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燴
教學,即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教師為了讓學生想學、會學與學好,會做出種種嘗試與努力,教師通過這些嘗試與努力使不想學的學生想學,使想學的學生持續(xù)的學?!读x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應較為全面地關注和分析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使學生獲得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和科學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逐步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意識,形成誠實、客觀、嚴謹、理性的科學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觀?!笨梢?,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把生活、科學、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程回歸生活,生活回歸課程”,使科學教學生活化,是科學課程的重要理念。
因此,科學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在科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初中科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理解人生,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科學教學走向“生活化”呢?下面說說幾點筆者的認識。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俗話說:“轉軸撥弦兩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整個課堂教學有機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課堂的“前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好的導入會使整節(jié)課堂沉浸在一種探索且愉悅的氛圍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已經逐步形成了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和看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教師可利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經歷過的身邊事物來創(chuàng)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參與欲,從而使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
[案例 1]:密度
老師:同學們都有過幫家里打老酒或者醬油的經歷吧?
學生:嗯。
老師:那么,同學們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是一斤的老酒和醬油,為什么老酒看起來比醬油要多呢?
[案例 2]:純堿
老師:同學們都吃過剛蒸熟的饅頭或者烤制的面包吧?
學生:是。
老師:同學們咬開后,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小孔,正是這些小孔讓我們的面包又松有軟。那這些小孔是怎么來的呢?
利用生活事例、設問題情境來導入這堂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
[案例 3]:天氣
對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可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入。
老師:你知道三國時期諸葛亮“趁濃霧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嗎?
(學生簡述故事)
小結:這故事說明了在戰(zhàn)爭中了解天氣的變化是多么重要,其實無論是人類的生產還是生活無一不與天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有誰知道今天我們這兒的天氣情況嗎?
展示:當天的天氣預報。
通過歷史故事加上當?shù)氐奶鞖忸A報引課,能讓學生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我們一直在講要用“活”教材,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課總是跳不出“以本為本”的框框,對教材中脫離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教學內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地搬進課堂,課堂教學設計沒有現(xiàn)實感,學生無法領略“科學來源于生活”的豐富內涵和“科學為生活服務”的深刻意義。大膽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或改編教材,是教師的業(yè)務權利。對于教材中遠離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問題來取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 真切地體會科學與生活同在。
[案例 4]:杠桿平衡原理的應用
對于判斷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的問題,我舉了父母要我們幫忙用扁擔扛重物時,重物是放在扁擔的中央還是放在離父母肩膀近一點的位置呢?同學們通過回憶自己以往所經歷的情景,必能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搞清楚了相關知識點。
[案例 5]:二氧化碳性質的檢驗
書本對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檢驗是將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使其變渾濁。我想用我們自己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做原料,是不是更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呢?當我發(fā)下吸管,讓同學們自己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時,大家都很興奮。這個知識點也就在大家的嬉笑中深深的印入了腦海。
三、課后練習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就是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因此課后練習的布置應該要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講了杠桿平衡知識后,布置:那些黑心的小販是如何短斤缺兩的?在講了空氣對流的有關知識后,布置:回家自己做一個孔明燈。在講了食物與營養(yǎng)后,布置:為家里設計一天的菜譜。在講了電學有關知識后,布置:畫出你房間的電路圖,計算家里一天所消耗的電能以及所花費的電費等等。在講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后,布置:調查你家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學回歸生活,不但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識生動起來,還可以使間接的經驗能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從而使我們教師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愉快。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制訂初中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3] 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4] 郭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