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威 李昌
(大連工業(yè)大學,遼寧大連 116034)
線性思維影響人類時間最長,從遠古時期開始一直到啟蒙運動前期,人類的思維模式都是一種線性思維。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引發(fā)了三次思想解放:遠古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生、古希臘時期人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的發(fā)展。這些思想逐漸衍生出圖騰信仰、巫術思想、神話傳說等形式,最終形成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包括巫術思想,是人類的第一次覺醒。
到了古希臘時期,科學、數學、哲學被認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同一層次的三種不同方式,在亞歷山大帝時期達到頂峰。在數學上,產生了歐幾里德幾何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天文學上產生三個流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學派和以托勒密 (Ptolemy)為代表的亞歷山大學派;在哲學上,以柏拉圖的“理式”、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式”、德謨克利特的樸素的“原子論”等為首的哲學家第一次有意識地開始探索宇宙的本質并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探索萬物為我所用的根源、動機、影響等,產生了人本主義的萌芽。
在中國春秋時期,人類思維意識開始逐漸擺脫“神”的禁錮,轉向世俗的“人”,人本主義思想開始萌芽。體現在用“天、帝”概念替代了“神”的概念:“于百神之外又有天”。后來,老子、莊子又用“道”代替了“天”的概念,在《圣經·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記錄了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受蛇的誘惑,偷吃能辨善惡的禁果而明了眼睛,從而產生分辨力與羞恥感。這是《圣經》里面記載的人類第一次覺醒。在這里,覺醒主要是意味著“原罪”的覺醒。據時間考證可知,大約發(fā)生在公元前5000—4000年期間,相當于中國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時期。
歐洲中世紀是神學統(tǒng)治時代,一切領域都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伴隨著求證“上帝的存在”,科學也在其內部孕育而生,尤以天文學最為發(fā)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學說,標志著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伽利略的望遠鏡破除了自古希臘至中世紀時期認為天體有特殊神圣性的觀念,開普勒行星三大定律成了經典物理學的開端。
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遍及歐洲,現在學者研究的共識是人們在意識上與中世紀的決裂,由此產生了兩個巨大的影響:在科學研究思維上,從“為什么會發(fā)生”轉向“是怎樣發(fā)生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經哲家只是借助于質料、形式、目的、自然位置等模糊概念,對宇宙作一般思辨性描述。
從18世紀啟蒙運動到19世紀30年代,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成功,加速了非線性思維的擴展。啟蒙運動是近代人類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與文藝復興最大不同在于,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復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tǒng)能獨立于宗教的影響。它從思想上為非線性思維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主要體現在弗蘭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新的歸納法,強調科學研究要立足觀察實驗。
在哲學思想上,笛卡爾提出了二元論,導致了物種與思維的二元對立,從而為非線性思維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新工具》的影響下,科學和技術得到質的飛躍,產生了近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其主要標志是近代天文學革命、醫(yī)學革命、經典力學創(chuàng)立和電磁學理論創(chuàng)立。其中,經典力學為第一次近代技術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電磁學理論為第二次技術革命奠定基礎。第二次技術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技術從機械化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在借助工業(yè)技術的幫助下,非線性思維得以擴散。
第一次技術革命將人類帶進工業(yè)時代,第二次技術革命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電燈、電視、無線電通訊等技術產品相繼出現,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人類傳統(tǒng)的時空觀,時間、距離、空間相繼被打破傳統(tǒng)的線性思維,而以非線性方式出現。如:空間是以時間來計算的、時間也借助于空間來參考坐標。
18 世紀的啟蒙主義帶來的理性并未使人類進入到真正的人性狀態(tài),相反卻使人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狀態(tài)。20世紀60年代,科技成為發(fā)達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此時產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革命。此次革命給社會帶來了蝴蝶效應式的巨變。
其次在思想上,1965年費德勒用“后”這個前綴詞討論當代文化中的具有反抗意識的現象,這些帶有“后”字的都有一種脫離正統(tǒng)、攻擊現代主義精粹的傾向。這次思想大解放,使得人們質疑一切,既不肯定歷史的經驗,也不相信意義的本源及真實性。科技與思想引發(fā)的蝴蝶效應,使得傳統(tǒng)歷史價值、社會制度、參考坐標,統(tǒng)統(tǒng)被打碎,人類面臨著嚴峻考驗。
從上述可以看出,科技的發(fā)展對人類思維產生了極大影響,從而也影響了藝術,藝術最終技術化了。藝術和科技,從最初的共舞走向分離,藝術始終想要脫離對技術的依賴而以獨立的姿態(tài)呈現在人的面前,但這僅僅是一廂情愿的思想而已。在藝術思想的表達上,藝術可以脫離技術的依賴,但藝術的物資呈現,卻又不得不依賴科技。甚至可以說,藝術多是跟隨科技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任何一種新的科技出現,都會極大地影響藝術??萍紴樗囆g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及肥沃的土壤,然而又極大地束縛著藝術,藝術如同科技的一個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