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貽琳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聊城 252000)
東昌澄泥是東昌府的三最美之一,其體表溫潤如美玉,來自于古城東昌府區(qū)的西部。郭太星先生居住在東昌府區(qū)道口鋪鎮(zhèn)郭莊村,于東昌澄泥世家的第十三代傳人,郭太星從小便跟隨祖父學習,在2012年東昌澄泥經過一千多年的繼承與發(fā)展被省政府肯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質感 因為澄泥的材質,澄泥被稱為“玉泥”,用泥巴制作,摸起來卻和玉一樣滑膩。這是因為原料取自取黃河淤泥,將其在棉布上反復的過濾,已經過濾出雜質的泥漿,極其細膩,工藝品溫潤如玉。
2.顏色 窯變使澄泥工藝品產生多種色彩,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墨玉黑、、雪里紅等為上乘顏色,尤以豆綠砂、雞骨白最為名貴,除了變幻莫測的名貴色彩,還會出現(xiàn)在工藝品中極其少見的花紋,美輪美奐。
3.造型 浮雕、立體、半起胎等是東昌澄泥藝術品的主要雕刻技術。每件澄泥作品都擁有自己特別的樣式,趣味和意義。
4.價值 東昌澄泥的藝術價值豐富并且社會價值深遠,每一個東昌澄泥作品都是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瑰寶,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的獨特魅力。
東昌澄泥藝術品制作過程極其復雜,需要上百個的步驟和五六年的時間,其主要的制作過程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取泥 首先,取泥是制作的第一步。是黃河沖擊的一層膠泥,當地叫做狗頭膠,原料取出來以后所有的制作步驟才剛剛開始,首先就要把取出來的土經歷春夏秋冬風化兩年,晾曬風化之后用木槌將其搗碎,然后用石磨參水磨成漿后放到池子里面攪拌,直至攪拌成豆?jié){狀為止,再用當地人稱作盧錦的棉布過濾,這就是“澄泥”。
2.揉泥成胚 制胚首先需要的是揉泥,泥料之間會有氣泡存在,就需要用反復揉泥的方法來增加泥的密度。將經過揉制的泥放入缸內并用塑料布包裹進行陳腐,完全腐化泥料中的有機質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制胚就很像陽谷木雕工序中的打毛坯,把泥從地窖中取出來以后就開始做胚,胚要陰干到不能特別濕也不能特別干的后開始雕刻,然后開始修整。修整結束開始用不同標號砂紙打磨。
3.燒窯 燒窯是極其關鍵的步驟,郭太星說,燒澄窯一直用棗木柴為主夾雜其他木材。燒澄窯直接用明火燒制,燒制完成后用棉布打磨燒制中出現(xiàn)的毛刺,使其光滑,控火在燒窯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所以就更加重要,300℃~500℃的溫度需要控制三天,隨后接下來的兩天用500℃~800℃的溫度繼續(xù)燒制,最后一天需要用800℃~1000℃的高溫燒制,溫度上升的速度需要緩慢進行,不然澄泥硯的俏色就難以在這階段形成。在熄火后,需要自然降溫1天。以上總體可概括為三個字"穩(wěn)、慢、勻”但是也不可以太慢,否則胚胎里的水不能及時的排除。
4.中藥蒸煮 用30多味中藥蒸煮是燒制過程的最后一步,一邊蒸煮一邊用用布擦拭。中藥蒸煮是為了使澄泥制品物質中不純的成分消失,使澄泥能獲得玉一般的細膩手感,為了使澄泥工藝品能擁有光澤并且不滲水,蒸煮擦拭完畢再上一層米蠟。
首先復雜的制作過程是東昌澄泥繼承發(fā)展的最大挑戰(zhàn),全程有一百多道大大小小的工序、總結起來可以簡述為:“取泥、晾曬、澄泥、揉泥、成胚、修型、陰干、進窯、燒窯、出窯、秘方中藥蒸煮”,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自古傳承下來的制作工序還是需要繼續(xù)遵循,不能有任何的刪減,否則制作出來的作品就只能是次品。
1.工藝制作方面采取的措施
制作工藝方面首先在取泥上采取了措施,原先取土是在村頭地平面以下五六米大土坑里取土,而聊城市委書記林海峰在認真地解析了東昌澄泥制作工藝后給郭太星先生提出了新建議:黃河下游的流速緩慢,沉積著自然形成的細致的淤泥,可以想辦法黃河取泥。郭太星先生在一系列的調查探究之后,實現(xiàn)了建議。極細的黃河淤泥更加提高了東昌澄泥的品質。
2.提高東昌澄泥的熟知度
為了讓這門技藝發(fā)揚廣大,傳承發(fā)揚從娃娃抓起,郭太星建立的郭莊村學習基地并走進了校園,成為了孩子們認識澄漿玉泥,了解澄漿玉泥,學習澄漿玉泥的樂園。也使東昌澄泥后繼有人看到了希望。
3.政府采取支持措施
郭太星盼來了國家政府部門重點扶持文化產業(yè)的政策,只有有足夠的資金才能擴大生產。所以他會抓住這個可貴的機會。
郭太星說,東昌澄泥是聊城的文化遺產,是山東省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使東昌澄泥永續(xù)傳承發(fā)展,他作為第一責任人,一定會親力親為,實現(xiàn)東昌澄泥的產業(yè)化,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1)發(fā)揚廣大的前提是保護,東昌澄泥是文化遺產更是一種文化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極其重要的一部分。(2)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存在,如果缺少其中的一方,這個過程都無法繼續(xù)。保護東昌澄泥藝術,就要既繼承又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