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宗諭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
“田野考古學”的這種稱呼,是在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根據調查的結果,來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而“藝術考古學”的產生,在于中國綿延不絕的歷史,以及蘊含了極多的藝術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的發(fā)現和整理就在于我們的考古理論和實踐。
具體來講,田野考古學中田野發(fā)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基本方法。發(fā)掘之前,要根據發(fā)掘目的與相關學科的工作人員一道設計技術路線,使學術目的明確、方案切實可行。最常見的田野發(fā)掘有遺址發(fā)掘和墓葬發(fā)掘兩大類。遺址的具體發(fā)掘方法為“探方”法,即把發(fā)掘區(qū)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而墓葬發(fā)掘,首先要確認墓葬被埋在哪層土層之下,弄清墓葬的形制、結構,仔細清理葬具、尸骨和隨葬品。通過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對獲取的實物資料進行分類、修復和統(tǒng)計及初步研究。按照類型學原理,對遺存進行詳細分類和形制演變的研究,判斷各單位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fā)掘為中心,并擴大調查的對象和范圍,方法也逐漸完善,技術快速的進步著。
中國整個考古學從理論到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彌補了很多的理論和實踐的考古缺環(huán),同時考古的學科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但是,在最初的考古過程之中考古學家一般都只注重遺物的年代劃分和其代表的生產力,而對其背后隱含的宗教、文化、藝術和民俗等領域的內涵卻長期忽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之后,接受了來自西方的大量新考古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考古學界才開始注重關于人類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內容,從而積極的參與到對彩陶、壁畫、銘文等得藝術價值的研究之中。藝術考古學在我國才正式建立,從理論到實踐才開始逐漸走向正?;?。假定藝術在既有的人類歷史中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夠為同一個概念所描述并且能夠稱之為‘美術作品’的對象才具有研究的價值。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藝術考古學也逐漸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結構,并且作為一門通過實物形象來對人類觀念的發(fā)展和變遷進行研究的人文學科在不斷的完善。中國的藝術考古學隨著我國的考古學、美術學、歷史學以及藝術學的共同發(fā)展,也表現出了強大的包容性和對象空間拓展性,而且由于上述學科的綜合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質以及學科的旨趣和研究的內涵。同時,作為一種規(guī)范和厘清研究中的一種思維范式或者理論體系,物態(tài)學理論的逐漸形成使得立足于實物形象進行本題分析以及對作品的實物形態(tài)知州的環(huán)境與人文信息納入到其意義形態(tài)的分析范式成為了可能,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我國的藝術考古學的二次騰飛。
不僅如此,一些藝術史的研究者還開始加入到對藝術考古學中的共同探討之中來,一些美術界的人士也開始不斷加入到這一陣營,使得藝術元素在藝術考古學之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藝術考古學也獲得了不斷完善的機遇。中國的藝術考古學脫胎于傳統(tǒng)考古學,其理論基礎最先由在田野考古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家奠定,在考古方法和理論方面的架構已經完全建立,是我國的藝術考古學具有了良好的發(fā)展基礎。而具備良好美學、藝術修養(yǎng)的研究者的加入,則促成了我國的藝術考古學的再次發(fā)展,尤其是針對那些已經出土的藝術品的研究,近年來也涌現了較大的成果。再者,中國藝術考古學研究的人才也更加趨向于專業(yè)化,國內的不少高等院校已經在著手培養(yǎng)藝術考古學方向的學生,而且在傳統(tǒng)的考古學中,也加大了對藝術和美學理論的教育。
隨著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由于藝術考古針對的往往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古代的工藝品或者美術品,這些作品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我們不斷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的民族化、本土化的今天,藝術考古學帶來的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總結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現實意義,而隨著我國的藝術考古學的不斷發(fā)展,這一現實影響還將不斷的擴大。
到目前,經歷了種種質疑,也正是在這種種質疑之中,它也迎來了一次次的涅槃,我們期待著浴火重生的藝術考古學煥發(fā)出更為燦爛的光輝,使得我國古代悠久而又燦爛的藝術文化能夠重見天日,并對我國現代社會的建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琳,《美術考古》.四川美術出版社,2004
【2】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文物出版社,2004
【3】陳淳.《當代考古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4】王琳,《美術考古》.四川美術出版社,2004
【5】張江凱,魏峻.《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學出版社,2006
【6】陳淳.《考古學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