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
(吉林財經大學 外語部,吉林 長春 130117 /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89)
21世紀初,美國猶太文學寫作重心發(fā)生前移,許多蘇聯(lián)解體前后移民美國的新生代作家在其“移民敘事”中不斷加大對主人公移民前生活的描寫①。Furman在分析這些俄裔美國小說(Russian-American Fiction)的創(chuàng)作特點時,刻意強調連字符的作用,指明新時期猶太文學在敘事層面,存在對“‘上等’俄國文化”的觀照(2011:19)。這種帶連字符的移民敘事摒棄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典猶太小說的書寫范式——重點著墨于移民者在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是將寫作重心逆推向前,以求更加完整地重現(xiàn)移民者生活的全貌?,旣悺ぐ餐?Mary Antin)的自傳《應許之地》(ThePromisedLand,1912)與新世紀猶太新作在書寫形式上存在某種契合,而在寫作時間上先于其百年。許多評論家詬病安亭過于強調同化、一味迎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至文本長期未得到公允的評價。然而,從敘事的角度看,《應許之地》頗具策略性。文本在肯定美國社會包容性的同時,又巧妙地展現(xiàn)了主人公雜糅的俄國猶太身份,客觀上實現(xiàn)了移民者言說祖籍國異質文化的愿望。本文通過分析《應許之地》的文本結構、互文性書寫、話語語境制約、“屬下”言說四個方面的敘事特征,揭示早期俄國猶太移民初到美國言說自我,追求話語空間的意愿與訴求。
一般來說,故事主題與文本內容直接相關,文本結構的意義往往被忽視?!稇S之地》在內容上倡導俄國移民要積極融入美國社會,而結構上卻對其祖籍國經歷保持敘述的獨立性。安亭的自傳共計二十章,前七章講述了她與家人在俄國小鎮(zhèn)普洛茨克②柵欄區(qū)內的生活,第八章以“出埃及記”為題,記錄了安亭一家的移民歷程;故事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寫主人公作為美國公民的生活經歷?!稇S之地》對安亭移民前后生活分庭抗禮的章節(jié)安排極大地規(guī)避了“一邊倒”的敘述方式,有關主人公的俄國經歷在文本結構層面最大限度地平衡其移民后的“美國敘事”,否定了主人公徹底背叛俄國傳統(tǒng)、一心融入美國社會的偏謬論斷。
安亭的自傳在行文布局上,體現(xiàn)出主人公剪不斷的祖籍國情懷,為書寫猶太人與俄國的有限互動提供有效的敘事空間?!稇S之地》源于安亭寫給舅舅的一封長信,而后以札記的形式出版,名為《從普洛茨克到波士頓》(FromPlotzktoBoston)。在札記的序篇,安亭寫道:“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席卷俄國各地,把大批的猶太人帶到了彼岸遙遠的新世界——從暴政到民主,從黑暗到光明,從奴役、迫害到自由、正義、平等”(Antin,1899:11)。序篇所奠定的敘事基調,將接下來的移民歷程變成猶太人逃離罪惡與殘暴的有力證據,而這本札記的內容在《應許之地》中,則被置于第八章。安亭不但剔除了她對猶太移民史的主觀評價,還用前面七章描述了俄國猶太人相對安穩(wěn)的生活狀態(tài)。安亭的外祖父是“開明的”猶太人,他從不阻攔家人接觸俄文、了解世俗文化。因此,安亭一家似乎并沒有深陷囹圄,反而被人們津津樂道地稱為“俄國人拉斐爾的后代”(Antin,1912:75,117,197)③。新作的敘事安排,更加客觀地反映了部分猶太人當時在俄國的生存狀況,肯定了移民美國前,俄國曾是數百萬猶太人百余年的棲居之所。
作為紀實性的傳記文學,《應許之地》并沒有隱匿俄國排猶的歷史。文本采用割裂敘事內容的方式,將歷史與人物情感分開敘述,使主人公免于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有關猶太人的苦難經歷,文本多采用零聚焦的敘述方式置于故事開篇,最大限度地保持與歷史的吻合,但盡量不參與其它故事情節(jié)的建構。猶太人被迫生活在隔離區(qū),時有被侮辱或殘殺的遭遇:“那些農民用鐮刀、棍棒、斧頭殺害他們、拷打他們,燒毀他們的房子……他們當著猶太人母親的面,把嬰兒肢解……”(8)。安亭無意抹煞猶太人受苦受難的經歷,但她也不愿捕風捉影,把民族創(chuàng)傷強加給自己。所以,在第五章,她以“我的記憶”為題,單獨記錄了她親身經歷的快樂童年。“現(xiàn)在我知道了,普羅茨克的奶酪蛋糕有雛菊和苜蓿的味道;德維納的河水多么甜美;我赤手光腳模鑄過的新翻土是何等的肥沃;市場上買回來的那舀紅櫻桃早已成熟;還有那些我童年夏日里所感受到的芬芳”(92)。安亭還回憶了冬日里滑雪橇、閑暇時打牌、女人們圍坐縫補、講故事等愜意的生活往事。她把那些超出自己認知的歷史事件,留與他人評說,給美國讀者講述了一個懵懂女孩真實的童年經歷。
安亭極力區(qū)分個人經歷與歷史事件,以此展示猶太人移民美國前在對俄國態(tài)度上的分化。像安亭一樣,許多開明的猶太人在俄國開始學習俄文,了解世俗知識,成為雜糅俄國文化的俄裔猶太人。安亭明確告知讀者:“我父母可以講述我忘卻的記憶,或者我從未注意過的事情,但是我想僅從那些多年后重現(xiàn)的碎片中重建我的童年,它們在我的記憶里充滿苦楚,但也有驚奇”(79)。這種敘述方式符合作者的心理真實。猶太人對俄國的記憶并非滿是悲愴,這也是安亭不惜用近半篇幅回顧俄國生活的原因之一?!稇S之地》有關俄國的記述確保了移民敘事的結構完整,這種對猶太典籍④書寫形式的重現(xiàn),在結構和主題上都放棄了創(chuàng)新性,其作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功能性上。Kramer認為:“作品前一半主要是用來凸顯并強調人物在后一半中深刻轉變的”(1998:122)。所以,文本中的俄國反猶政策,并不是否定主人公的鄉(xiāng)愁,而是建構新移民敘事在書寫體例上的起點與動因。
文本與文本或者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互動,增強了敘事作品的張力和文學性。Kristeva認為,“任何文本的構成都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對其他文本進行吸收和轉化” (1980:66)。她稱這種文本間特殊的相互作用為“互文”。《應許之地》在書寫體例上極力重現(xiàn)“出埃及記”的敘述模式,故事本身又與猶太移民歷史相互映襯。互文使安亭的移民敘事突破了自傳的可釋邊界,實現(xiàn)了其特殊的指涉性。透過個人移民經歷,安亭重現(xiàn)了希伯來人逃離苦難之城、奔向希望之鄉(xiāng)的英雄壯舉,起到宣誓自己猶太身份的作用。
縱觀美國猶太文學,有關民族身份問題的記載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保持猶太人特有的民族性;二是去猶太性,做世俗化的猶太人。《應許之地》作為最早的猶太文學,并未高舉猶太教義大旗,而是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民族性。首先,《應許之地》具備同類移民文學所有的敘事要素:猶太人在原居住地或祖籍國遭致迫害,而移居地或移民國存在某種先在的優(yōu)勢,猶太人歷盡千辛來到應許之地,而后重獲新生。這種敘事形式始于希伯來人逃離埃及的移民經歷,在《圣經》中固定成為一種書寫范式。安亭把俄國比喻成“另一個埃及”(7)。猶太人在俄國常受到非猶太人無端侮辱與嘲弄。他們遠渡重洋,踏上應許之地——美國,在這里實現(xiàn)自我、獲得重生?!皯S之地”原指希伯來人按照上帝的旨意,所擁有的“流淌奶與蜜的地方”(HolyBible,1970:Exod.3.8)。安亭執(zhí)意將美國定義為應許之地,不僅僅是對其“后俄國生活”的肯定,更多地是對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的再次宣誓。
為了增強文本與《圣經》之間的互文,故事的部分章節(jié)題目直接采用“智慧之樹”、“出埃及記”、“應許之地”、“嗎哪”、“燃燒的荊棘”等經典典故命名⑤。安亭通過重現(xiàn)古老的移民敘事,將自己置身于民族共同的記憶之中,凸顯民族性。此外,安亭所表達的猶太性還體現(xiàn)在她對“受難”與“救贖”關系的理解上。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受欺負時,她第一次告訴媽媽,第二次僅偷偷抹眼淚,第三次便什么都不想了(5)。猶太人是歷史的替罪羊,他們通過受苦拯救自我。安亭對苦難身體力行,既是對自身猶太性的隱喻與詮釋,也是對其民族特殊性的真實再現(xiàn)。
《應許之地》所記錄的移民敘事與俄國猶太移民潮也產生了歷史的互文。19世紀80年代,有200萬俄國猶太人涌入美國,其后十年還有300萬之多(Sowell,1981:80)。文本書寫的是一個時代猶太人共同的經歷,作者對此是清楚的:“如果我不知道我在為成千上萬的人而言說,那么我怎能坐在這兒談我童年的經歷?如果你不曉得我也曾為你吶喊,你又怎會坐在那里體悟我的喋喋不休?”(87)由于安亭的經歷與萬千猶太人的經歷具有歷史相似性,因此,文本表現(xiàn)出記錄“普遍性”的文獻價值。新歷史主義認為文本具有歷史性、歷史同樣具有文本性(Montrose,1989:20)?!稇S之地》作為單一文本與歷史宏大敘事之間的互文模糊了文本與非文本之間的界限,將文本之外的歷史文獻納入故事隱喻,把文本所處的歷史語境與作者的寫作目的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書寫打破了自傳的局限,使其更具文學的解讀性,從而贏得更多美國讀者的關注。
文本內容的書寫常受到社會語境的制約,語境壓力影響文本敘述的可靠性?!霸谀承┣闆r下,(真實)信息可能被推延或者隱匿,一個原本不受限的敘述者或敘事人物會選擇隱藏某些信息……”(Kafalenos,1999:35)?!稇S之地》在文類上,屬于自傳體非虛構敘事,讀者必須接受人物在講真話的事實。但是,即使是自傳,要獲得出版發(fā)行,也得考慮讀者群的期待。比較安亭的《從普洛茨克到波士頓》和《應許之地》,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先在的受述者發(fā)生深刻變化這一事實是有明顯感知的,其文本敘事基調受到很大影響。一定程度上,后者的書寫必須采用更恰當的敘事方法,間接地表達人物真實的心理感受。
《應許之地》從第九章起,講述主人公來到美國,感受到美國社會的優(yōu)越性,內心上獲得滿足。安亭的“美國敘事”多是對美國的贊許,然而,這并沒有淹沒新移民在美國處境尷尬的社會現(xiàn)實?!鞍㈧`頓大街棲居著許多窮苦的猶太人、黑人,還有稀稀落落的愛爾蘭窮人。由此延伸開的巷道里,擠滿了更多的猶太人和黑人”(195)。猶太人在俄國生活在柵欄區(qū),移民美國后居住貧民窟,“隔都”的生活仍在繼續(xù),這與美國民主、平等的價值觀是相悖的。而在敘事上,故事采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手法——夸張(hyperbole)與含蓄(understatement),放大俄國柵欄區(qū)內生活的艱辛,弱化生活在美國貧民窟中的負面效應,難免有屈從主流話語壓力之嫌疑。因為文本內容的講述,“可以是針對我的記憶……也可以是針對別人的期待”(Maftei,2013:2)。
面對強勢的話語體系,作家有時不得不選擇有目的地遺忘。她在開篇便提醒讀者,故事中的安亭與自己有別?!拔疑^,活過,也被改造過。是該寫我的故事的時候了。我只當自己已經死去,因為故事里的人不是我自己……她才是真正的主人公,而不是我。我還有我要繼續(xù)下去的生活;而她的生活已在我的生活開始時結束了”(xi)?!稇S之地》情節(jié)始于作者20多年前的經歷,童年在俄國所受的委屈早已遠去,初到美國的欣喜也已然平靜。曾經的過往對于安亭并非全然苦難深重,期許的未來也并不注定一帆風順⑥,文本后半部分的“美國敘事”記錄的僅僅是自己早期在美國生活的成就,而非當下對美國的總體價值判斷。情節(jié)中俄美經歷的強烈反差“強調的不是身份的生成,而是身份的死亡”(Sheffer,2010:141)?!八廊ァ钡牟粌H是在俄國受到欺凌的“我”,也是初到美國為之倍感雀躍的自己。
語境壓力一方面對《應許之地》的寫作范疇起到規(guī)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其傳播掃清障礙。作品的出版很快在社會上獲得不俗反響。文本中描寫的移民歷程,重現(xiàn)了清教徒背井離鄉(xiāng)、奔向應許之地的場面,在美國民眾中產生了強烈共鳴?!敖裉烀恳粋€俄國猶太移民,都像1620年來自英國的移民一樣,是受到宗教迫害的難民”(Antin,1912:38)?!稇S之地》在結尾營造了積極上進的氛圍,故事定格于主人公成功步入美國社會,并收獲了不凡的學術成就。這證明了在這個包容、平等、民主的國度,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安亭并不甘愿僅做一個落魄的移出者(emigrant),她還要做一個體面的移入者(immigrant),她“用英文征服了波士頓”(Kellman,1998:149)。文本中對美國社會“片面的”介紹,客觀上建構了與主流話語體系相一致的表達機制。因此,《應許之地》從言說個人身份走向對民族神話的書寫,這一轉向符合作者心理的真實期待。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大量猶太人涌入美國,給美國社會制造了天然的“屬下”階層。這些人不是美國社會原有階級劃分的產物,而是來自異域的“外國人”。Spivak(1988:308)認為,“屬下是不能說話的”,他們在美國社會言說自我,需要策略?!稇S之地》在很長一段時間未受到猶太評論家的足夠重視,原因之一便是其含蓄的敘事方式掩蓋了她為同族發(fā)聲所作的努力。其實,安亭對于自己階級屬性的認知是清晰的。
俄國移民想成為美國人,涉及到一個身份跨越的問題。文本第十一章主要探討該問題。題目“我的祖國”(“My Country”)是唯一一個加引號的小標題,安亭知道這是她“人生種族的轉折點”(Sollors,1988:576)。美國并非烏托邦,移民者不是一到美國,便可以獲得與本國民眾同等的權利。“現(xiàn)在哪里是我的祖國?我該熱愛哪面旗幟?我該去崇拜什么樣的英雄?”(226)美國能否成為安亭的祖國,在她初到美國時仍顯得十分不確定。對于移民者來說,要實現(xiàn)自我,必須付出超越原住居民更多的努力。文本用大量篇幅記錄安亭一步步掌握英文的學習經歷,具有特殊意義。要完成從俄國猶太人到美國公民的轉變,語言的掌握是必經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也恰是安亭在語言駕馭力上獲得成功,她“才能代表她尋求代表的那些廣大的移民者來進行創(chuàng)作”(Dayton-Wood,2009:86)。
安亭努力掌握英文,是移民者不得不接受的“自我殖民”的體現(xiàn)。對新移民而言,克服語言文化的障礙是必經階段。“公立學校為我們這些外國人準備好了一切,當它把我們塑造成美國人時,也算是為了這個國家好吧”(222)。安亭所取得的成績很快得到認可,并開始用英文發(fā)表習作,最終獲得言說自己的語言能力。她實現(xiàn)了“外國人”講述美國故事的意愿,也讓美國人知曉了自己的存在。當她的自傳成為一種話語,“文本便不再是一個客體,而成為一種(言說的)手段或行為方法”(Fowler,1981:80)。作品的出版,客觀上實現(xiàn)了為俄國猶太移民發(fā)聲的訴求,同時也為族人書寫自我提供范例。
安亭移民美國的經歷是成功的,主人公最終搬離貧民窟,這符合移民者對改變“屬下”身份的期待,也讓美國讀者看到了社會進步。在開篇中,安亭寫道:“我從老水手⑦那里得到些啟示,他講述自己的故事,目的是擺脫這段記憶。我也講述我的故事,而后再不觸碰。我會在結尾寫一個大大的‘完’字,然后砰的一聲把書合上”(xv)。安亭在書寫自己經歷之前,便想塵封這段記憶,可見其內心五味雜陳。表面上看,這本自傳是安亭倡導同化的宣言書,實則隱含移民者的諸多無奈。自傳是一種“參照藝術”(Eakin,1992:3)。故事中的“我”與作者本人彼此映襯、互為參照。安亭通過有意識地篩選某些事件,為人物建構一個恰到好處的文本身份,為移民者與美國讀者開展對話創(chuàng)造積極條件。
縱觀上世紀的美國猶太文學,移民后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往往受到同時期美國讀者更多的青睞。相比較而言,第一代移民敘事與當時的美國文化是相悖的。安亭所處的時代,美國主流價值觀仍然十分強勢,而她執(zhí)意書寫異質的“俄國猶太”身份,是有些“危險”的。美國本土評論家經常使用“他們”一詞,將自己與第一代移民區(qū)別開來,由此可見新移民在美國社會處境的尷尬?!稇S之地》最終被認可,是因為它塑造了一個柔弱而“無害”的新美國女性的形象,她“既融入又區(qū)別”、“與之區(qū)分又保持同質”(Burke,1950:21)。這樣,《應許之地》建立在一個十幾歲女孩表達同化的決心、一個底層移民訴說美國夢的基礎上,艱難地實現(xiàn)了俄國猶太人言說自我的意愿。
現(xiàn)階段,《應許之地》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這與新世紀俄裔猶太作家的異軍突起有密切關系。新人新作不惜加大筆墨,將俄國的歷史、文化、文學、社會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猶太文學敘事,打破了20世紀猶太作品中對俄國的徹底否定和對祖籍國諱莫如深的書寫慣例。回溯百年,猶太移民文學在人物塑造與故事主題上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主人公不再限于逃亡的難民與小商販,取而代之的是,出現(xiàn)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各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以及身價不菲的大富豪。猶太作家的敘事重點也從批判沙皇的排猶政策,轉向對俄國文化和當代俄羅斯的描寫。這種敘事反差堅定了我們把俄國性納入猶太文學研究,重新審視上世紀留下的猶太文學遺產。當下,美國依舊是數百萬猶太人的希望之鄉(xiāng),新時代的俄羅斯猶太人也在不斷走進美國。一批批新移民從“外國人”轉變?yōu)槊绹鐣囊环葑樱橹暙I自己的力量。新移民敘事也為美國猶太文學提供了更多、更廣泛的新課題,這也是美國猶太文學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注釋:
① 這一現(xiàn)象發(fā)軔于加里·施泰恩加特(Gary Shteyngart)的小說創(chuàng)作。他在《俄羅斯名媛初社手冊》(TheRussianDebutante’sHandbook,2002)、《荒謬斯坦》(Absurdistan,2006)以及自傳《一無所事》(LittleFailure,2014)中都以大量篇幅記錄了猶太人在俄國及東歐的生活經歷。同時期的其他作家,拉拉·瓦彭婭(Lara Vapnyar)、安妮亞·尤里尼奇(Anya Ulinich)、伊麗娜·蕾恩(Irina Reyn)等,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書寫俄國性的猶太新作。這一集體性的敘事行為,形成了新世紀美國猶太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風尚。
② Polotzk原為波蘭小鎮(zhèn),19世紀隸屬俄羅斯帝國,現(xiàn)歸屬于白俄羅斯。下文提到的安亭的札記《從普羅茨克到波士頓》,其英文題目中的Plotzk,是作者從意第緒語翻譯時的誤寫,但后來一直沿用下來?,F(xiàn)階段,普羅茨克(Plotzk,Pock,Polotzk)的多種拼法均很常見,并行使用。
③ 為方便起見,文中引自ThePromisedLand(1912)的內容,僅標注頁碼。
④ 這里指《圣經》中有關希伯來人逃離埃及、來到應許之地迦南的相關敘述。
⑤ “嗎哪”指古代以色列人在經過荒野時所得的天賜食糧;“燃燒的荊棘”是指神在燃燒著的荊棘上出現(xiàn),指引摩西回到埃及,與法老進行較量。
⑥ 一戰(zhàn)期間,安亭與丈夫觀點相悖、水火不容。二人分居后,丈夫到中國任教,此后再無相見。安亭精神受到較大打擊,從此再無任何文學作品問世。
⑦ 這里指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佳作《古舟子詠》中的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