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嬌
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踐行新課改,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變學教材為用教材,變照本宣科為啟發(fā)感悟
1. 用好教材積累語言。語文教材中的眾多佳篇文質(zhì)兼美,以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多視角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從南國的《桂林山水》到北疆的《草原》,從如詩如畫的《山雨》到雄偉壯觀的《觀潮》,從奇幻莫測、五光十色的《火燒云》到靜謐祥和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篇目讀著無不讓人心醉。教師應用好教材,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如教師范讀、集體朗讀、個性朗讀等,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自然之美的同時還幫助學生不知不覺地積累下大量的好詞佳句。
2. 用好教材,啟迪思維自主感悟。高年級語文教材有不少感人的故事,非常適合孩子潛心閱讀。例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中,“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這看似平靜的描寫卻涌動著多少沒有言說的情感。又如《唯一的聽眾》里的“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像這些意味深長的句子在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師只要用好了教材,這些耐人尋味的語段就如潤物的細雨,不僅無聲地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理解的能力,還熏陶著孩子們的心靈。
3. 用好教材,指導習作。教材選文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學習抒情達意,學習表達方法。因此,教師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大力挖掘教材中寫作的空間,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練筆機會,激發(fā)學生練筆興趣和想象力,發(fā)展學生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jù)課文特點相機安排“小練筆”,讓學生從句式、段式、立意、表達方法等方面進行仿寫。例如,教《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時,我根據(jù)文段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播放《高山流水》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以“我靜靜地聽著,仿佛……”為開頭,展開想象,寫出音樂帶給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將閱讀中吸收的知識用到習作中,借鑒仿寫,打開寫作的思路,模仿范文的部分精言警句、布局結(jié)構(gòu)、修辭等,然后加以改動和運用,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特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寫作方法,實現(xiàn)由仿到創(chuàng)的轉(zhuǎn)變。
二、跳出題海,暢游書海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讀書不僅能開闊視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說,還是寫好作文的捷徑。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焙A块喿x在提高實際語文能力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讓孩子多讀書,多積累,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隨心所欲。那么怎樣開展海量閱讀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 培養(yǎng)閱讀興趣,逐漸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一種習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nèi)驅(qū)動力,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所以,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要的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孩子閱讀。故事講到精彩處設置懸念,賣個“關子”,吸引學生課外把整個故事或整本書讀完,讀好。
2. 指導閱讀,讓海量閱讀有質(zhì)感。海量閱讀不僅是指閱讀的量要大,更重要的是閱讀的效要實。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鼓勵孩子邊讀邊做批注,在書上寫下讀書的感受,疑問,對詞句的理解,對人物的評價,對事情的看法等。此外,還讓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記下書中的優(yōu)美片段、精彩描寫,幫助積累語言,日積月累,孩子們所積累的詞匯佳句就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地就會成為習作中源源不斷的活水。
3. 推薦閱讀書目,讓好書伴學生健康成長。冰心老人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焙A块喿x不僅要多讀書,更要讀好書。教師要發(fā)揮導向作用,向?qū)W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有益書籍。例如《魯濱孫漂流記》《童年》《城南舊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草房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我國四大名著等等都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
4. 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反饋活動。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檢查學生讀書情況,另一方面是通過交流讀書收獲,分享讀書成果,增進學生讀書的興趣。活動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講故事、誦讀精彩片段、知識競賽等。通過活動可以有效地檢查學生讀書的情況,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形式多樣地開展寫的訓練
提高習作水平的途徑多樣,但勤寫多練是必不可少的一條。正所謂“孰能生巧”,魯迅也說過:“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因此,教師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多練習,讓他們用筆說話。現(xiàn)在就如何勤寫多練談談我個人的做法。
1. 依托教材文本,活用寫作方法,高效仿寫。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其實就是學生寫作最好的范本。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資源。引導學生從句、段、篇,從修辭、結(jié)構(gòu)、描寫方法等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高效仿寫。
2. 結(jié)合教材口語交際,創(chuàng)設情景,以說帶寫。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擴展學生的創(chuàng)作潛能。
什么是語文?教育家陶行知的解釋是:“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是語文。”可見,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枝葉相連的。因此,在每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以說帶寫,以寫促說,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3. 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用我筆寫我見,寫我聞,寫我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我們會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看一片美不勝收的風景,逛一處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經(jīng)歷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在五光十色、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你會驚奇,會感動,會崇敬……于是,你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話要說。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筆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不要求多精致,只要能寫出真實具體的經(jīng)歷,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可。久而久之,“內(nèi)存”增多,作文就不會空洞乏味。例如,我校在慶“六一”活動中舉行了拔河比賽,創(chuàng)文活動中舉行了“獻愛心義賣”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加這些活動。我緊抓這些習作機會不放,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些活動記錄下來,結(jié)果,盡管不全是有血有肉的美文,但大部分都能做到敘述清楚具體。一次,班上一個同學把課室中所有的雨傘送給被大雨困在科學樓的同學,這個同學的舉動感動了許多同學。置身事中,同學們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切身感受到暖暖的友情,是習作的好材料。我及時抓住生活中的這個感人鏡頭,把它放大細化,引導學生真實地敘述事情,抒寫感情,結(jié)果孩子們的習作讓人大為欣喜。
其中一個同學這樣描寫雨中送傘的情景:只見健豪滿身濕透了,頭上的雨水不停地往下滴。滴落在衣服上、滴落在地上。天氣如此的寒冷,而他衣服又濕了,但他毫不在乎,臉上洋溢著微笑把傘分發(fā)給同學們。我走上前去,關切地問"你冷嗎?要冷的話快回去穿件衣服吧,不然這樣會著涼的。”“不,沒事。喲,傘沒了,來,用我這把,給你?!闭f罷,他一個轉(zhuǎn)身又跑進了雨里,"喂!回來!你沒傘不行,我給你。喂!回來呀!”我急切地說??墒牵纳碛皾u漸消失在雨中,望著他遠去的身影,我的眼睛不由得濕潤了。
這樣的描寫真實自然,都是因為所寫的就是身邊的事。生活閱歷對于作文無疑是一種財富,你經(jīng)歷了,感受了,寫出來就有真情,有實感,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鼓勵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我筆寫我心。
4. 鼓勵多寫讀書心得。在潛心閱讀中,我們隨著作者的文字或去領略風景,或去感受人物喜怒哀樂,或是接受心靈的洗禮。在閱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寫心得體會。可以是跟作者對話,跟文中人物對話;也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心情;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自己來寫。不管是片言只語還是完整的文章,只要能寫出心中的話,就是有益的語文實踐,不僅提高了閱讀的質(zhì)量,更重要的要是能堅持這么做,作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易事。
總之,語文教材是借以學習的材料,教師只有用好它,以它為依托,開發(fā)學生思維,在注重積累的同時,以讀和寫為重點,引領學生徜徉在語文的天地中,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教者得心應手,學者輕松有效的雙贏效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