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諾貝(華東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上海 松江 201620)
未成年人屬于半成品,對其的觸法行為不應過于苛責,旨在教育和使其重新融入社會的干預措施對未成年人更為有效。對于那些未成年的罪犯而言,社會不應當用消極的態(tài)度去懲罰他們,不能因為他們在心智未成熟時犯下的錯誤而阻礙了其日后的發(fā)展,而應對他們采取特殊的保護。前科封存制度的關鍵在于犯罪記錄仍然存在,相關部門依然能夠通過查詢的方式獲知犯罪的事實。對于未成年人自身而言,由于前科封存僅僅是封存,其在心理上是無法擺脫“我是罪人”的暗示,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其健康成長,故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并沒有真正實現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初衷。
刑罰具有兩大功能:一是教育改造,二是懲罰刑罰的基本目的,即教育改造的目的。倘若刑罰的目的已經實現,但仍然對未成年人進行懲罰,或是對其回歸正常生活后形成巨大的阻礙,那么這會使未成年人在潛意識里加深“犯罪”的標簽,懷疑其悔罪的效果,長此以往有部分少年走投無路,可能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違背了刑罰的根本目的。因此,應當考慮到未成年人處于心智不斷成熟的階段,對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重教育,輕懲罰”,無疑前科消滅制度對于其教育改造是最好的回饋,能夠使其順利回歸社會,重塑健康的人格。
目前針對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的主體,學界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其一是對前科的犯罪性質不做限制。其二是應當對前科的犯罪性質做適當限制,即針對犯罪分子本身的主觀惡性程度較大,犯罪的情節(jié)很嚴重,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很大的情形,此時不適用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
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進行單獨立法并不實際,在短期內并不會有任何成效,因此可以將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納入刑法總則中,這樣不但使前科消滅制度有法可依,還可以使該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由于我國屬于重刑主義國家,一直都存在著“殺人償命”的思想,如果僅僅是因為犯罪主體為未成年人而對其網開一面,肯定會引起很大的社會輿論,這不利于推進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因此,必須嚴格規(guī)定悔改條件來約束未成年犯罪人。
故未成年人若想申請啟動前科消滅制度,除了需要具備在法定期間內沒有觸犯其他法律,沒有再次實施犯罪,還需要證明自己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品質,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至于判定其是否從良的標準,應當進行細化,若僅僅是寬泛的規(guī)定,會加大實踐操作的難度。
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予以消滅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自然消滅、依申請消滅以及依職權消滅。依申請消滅是指未成年犯罪人提出申請,有權決定的機關在經過考察后宣布是否對其前科進行消滅。在我國形勢下,筆者的建議如下:
依申請消滅程序,申請人的范圍可不限于未成年人自身,可擴大到其法定代理人或監(jiān)護人,以及其他近親屬;申請的方式需以書面形式提交,除了申請書外還需要附帶判決書、釋放證明等材料;依職權消滅程序,針對過失犯罪可以啟用依職權消滅程序,因為過失犯罪往往不具有人身危險性,所產生的危害結果也大多非犯罪主體所期望的,在執(zhí)行處罰后未成年犯罪人基本已經吸取了教訓,并不需要再啟用前科程序對其預防。
簡言之,一旦啟動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其犯罪記錄即被消除,在人事檔案、戶籍和公安部門的電子信息系統(tǒng)中均被注銷,并且不能再對社會公開和披露;且未成年人的前科一旦消滅,這些合法權益必須予以恢復,包括在民事領域或是行政領域,在進入社會后的就業(yè)、入學時,要一視同仁,不得有任何歧視;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有免除前科報告義務,在已有的法律基礎上筆者認為對于已經消滅前科的未成年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被問及是否有犯罪記錄時,均可作出否定的回答,如此方可充分保證未成年人能夠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1、確立考驗期間保密制度
在現實生活中,一旦未成年人的前科記錄被公開,那么其“罪犯”的標簽將被認定,即便是后期啟動了前科消滅制度也已經無濟于事,并不能消除前科記錄的公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也就失去了該制度設立的初衷。因此在未確定未成年人的前科記錄是否應當被消滅前,暫不計入人事檔案,司法機關應當進行秘密保管,待考驗期結束再決定是被公開或是消滅。
2、健全監(jiān)督機制
在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中,很明顯司法機關掌有重權,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容易滋生司法腐敗,故為防止在審查未成年人執(zhí)行刑罰結束后的表現過程中,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做出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評估結果,應當在司法機關的內部設立一個評估決定特別機構進行評估。
3、加強幫教與社區(qū)矯正
設立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并非是對未成年人的放縱,而是在未成年人教育改造之上對其重新認可,消滅了犯罪記錄似乎能讓未成年人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但同時必須重視其是否有再次危害社會的可能,我國政府向來重視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工作,盡管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但由于內容過于籠統(tǒng),操作性不強,進而影響了矯正和幫教工作的落實。因此,應當加快建立健全的社區(qū)矯正制度,完善社區(qū)幫教工作。
制定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使在其執(zhí)行刑罰期滿后能夠正常融入社會生活,不受到歧視。但是在實踐中發(fā)現,前科封存并不能完全消除曾經的犯罪事實給未成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故有必要將前科消滅的程度從“封存”深化到“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