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峰
平遙古城申遺成功二十多年了,我總會常常想起一個人,一個我認為是申遺大功臣的人,而且我相信還有很多很多的人與我有同感。這就是柏泉山人李有華先生。
我真正與李有華先生相識始于1969年,此前是我認識他,他并不認識我。我記得1966年時,古城下西門甕城外墻上曾經(jīng)懸掛過毛主席的巨幅畫像,畫得太像了,覺得那一定是放大了的照片,卻不知道在當時放大那么大的照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很快聽人說,古城下東門和下西門甕城外墻上都掛有毛主席巨幅畫像,是由平遙兩位最好的畫家李有華、何慶文完成的,都畫得非常成功。何慶文是平遙中學的美術(shù)老師,我上他的第一堂課時就聽說他是山西青年畫家。那時雖不知這個名頭究竟有多厲害,反正覺得一定很了不起,崇拜之情自不可言。驟然間又聽說還有一位大畫家李有華可以與何老師并駕齊驅(qū),心中首先感到平遙真有人才,其次就是想找機會認識一下這又一位“了不起”的大畫家。
之后,我便留心了,很快就在一些社會活動場合認識了李有華先生,但只是心中仰慕而已。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用時髦話說就是一個“帥”字,而且是太帥了,比想象中的形象要年輕很多,標準的個頭,挺拔的身板,不胖不瘦,端正的五官,濃密的偏分頭,衣著整潔干凈。更驚訝的是,他的工作狀態(tài)有條不紊,學識與工作成果令人佩服。在不知不覺中,先生作了我綜合學習的樣板,但又自慚形穢,頗覺底虛,對自己能否達到先生那個程度實在信心不足。
到了1969年,我們工農(nóng)宣傳隊駐在文化館,而且我們的辦公室(宿舍)均在里院,且南北房打?qū)?。于是我有了更多和先生學習的機會。通過這一段及70年代末我在縣創(chuàng)作組工作的另一段時間的相處,我倆互相發(fā)現(xiàn)很投緣,認識每每一致,漸漸地就貼近了,成了無話不談之交。對我來說,先生當然是亦師亦友,我對他的稱呼正式定性為“李老師”。于是對李老師的人生腳步也就逐步了解了。
李老師1936年10月2日出生于本縣北依澗村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因其家鄉(xiāng)有山名柏泉,所以自號柏泉山人。他小學畢業(yè)后本已考入平遙中學,卻因家境貧困,只讀了四個月初中課程就被迫退學回家,初任本村義務教員,1953年正式進入教師行列,五年后到省教育學院美術(shù)大專班學習,畢業(yè)后任縣綜合師范、平遙二中美術(shù)教師,接著任平遙晉劇團美術(shù)設計,后調(diào)縣文化館搞美術(shù)創(chuàng)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先任新成立的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后任縣文物管理局副局長。
我清楚地記得,李老師從80年代末轉(zhuǎn)向文物管理與保護工作以后,整日忙于整修城墻,整修清虛觀、雙林寺、鎮(zhèn)國寺等寺廟,鑒定、收集、保管各種文物。我隔一段時間就會抽空去看他,敞開心胸聊聊,心里就特別舒坦。每一次去看他,他總是邊工作邊與我交談。他對工作的嚴謹認真使我除了佩服就是驚訝,他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學使我除了敬重就是學習。我們還一起動過我也調(diào)入文管所搞文物研究工作的念頭,可惜因我的身份體制不允許而作罷。
對于李老師為全縣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取得的杰出成果世人皆知,無需我一一贅述,但愿大家永遠不要忘記就好,我只想追述幾件親歷的小事。一是有一次我去看他,正好他帶領(lǐng)員工靜坐在下東門甕城底下,為保護甕城不受傷害,以微薄之力去阻止在甕城下開挖地下管道和埋設電纜;二是為維修東南部城墻解決用水的事,他竟然工工整整給我寫了一份求援信,言辭懇切,保證以實結(jié)付水費,我當然會盡力幫助,最后也沒有收他一分錢,他卻多次致謝;三是我在省文物局任計財處長的堂弟告訴我,李有華老師是省文物局在全省范圍內(nèi)最信賴的文物管理者,省文物局下?lián)艿目铐椊坏剿掷镒罘判?,他花國家的錢比花自己的還精打細算“摳門”;四是1999年9月的一天,我去家里看他,因為是暑天,他正在他人幫助下擦澡,只見李老師渾身已經(jīng)瘦成了近乎一副包皮的骨架,卻依然精神不倒,還與我約定,等他病好了,合作搞一套雷履泰故事連環(huán)畫,希望我盡早把腳本先寫出來。可惜,此一面竟成永訣,十數(shù)天后,他便作古而去,享年63歲。哀哉!痛矣!
我參加了他的葬禮。我曾經(jīng)捫心自問,李老師是怎樣割舍下他所熱愛的事業(yè)的呢!他在彌留之際,一定還在惦念未竟的事宜。李老師1996年辦理退休手續(xù)時已經(jīng)是頑疾纏身了,退休后卻繼續(xù)奉獻,在退休后的三年中,拖著病軀,做了專業(yè)接待、接訪、研討等事務,還撰寫了中國票號博物館的設計總綱,進行了展館總體、中廳屏風、掛屏等設計;設計了清虛觀三清殿、龍虎殿的脊獸、燒制琉璃瓦的樣圖,繪制了實樣圖,參與了構(gòu)件維修事項;對古城墻再次進行了全面調(diào)查,繪制了保護范圍圖,并上報省文物局;撰寫了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名城詞典·平遙部分》;繪制了古城南大街百米工程設計圖,成功上報立項,爭取到了相應的經(jīng)費;制定了縣衙博物館的復建方案,設計復建了衙署大門,完成了大堂復建工程的圖紙設計,等等,可謂貢獻卓著。用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字送給他,實在是名至實歸。
李老師太早地走了,為世人留下了太多的享受,也為自己和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國家級文物建筑大師鄭孝燮為李有華先生題詞:“忠心耿耿為平遙古城與文物保護鞠躬盡瘁 永遠懷念李有華同志?!?/p>
國家級文物建筑大師羅哲文為李有華先生題詞:“世界遺產(chǎn)衛(wèi)士,文物保護精英 向李有華同志學習?!?/p>
省文物局副局長張一為李有華先生題詞:“李有華同志為保護平遙古城文物,特別是對平遙城墻、雙林寺、鎮(zhèn)國寺以及文廟大成殿、清虛觀的維修保護工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予永志不忘?!?/p>
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為李有華先生題詞:“平遙文物是祖國歷史文明的組成部分,保護文物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李有華同志為此付出了大半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貢獻,值得懷念和學習?!?/p>
申遺成功后,下自普通的平遙人,上至全市、全省、全國乃至世界人民,都享受到了申遺成功帶來的福祉。為了申遺成功,包括李有華先生在內(nèi)的古城志士仁人、全體人民和上級太多的領(lǐng)導和專家,不知付出了多少聰明才智和艱辛勞動。現(xiàn)在回頭看看,包括原先漠不關(guān)心的或者意見保留的每一個人都會說,這步棋走對了。
陪伴申遺成功一路走過來的人們,每當?shù)巧弦只蜻h遠望到平遙城墻,或者進入抑或路過中國票號博物館、清虛觀、城隍廟、雙林寺、鎮(zhèn)國寺等景點,總會不自覺地想起李有華先生,想起當他近乎標準的美男子形象額頭卻日漸爬上越來越多的溝壑時,卻依然精神依舊;想起他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體型雖然越來越消瘦,卻依然步履堅強;想起他工作雖已一絲不茍精細入微,卻依然不知按時作息、耗盡燈油;想起他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卻不知得罪了多少學生和同事;想起他或步行或騎單車穿梭于整修城墻和寺廟工地之間,卻不知把工作和責任推給別人;想起他精打細算生怕把每一分錢用不到急需的地方,卻不知為自己的身體、生命耗費半點精力,想起他,想起他,可以想起他的太多了。他是平遙古城最忠誠的兒子、保護古城的功勞卓著者、平遙古城成功申遺的默默奉獻者。
可喜的是,2004年,郭保旺、冀有貴兩同志擔綱編輯出版了《柏泉山人——李有華》一書,是對李老師仙靈的真誠告慰。書中收有我的另一位恩師楊汝銘先生的詩作《思君》:
嬰溪永伴不眠魂,
感使蒼天淚涕痕。
月照城墻尋舊影,
鐘響寺廟靜回聲。
人民寄語哀先范,
歷史傾愛頌大功。
十里旌旗迎世界,
人潮似海倍思君。
當時,拜讀楊老師詩作后,余心甚悶,遂以《祭》為題,原韻奉和,以稍抒悼念李老師之情:
清明時節(jié)祭忠魂,
數(shù)行蝌蚪淚涕痕。
淡淡茶香處師友,
巍巍功苦見賢臣。
汨羅屈子續(xù)先范,
盜名宋玉誆宏勛。
一矗心碑通三界,
更有幾人可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