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吳鵬輝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 西安 710061)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2017年1月18日在中央黨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講政治,不是就政治講政治,而是要用學術講政治,要對黨的思想理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進行學理闡釋,講出“所以然”[1]。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指出,黨校教師無論什么學科背景,也無論講什么專題,只要在黨校主體班講課,講的都是政治,而且必須講到政治層面上去。[3]“用學術講政治”是新形勢下黨對黨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黨校加強和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方向和遵循。用學術講政治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用學術行為講政治指黨校教師通過具體學術行為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政治傾向或政治理念的行為,比如黨校教師通過學習、解讀、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具體學術行為,通過在具體學術活動中堅持黨的領導、堅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體現出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自覺,表達自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理論的支持、擁護和實踐,以自身的具體學術行為影響和引導大家自覺的堅持黨的領導、堅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在具體學術行為過程中實現用學術講政治。
用學術活動講政治指各級黨校通過組織特定的學術活動或成立特定的學術組織,表達自己對一定政治觀點、政治理論和重大政策的支持、擁護和實踐,比如各級黨校開展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和研討活動,各級黨校組織開展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班,各級黨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等等;各級黨校通過組織特定的活動或組織,表達自己對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切、支持和實踐,體現或展現一種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或政治自覺,并通過在這些活動和組織中堅持黨的領導、堅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體現、展現和引導大家自覺提高政治觀念,自覺學習和實踐黨的最新理論、思想和政策,自覺投入到黨的偉大工程中來,在組織和實施具體學術活動過程中實現用學術講政治。
用學術行為講政治主要指黨校教師個人的具體學術行為,用學術活動講政治主要指各級黨校集體的具體學術行為,兩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用學術行為和學術活動講政治是一種最簡單的、最初級的用學術講政治的方式,是最低層次的用學術講政治,是形式上的用學術講政治。其主要作用是通過用具體學術行為或活動,引導和鼓勵黨校教師和各級黨校自覺學習、研究和宣講黨的最新理論、思想和重大政策,在學習、研究和宣講中不斷堅定政治立場,強化紀律觀念和規(guī)矩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用學術行為和學術活動講政治是最普通、最基本的用學術講政治,是用學術講政治的基礎,是黨對黨校和黨校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黨校和黨校教師用學術講政治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用學術語言講政治指將用政治語言書寫的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翻譯為學術語言,使學術領域及相關人員能夠更直觀、更準確的學習和理解好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能夠更好的得到學術界及相關人員的廣泛支持、學習和實踐,以使政治理論更好的指導社會實踐,不斷推動政治理論與科學實踐相結合。比如,將用政治化語言書寫的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運用學術性語言或術語進行字面意義上的直譯,或者按照學術性理論的結構、范式和術語對其進行理論精神上的意譯,即以學術語言或學術范式講解或講授政治性理論、思想和政策。
用學術論點講政治指通過運用既有學術論點或推論對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進行外圍構架,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能夠得到既有學術論點或推論的支持和支撐,從而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充滿學術理論的力量和智慧。比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左右聯(lián)系、未來走向,講清楚它與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關系和邏輯,運用既有學術結論和觀點對其進行論證和支撐,從而形成具有充分學理支撐的政治理論思想,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和用學術論點講政治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在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本身的邏輯基礎和邏輯框架內運用學術化的語言和理論觀點進行分析、解讀和構架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本身,一般都不運用學術性的邏輯進行分析和解讀,只是運用學術性的語言、術語或范式來表述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或將學術性理論或推論作為論證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論據,以增強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學術說服力;在這里學術語言、學術術語或學術論點僅僅作為論證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工具和論據,仍然使用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所自有的政治邏輯,在其自身相對獨立的政治邏輯框架內進行分析和論證。
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和用學術論點講政治的區(qū)別是: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僅僅運用了學術的語言、術語、概念或范式,依舊使用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本身的事實和結論作為論據,通過對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邏輯結構和邏輯框架進行分析和解讀,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表現形式學術化或學術語言化,以便于學術人員更好的學習、理解和實踐;用學術論點講政治不僅運用了學術的語言、術語、概念和范式,而且運用了學術的論點、推論或論據作為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論據,在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自身的邏輯框架內,運用政治的邏輯進行論證、剖析和解讀,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具有了的學術支持和學理支撐,增強了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學術性和學理性,更好地得到相關學術領域的學習、理解和實踐。
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和用學術論點講政治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將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直譯或意譯為學術性理論思想,使學術領域及相關人員能夠更好的學習、理解和實踐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內容,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具有更強理論性、思想性和科學性,更好地得到廣大學術領域人員的支持、研究和實踐。
用學術語言和學術論點講政治是用學術講政治的最主要方式,是黨校教師的基本功,也是大多數黨校教師用學術講政治所采用的最常用方式和方法,其中用學術論點講政治更深入一些、更高級一些,更具有理論的智慧和力量。
用學術邏輯講政治指運用學術的邏輯方法分析和解讀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符合學術的邏輯推理、邏輯結構,能夠得到既有學術理論的廣泛支持和驗證,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具有了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增強了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的理論和思想力量。
用學術框架講政治指將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納入到一定的學術理論框架之中,將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轉化為一定學術框架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學術化,進而成為學術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了理論和思想的力量。
用學術邏輯講政治和用學術框架講政治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和學術邏輯,學術框架體系具有良好的銜接,都是運用學術邏輯對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進行了學術性論證,都符合學術邏輯的一般規(guī)律,并得到了既有學術理論的廣泛支持和驗證,實現了政治和學術有機的結合,使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具有了學術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用學術邏輯講政治和用學術框架講政治之間的區(qū)別是:用學術邏輯講政治指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符合學術邏輯的一般規(guī)律,通過一定的學術邏輯能夠推導出相應政策、理論或思想的結論和觀點,但由此政策、理論或思想運用其它的既有的學術邏輯不能推導回本學術框架體系,即用學術邏輯講政治的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只是整個學術框架體系的一個終端節(jié)點;而用學術框架講政治的政治理論不僅能夠從既有學術框架出發(fā),通過一定的學術邏輯推導出本政策、理論或思想,而且能夠由本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通過其它既有的學術邏輯再次推導回到本學術框架體系,即用學術框架講政治的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是整個學術框架體系中的一個中間節(jié)點,是既有學術框架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的政治理論、思想或政策具有更強地科學性和理論性,具有更強地理論和思想的力量。
用學術邏輯講政治和用學術框架講政治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將政治理論、思想和政策納入到學術框架之內,運用學術邏輯進行論證,使政治理論、思想和政策學術化、科學化,使政治理論、思想和政策的學術理論特點和品質得以彰顯,使政治理論、思想和政策不僅具有了鮮明地政治理論的政治科學性和真理性,而且具有了鮮明地學術理論的學術科學性和思想性,進一步增強了政治理論、思想和政策的理論力量和思想力量,提高了政治理論的普遍真理品質和特性。
比如,《資本論》就是用學術框架講政治的光輝典范。我們看馬克思是如何用學術來論述“兩個必然”這個政治性理論的?首先,他構造了一個完整的學術框架。運用學術的邏輯,深入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指出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區(qū)分了“勞動”與“勞動力”,指出勞動力的使用才是勞動,資本家向工人購買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格,而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大于勞動力價格,其差額就是剩余價值,馬克思用學術的邏輯講清楚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接著,他又運用學術的邏輯進一步分析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和剩余價值的分配過程,用學術邏輯揭示出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是兩極分化———資本家的財富積累與勞動者的貧困積累,并指出這種趨勢最終必將導致剝奪者被剝奪。[4]在整部《資本論》中,馬克思始終在用既有邏輯所構建的學術框架之內,運用既有學術邏輯展開論證,在論證過程中體現和展現出了自己的政治傾向和政治觀點——兩個必然,實現了政治與學術的完美結合,增強了《資本論》的學術理論力量和學術思想力量,成為用學術講政治的光輝典范。
用學術講政治的三個層次或六種方式之間既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遞進發(fā)展、逐步深入、互相促進、互相加強,共同形成用學術講政治的有機整體。在整個用學術講政治的過程中,低層次的用學術講政治為高層次的用學術講政治提供必要的鍛煉和積累,高層次的用學術講政治是低層次用學術講政治的必然發(fā)展與升華。其中,用學術框架講政治是最本質、最高層次的用學術講政治,是最具有學術理論力量和學術思想力量的用學術講政治方式,是用學術講政治的終極追求。比如:黨校教師參加黨校組織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活動,組織研討活動是黨校用具體活動講政治;參加研討活動并在研討過程中堅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是黨校教師用具體學術行為講政治;黨校教師在參加研討活動中將政治理論思想用學術性的語言和術語進行解讀、分析和研討是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將政治理論思想用學術性理論和觀點在政治理論框架內進行闡釋和論證,使政治理論思想得到具體學術理論和觀點的支持和佐證,這是用學術觀點講政治;將政治理論思想納入到既有學術邏輯之內,運用既有學術性邏輯展開論證,使政治理論思想不僅具有了政治的邏輯性,而且具有了學術的邏輯性,這是用學術邏輯講政治;如果再將政治理論思想的學術性邏輯納入到整個既有學術框架體系之內,使政治理論思想成為既有學術框架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揭示的規(guī)律性和科學性不僅在既有政治理論體系內合理有效,而且在其它既有學術理論體系內也合理有效,和既有學術理論體系形成互相支撐,那么這就是用學術框架講政治,就使政治理論思想不僅成為政治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學術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具有了最高的理論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使政治理論思想成為了具有學術科學性和真理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