲陂g,藝術相對處于較為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文革時期,美術作品的形式多表現(xiàn)為“高大全”與“紅光亮”。而文革結束后,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而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處于壓抑的狀態(tài),突然間的現(xiàn)實形勢轉(zhuǎn)變,使得人們慢慢邁出第一步,開始各種新的嘗試。時代的突然轉(zhuǎn)變,國外的各種思想與潮流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之前所固守的種種刻板印象與傳統(tǒng)觀念逐漸被打破,新的藝術思潮進入的同時,也在與本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此而出現(xiàn)了別具時代與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如王廣義的政治波普,徐冰的天書,谷文達用錯位、肢解書法文字做水墨畫等,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啟迪,但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作品中,始終帶著某種中國符號。而這也是藝術家在其所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里受到著來自本土的深層影響,生活環(huán)境對于藝術家各自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形式和內(nèi)容,都有著潛移默化的資潤與推動。如藝術家蔡國強就曾表示,泉州對于他的藝術來說,二者有著割不斷的緊密聯(lián)系,泉州當?shù)氐纳詈土曀椎葘λ囆g表達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那么,也就是說,優(yōu)秀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都是從生活出發(fā),由此而展開的深度思考。在全球化的當下,藝術要避免同質(zhì)化和同一化,作為個體的自我覺醒與自我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但與此同時,我們?nèi)绻种皇枪淌氐赜蚝兔耖g,那藝術也將會陷入一潭死水。如何把握好地域與國際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若只是閉門造車、固守一方,那我們的藝術終將鉆進死胡同。
自文革以后,國內(nèi)美術的發(fā)展達到空前的盛況,諸多藝術家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形成了鮮明的形式符號。方力鈞的光頭潑皮、蔡國強的火藥畫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媒介以及作品形式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符號烙印。當然,符號化是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標志與重要體現(xiàn),有所成就的藝術家都應該有屬于自我的表達方式與方法,以及表現(xiàn)形式與精神內(nèi)涵。
而藝術家個體符號化的建立也為藝術工作者帶來著一定的阻礙。如藝術家某個形象的創(chuàng)立在學術與市場等都得到極大的認可,隨之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成就與利益,藝術家就會因此而陷入某一形式單一和重復的描摹,這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還有就是,當某一藝術家的某一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藝術形式獲得巨大成功后,眾多藝術工作者就會趨之若鶩,爭相模仿,這也為藝術的發(fā)展增加了巨大的絆腳石。而有的藝術工作者盲目地為了求異創(chuàng)新、特立獨行,由此而為了形式而形式,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就顯得矯揉造作、空虛膚淺。
市場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刺激了藝術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藝術被市場控制,讓藝術變得越加商業(yè),缺乏自我和藝術本質(zhì)上的深度思考,藝術家很有可能為了貪圖安逸,將藝術符號沿街叫賣。
當下世界,觀念藝術盛行,對于作品有了與之相對應的解讀,在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時,我們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匪夷所思,無法理解,而文字的解說為我們了解作品帶來了便利,也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到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過多的文字解讀,使得藝術作品本身所存在的意義變得虛無,只要有好的解釋,作品本身或許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作品本身不能說話,而單純地靠文字語言解釋,使得藝術變得虛無,也擾亂了觀眾對于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認知,這也將我們的藝術置于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很多糟粕進入到藝術展覽當中,通過一番美妙的文字解釋,使得其以次充好,這不僅擾亂了公眾視線,還嚴重影響了藝術的良性發(fā)展,由此而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約翰·伯格認為觀看先于語言,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而語言被我們用來解釋這個世界,但語言并不能夠抹殺客觀存在的事實。面對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我們的藝術也應該與時俱進,而我們在此同時,更要注意藝術作品本身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意義,做藝術不能只是“標題黨”,觀念固然重要,但作品本身也應該是不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
【1】阿爾布勞《全球時代—超越現(xiàn)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M高湘澤、馮玲(譯) 商務印書館 2001 P3
【2】貢布里?!端囆g發(fā)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P21
【3】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楊照《我是這樣想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