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聰(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流行音樂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流行音樂理論研究也漸漸得到了社會中各個領域學者的重視。近十年來,為了研究成果更加全面與深入,流行音樂研究者開始綜合了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其社會內涵。筆者將從七個常用研究方法入手,對近十年來不同視野下的流行音樂研究進行歸納與總結,便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研究動向。由于所涉及文章篇目較多,一文難以概全,因此筆者特將此主題分上,下篇文章。此文為上篇,將對音樂史學、音樂傳播學、音樂教育學三種常見研究領域下的文獻進行綜述。筆者資歷尚淺,有失之處,敬請指正。
相較于其他形式的音樂而言,流行音樂的歷史并不算十分長久,但對其歷史學角度的探析卻不在少數(shù)。項筱剛的《20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流行音樂》與《“后黎錦暉時代”(1937~1949)民國流行音樂的幾個問題》、黃敏學的《洋場十里毛毛雨 仙樂百代滿場飛》等[1]期刊文章,以及《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與文化生活》、《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代曲”的產生與傳播》、《時代曲流行的歷史及其成因研究》等[2]碩士論文,回顧了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到改革開放之間流行音樂自身發(fā)展及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以歷史梳理的方式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歷史事件、唱片業(yè)發(fā)展等情況,分析其歷史意義,有利于人們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及影響有更加清晰的脈絡式的認識。改革開放為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敞開道路,這種關于改革開放后流行音樂歷史角度的分析更加普遍。其中《“流行”的歷史衍變——改革開放后大陸流行歌曲的歷史回顧》(齊柏平)等[3]文章將流行音樂的“舞臺亮相”到“登堂入室”全過程進行闡述,并對中國流行音樂時代特點、專業(yè)教育、創(chuàng)作等方面進行了音樂史學的考察。1978年后的音樂與政治、文化結合相對緊密,許多音樂是對社會影像的刻錄,一些文章還將此后的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從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如《1986-1996年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文化精神》、《鄧麗君、流行音樂與20世紀80年代的批判話語》等[4]文在分析了流行音樂演變過程的基礎上,闡釋了大眾思想及社會文化精神的歷史改變。除上述外,音樂史學中對流行音樂另有一些新立意的論述。例如徐元勇發(fā)表于《中國音樂學》中名為《流行音樂史導論》[5]的一篇文章將“流行音樂”一詞從歷史固有角度進行分析,列舉詳實史料作為支撐依據(jù),重新對“流行音樂”進行歷史學定義。中國大陸關于流行音樂音樂史學的文章中還有例如《香港的粵語流行曲——三個時期、三種不同風格》等[6]關于香港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梳理文獻,這些文章一同構成了大陸對于流行音樂歷史研究的整體。
從近十年的音樂史學文章來看,中國大陸的研究者們對大陸本身的流行音樂在史學角度的“開采”正在完善,流行音樂史學脈絡不斷清晰,但現(xiàn)階段的大陸文獻中,對于港臺流行音樂的史學角度探析涉及范圍較小,有待繼續(xù)發(fā)展。
從早期的磁帶、唱片到如今的網(wǎng)絡自媒體,流行音樂傳播方式一直在不停的更新,傳播媒介的創(chuàng)新、受眾群體的需求、消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都在影響著流行音樂的發(fā)展。
任飛的博士論文《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7]便以傳播中五大要素作為研究切入點,融合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對流行音樂傳播主客體、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詮釋,是一篇難得的對流行音樂從傳播學角度解釋的論文。與上文相似,《媒介的張揚,百姓的瘋狂》[8]——一篇出自新聞學專業(yè)的的論文,內容涵蓋音樂傳播與受眾意識兩大方面,解讀了流行音樂在傳播過程中的傳播運行規(guī)律。還有《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等[9]碩士論同樣專注于流行音樂在傳播學角度的發(fā)展。除專業(yè)論文外,《媒介變革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傳播途徑的探究》、《大眾傳播語境中的流行音樂觀念與創(chuàng)作》等[10]期刊文章將不同時代傳播媒介、受眾觀念的演變,流行音樂在傳播過程中的展現(xiàn)的特性及傳播現(xiàn)狀做出了分析。音樂傳播學研究中,一些文章極具專業(yè)性。如《基于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流行音樂傳播范式》[11](黃德俊)便是從哈貝馬斯的“三個世界”[12]入手,將流行音樂傳播研究放入主體交往理性的視野給予解釋,以得到流行音樂在傳播途徑上的研究理論成果。另有高天的《從傳播學5W視角淺析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及早期流行歌曲》[13]一文,將目光集聚于上個世紀“黎錦暉時期”,利用傳播學中的5W模式[14],對上世紀流行音樂傳播主題、內容、媒介、效果等進行簡要的介紹。流行音樂在高校的傳播一直以來頗受重視,例如劉雅叢的《高校流行音樂文化傳播初探》等[15]文,以受流行音樂影響最大的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以大學人文環(huán)境為背景,對其音樂消費習慣、偶像崇拜等流行音樂傳播中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說明流行音樂在高校傳播的必然性。
音樂傳播學中還具有一些“緊跟時代步伐”的理論成果。龔婷的《文化傳播視閾下流行音樂組合的走紅現(xiàn)象研究——以 TFBOYS為例》[16]一文便展現(xiàn)了流行音樂傳播過路徑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造星過程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耽美[17]亞文化構建。《21世紀興來韓國流行音樂對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鄭池)、《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流行音樂類電視欄目傳播批判》(黨岱)等[18]文對當下極具熱度的“韓流”現(xiàn)象與電視選秀節(jié)目進行了傳播學分析,在受眾之上原則與全媒體化傳播方式的推進下,中國流行音樂不斷尋找的新的發(fā)展方式。
筆者認為,傳播學作為流行音樂中一種新的研究手段,發(fā)展速度極快,文獻數(shù)量增加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有關音樂傳播角度的流行音樂研究主要停留于傳播媒介與傳播途徑角度,很難找到從傳播主客體關系及受眾面角度探析的優(yōu)秀文章,同時缺乏更多精于傳播領域專業(yè)知識的文獻資料。
流行音樂因其亞文化特性一直以來在教育界備受爭議,隨著其自身的更新與社會的進步,流行音樂已漸漸被教育界接受,近年來,不僅中學,高校也將流行音樂的教育提上日程。流行音樂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技巧性教學研究與理論性教學研究兩大部分。
目前關于技巧性教學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較小,筆者選出其中幾篇以供大家參考。首先便是付林先生的《流行聲樂M教學法——中國流行聲樂教學體系的建構》[19]一文,將流行音樂教學分為演唱技法、舞臺演唱、錄音體驗三個部分,并對不同部分訓練原則與教學內容作出詳細的說明,是一篇內容精辟、重點明確的流行聲樂指導文章。碩士論文《高師流行演唱教學的研究》[20]通過對中外流行音樂教學情況的對比,對高等師范院校流行音樂演唱教學現(xiàn)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在培養(yǎng)目標上應該與社會、與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趨勢接軌;教學觀念上應該與國際接軌、引領流行演唱快速發(fā)展的潮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要不斷更新,順應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步伐;教學評價上要打破過去以教學目標和結果為評價目的的評價體制”的建議。相比于此碩士論文,河南大學教授王思琦對流行音樂演唱教學的總結則更為精簡、準確。王教授認為流行音樂唱法訓練中因遵循“模仿”、“風格”、“樂感”、“流動”八字原則,教學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注重歌曲感情的細致處理(《“模仿”“風格”“樂感”“流動——流行唱法教學的幾個關鍵詞”》)[21]。徐元勇也曾以《日月凌空》、《菊花臺》、《香水有毒》三首歌曲為例,講述演唱中咬字發(fā)音與情緒運用等問題。我們這里且先不去討論《香水有毒》等音樂是否屬于優(yōu)秀音樂,但此文以實例詳細解釋發(fā)音要點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便于學習者更易理解。(《近期三首優(yōu)秀流行歌曲演唱的教學分析》)[22]。除上述外,一篇名為《流行音樂和聲教學之我見》[23](李曼)的文章通過對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和聲教材的翻譯,對我國流行音樂和聲教材發(fā)出了思考,是一篇少有的關于流行音樂和聲技法教學研究的文獻。
至于理論性教學研究,現(xiàn)有文獻涉及范圍十分廣闊。首先是關于中、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與建議的文章。于中學而言,有效的引入流行音樂,正視流行音樂概念與特征,對引導流行音樂于中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十分重要?!读餍幸魳穼χ行W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姚海燕)、《流行音樂進中學音樂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張雪芳)等[24]碩士論文皆以此為命題對中學的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及影響作出分析。于高等院校而言,除了《對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思考與探索(二)》(張嵐 張艷萍)等[25]對于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思考的文章之外,人們更關注的是學科設置等問題。如王建元的《從我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談流行音樂學科建設》、劉新庚與郝巍的《關于高?!傲餍幸魳方逃睂W科定位的思考》等[26]文,在分析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于學科構建、教材編寫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提出針對市場進行改革等想法。除上述外,其次要講到的關于對流行音樂人才培養(yǎng)問題以及對流行音樂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進行思考的文章,陳福杰發(fā)表于《人民音樂》的《“首屆中部流行音樂教育及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綜述》[27]提出了教育革新、音樂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等方面的見解,對流行音樂教育實現(xiàn)“突圍”發(fā)展提出自己的意見。而謝及在流行音樂人才教育方式與教育模式上提出培養(yǎng)現(xiàn)代職業(yè)音樂人創(chuàng)新與競爭等意識,建議對流行音樂專業(yè)知識進行綜合重組,形成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流行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問題》)[28]。
關于流行音樂教育角度的文章,現(xiàn)存在研究視野不寬的問題,流行音樂教育的研究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教學與學科設置角度,而我國內地的研究資料主要集中于中高校的教學研究,對于流行音樂整體教育模式或職業(yè)音樂人的教育研究尚在萌芽階段。
從上三個常見研究領域來看,中國內地關于流行音樂的研究已經不止于表面,研究者們已經開始深究其背后文化因素,關注其社會內涵,近十年流行音樂研究的受關注程度與發(fā)展速度已遠遠超越之前,流行音樂研究開始步入新時期。
注釋:
[1]項筱剛.20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流行音樂[J].中國音樂學,2010.1;項筱剛.“后黎錦暉時代”(1937~1949)民國流行音樂的幾個問題[J].音樂藝術,2016.3;黃敏學.洋場十里毛毛雨,仙樂百代滿場飛[J].人民音樂,2011.3;項筱剛.民國時期流行音樂對 1949 年后香港、臺灣流行音樂的影響[J].音樂研究,2013.1
[2]梁瑜.時代曲流行的歷史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4;王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研究[D].河北大學,2014.6;厲冬冬.多種風格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的影響與啟示(1937—1949[D].南京師范大學,2011.3
[3]齊柏平.“流行”的歷史衍變——改革開放后大陸流行歌曲的歷史回顧[J].黃鐘,2016.9;劉永昌、齊小莉.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社會價值及其特點[J].音樂天地,2015.1
[4]胡紅艷.1986-1996年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文化精神[D].南京藝術學院,2008.5;趙勇、祝欣.鄧麗君、流行音樂與20世紀80年代的批判話語[J].文學與文化,2014.2;劉慶倫.流行歌曲中的中國影像——以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例[D].長江大學,2013.5;劉娜.對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大陸流行歌曲爭論的回顧[D].中共中央黨校,2012.6
[5]徐元勇.流行音樂史導論[J].中國音樂學,2008.10
[6]劉靖之.香港的粵語流行曲——三個時期、三種不同風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4;何慧中、韋杰 編譯.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香港流行音樂研究[J].音樂傳播,2015.3
[7]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山東大學,2012.10
[8]何明家.媒介的張揚,百姓的瘋狂[D].陜西師范大學,2007.4,
[9]馬軍紅.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D].河北大學,2009.5;劉琴.媒介技術變革下的流行音樂傳播[D].南京大學,2016.5
[10]王思琦.媒介變革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J].歌唱藝術,2011.9;王春燕.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傳播途徑的探究[J.美與時代(下),2014.12;龍華云.大眾傳播語境中的流行音樂觀念與創(chuàng)作[J].音樂創(chuàng)作,2009.1;崔宇.自媒體音樂傳播模式下的流行音樂形態(tài)與創(chuàng)作[J].音樂傳播,2016.6;劉旻燏.音樂傳播中關于流行音樂傳播現(xiàn)狀的分析[J].音樂時空,2014.7;張莉莉.從傳播媒介視角觀照中國當代流行音樂[J].藝術百家,2015.9;仇博.網(wǎng)絡時代下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特性[J].音樂創(chuàng)作,2013.7
[11]黃德俊.基于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流行音樂傳播范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8
[12]即哈貝馬斯提出的“客觀世界”、“主觀世界”、“社會世界”的理論。
[13]高天.從傳播學5W視角淺析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及早期流行歌曲[J].新聞傳播,2017.2
[14]5W模式即拉斯韋爾模式,是美國學者H·拉斯維爾1948 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論文中首次提出的,它第一個奠定了傳播學研究領域、研究課題和研究框架的模式。
[15]劉雅叢.高校流行音樂文化傳播初探[D].天津音樂學院,2007.11
張靜.大學生流行音樂消費及其傳播實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3.5
[16]龔婷文化傳播視閾下流行音樂組合的走紅現(xiàn)象研究——以 TFBOYS 為例[J].東南傳播,2016.4.
[17]耽美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日本近代文學中,本意為“唯美、浪漫”,后被日本漫畫界引用,發(fā)展成為男男之戀的代名詞。
[18]鄭池.21世紀以來韓國流行音樂對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6.4
黨岱.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流行音樂類電視欄目傳播批判[D].河北大學,2008.5
任曉紅.韓國流行音樂在我國的傳播現(xiàn)狀及影響的思考[J].今傳媒,2015.4
[19]付林.流行聲樂M教學法——中國流行聲樂教學體系的建構[J].人民音樂,2010.11
[20]任海蘭.高師流行演唱教學的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0.5
[21]王思琦.“模仿”“風格”“樂感”“流動——流行唱法教學的幾個關鍵詞”[J].歌唱藝術,2013.4
[22]徐元勇.近期三首優(yōu)秀流行歌曲演唱的教學分析[J].音樂探索,2008.12
[23]李曼.流行音樂和聲教學之我見[J].樂府新聲,2011.3
[24]姚海燕.流行音樂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3
張雪芳.流行音樂進中學音樂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09.4
彭靜瑤.流行音樂在高中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和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9
陸露.“流行風”為高中音樂課堂帶來一股清流[D].陜西師范大學,2010.5
高慧娟.新課程背景下流行音樂與中學音樂課堂銜接初探[D].河南大學,2011.5
[25]張嵐、張艷萍.對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思考與探索(二)[J].民族音樂,2010.1
楊士春、王普江、施濤、彭建輝.中國流行音樂高等教育探究[J].音樂探索,2012.12
胡振邦.基于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一些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11.3
樊蕾.普通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10.
[26]王建元.從我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談流行音樂學科建設[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1
劉新庚、郝巍.關于高?!傲餍幸魳方逃睂W科定位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11
王韡.流行音樂學學科設置論[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7.5
石峰、張麗娜.高校流行音樂專業(yè)建設探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3.7
曹洋.目前我國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之思考[J].樂府新聲,2008.9
[27]陳福杰.“首屆中部流行音樂教育及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15.8
[18]謝及.流行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問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