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芳
眾所周知,“教是為了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增值”,讓學生學會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呢?
一、有的放矢,為認讀能力“增值”
明確的目的,是學生閱讀的動力,也是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的前提條件。讓學生帶著明確的閱讀要求主動閱讀,是培養(yǎng)他們認讀能力、提高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
第一,帶著要求讀。在初讀階段,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提出“五不”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回讀。學生在明確的要求下朗讀課文,必須“心到、眼到、口到”。在朗讀反饋時,教師按照“五不”要求進行檢查,實實在在地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才能使初讀課文真正有效果。
第二,帶著問題讀。比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引導學生讀題后想一想:誰的衣袋里裝滿昆蟲?他的衣袋里為什么裝滿昆蟲?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腦中能形成課文內容的梗概,對整體把握文章脈絡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帶著想象讀。如教學《黃果樹瀑布》一文,圖文結合,聲情并茂,想象瀑布激出的水花化為“銀雨灑金街”的情景。鮮活的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里,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品味,又促進了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內化。
二、賦予個性,為理解能力“增值”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在閱讀中,學生往往偏重對課文內容表面含義的理解,而忽視閱讀的真正目的,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個性化閱讀就不一樣了,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引導學生理解鑒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閱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在充滿個性的閱讀活動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案例:《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理解“小偷”的意義
師:談遷第一次成功撰寫《國榷》,可謂歷盡艱辛,卻被小偷偷走了,他的心血毀于一旦。在我們看來,這個小偷真是可惡至極??删腿恼露?,這個小偷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請談談你對這個小偷的看法。
生1:小偷偷走了《國榷》,雖然可恨,但是如果沒有他,就沒有后面談遷的第二次編寫,文章讀來也就沒有意思了。
生2:寫文章講究“一波三折”,這個小偷就是這篇文章里最精彩的“波折”。有了他,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百折不撓、信念堅定的談遷。
……
師:小偷的介入,在常人看來是令人絕望的,可這就是文章精彩的轉折所在,可以說,正是小偷成就了談遷,成就了新《國榷》。從文章結構上看,這就是謀篇布局。沒有“小偷”,文章平淡無奇;有了“小偷”,文章動人心魄。
“小偷”,一個本來遭人唾棄的字眼,此刻在學生個性化的理解下,有了全新的定義。從一定意義上講,小偷對談遷的傷害很深,但成就了這篇文章最大的精彩。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學生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個性化理解閱讀。
皮亞杰認為:知識既不是客觀的東西,也不是主觀的東西,而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學習是個體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導致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的過程。倡導個性化的閱讀方式,必然會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持續(xù)增值。
三、入情入境,為感悟能力“增值”
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閱讀感悟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披文入情,學生在閱讀文本語言的同時,也會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當時當?shù)氐那榫?,?chuàng)設零距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一旦被觸動,必將對提升閱讀感悟能力、完善人格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作者寫到與一位掃路老人的談話,當作者問到他的工作時,老人連用“不累不累”來回答。
師:老人真的不累嗎?捧起書再次默讀課文,試著走入課文的情境,走進老人的內心,讀后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我覺得他肯定是累的。課文前面提到,武夷山有九百多級石階,又非常險峻。我們普通人徒步走都會覺得非常累,更別說還要掃上去了。
師:這位同學是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來談的,很有說服力。
生2:我覺得不一定累。老人在后面說到,“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掃掃歇歇,看看好風景,身體的疲勞會一掃而光。
師:這位同學從老人的話中,讀到了他掃一程,歇一程,勞逸結合,活力滿滿。
生3:課文最后提到,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所以說他即使覺得累,心里也是非??鞓返?。
師:累并快樂著,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老人到底累不累?其實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教師在這里所設的場是一個自由的場、開放的場,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那就是合理的。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感悟朗讀中,再次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老人的內心,想他所想,樂他所樂,此時,學生完全就是天游峰掃路人的代言,他們從老人身上感悟到的是普通勞動人民身上的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
劉國正先生說過:“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我啟你發(fā),而是教與學雙方做到和諧的交流?!痹诟形蛭谋镜倪^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搭建課堂教學結構,將課堂與生活緊密“鏈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把閱讀的過程當成生命的體驗,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這樣“入情入境”,感悟能力便能得以滋長。
四、思辯探究,為欣賞能力“增值”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思維的碰撞、情感的迸發(fā)中再次深入感悟文本內涵,欣賞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這樣,學生的欣賞能力就能在積極的思辯中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中,大家對林沖謙讓的品格一定記憶猶新。可是,竇桂梅老師在課堂上卻對這位“好漢”的形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解讀,顛覆了印象中“好漢”的形象。
師:一說起林沖,你們一下子會想到他最典型的語言,是哪句?
生:(朗讀)林沖連說“不敢,不敢?!?/p>
師:那么,有誰知道這“不敢”后面還藏著怎樣的故事?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到了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中,林沖看到高衙內調戲妻子時的一個“不敢”;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中,林沖再三遭受迫害時的又一個“不敢”。
師:有人做了一個粗略的統(tǒng)計,寫到林沖的內容與不敢相關的加起來有14次之多,其中“豈敢”1次、“怎敢”1次、“敢到怎地”1次、“哪里敢”2次、“如何敢”3次、“不敢”6次。你在這“不敢”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林沖,又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
學生感悟到了林沖的善良、忍讓、膽小,甚至窩囊、懦弱。
師:同學們能站在今天人性的角度來談,正是“好漢也不免其人性弱點”。評價林沖,應該置身于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全面朗讀《水滸》,用時代的眼光去辨析。相信這節(jié)課只是個起點,時間會讓你們不斷沉淀出屬于自己的見解。
在解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竇老師整合進《水滸傳》中關于林沖的其他幾個故事,在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礎上,又拋出了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你在這些‘不敢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林沖,又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價值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深入。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大膽爭辯,站在人性的角度,對印象中的林沖作出了更為客觀、全面的評價。
閱讀欣賞是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發(fā)展智能的巨大精神能源。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往往能使人積極向上,產(chǎn)生美好的愿景,并可能由此成為閱讀者一生的轉折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精準把握課文內涵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jīng)驗,作出智慧引領。相信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終能打動學生的雙眼,富有情趣的語言終能轉化成理趣。
穆勒說:“現(xiàn)在一切美好的事物,無一不是創(chuàng)新的結果?!币岣唛喿x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值”,要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在多效互助的學習方法指導下,不斷提升學生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