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誠,祖父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外祖父為國學大師林尹?,F(xiàn)為臺灣“財團法人 立夫醫(y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執(zhí)行長,曾就讀于美國普度大學工業(yè)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于2015年受邀于隸屬臺灣“教育部”之“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儒學相關廣播單元“談笑自儒”,將儒學以深入淺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釋給聽眾。
上一篇講到致知及其要點:知天地、知命、知性、明德、明道、明教、知人、知物。如何達到知?我們得到智識的方法不外乎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而這二種方法均需要格物之全套功夫。所謂“致知在格物”,要達到知,必須做到格物,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得到智識,切磋琢磨,鍥而不舍,乃能學道而自修,達致至善之境地。人類在求生進化過程中,處處在學,日日在學,所以智能知識時時在進步,若一旦不求進,即相對在退步,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知天地:我們既活在天地間,為人群一分子,首先就要理解“人”以及對“人”有正確的認識。但要做到理解和認識,必須先跳出“人”之范圍,理解其所處之環(huán)境,以此為基點,由客觀立場看“人”,才不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自身陷入迷茫。所謂“知天地”,就是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huán)境。所以《中庸》云:“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我們生活于如此偉大生動的宇宙中,天地之表征尚多,有厚博、高明、悠久;“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如此天地必定有影響我們的地方,有足以啟示我們,讓我們效法之處,而這大環(huán)境也必定有我們需要配合之處,所以理解天地人相應,知天地然后知人也。故我們應當時時認識環(huán)境,順應天理,“取法于天”“以聽天命”,則可以“與天地合其德”矣。
知命:所謂知命者,“命”字的實際含義,其實無涉迷信,廣義來說,實則指“趨勢”。過去種如何之因,今日則得如何之果,此為命也,不僅不迷信,還極合乎理學之道理。我們看算命,均要了解一般人事變化之通則,根據(jù)當事人的過去,判斷此人未來之禍福吉兇。若從表面來看,似甚玄虛,但實則有科學之根據(jù)。有史以來,世之圣賢豪杰,先知先覺,皆能洞燭先機,順應趨勢,故能領袖群倫,為民先導。所有管理和政策,均需“順應天理,應乎人情”,亦即孟子所謂“天與人歸”之意,即“天命”也。然而道之能行與否,必須達到一定條件,適應時勢所趨,且非一人之力能左右。而趨勢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因素可能非常復雜,不易先知。
知性:性為生物生存之本能,非人類獨有。告子曾以“生之謂性”及“食色性也”定義,孟子卻認為這樣的定義雖無不當,但過于籠統(tǒng),無別人類與禽獸。人若僅知發(fā)揮求食求偶之本能,則與禽獸無別,何能自稱為萬物之靈?所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比撕瞳F最大的差異就在仁義道德。仁義即為人之本性,其發(fā)自于自然,故有仁才是人。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人類不斷地繁衍,資源分配常有不足或不均,從而問題產(chǎn)生,如何使人人發(fā)揮順應本能本性,但又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達到中庸,以達致共生共存之目標。節(jié)制其本能本性,使之不妨礙他人生存,如此謂之“忍性”。順應本能本性,致共生共存,謂之“率性”。而這三者均求在物質(zhì)與精神兩方面增進生產(chǎn)與均勻分配為其最終之目的。所以謂“率性之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