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環(huán),王暉,葛志強,馬康康,李凱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yī)院邯鄲院區(qū)骨四科,河北 邯鄲 056002)
3D打印作為一種新型的增材制造技術,成功用于骨科治療中。基于3D打印的患者定制化截骨導板、骨科植入物、種植牙等已經獲得CE與FDA批準,且被用于臨床。2016年美國骨科醫(yī)師年會上,全球骨科領先的企業(yè)均已開展3D打印制造骨科醫(yī)療器械,并不斷有新產品用于臨床,足以顯示3D打印在未來骨科中的地位。2015年CFDA也批準了中國首個3D打印髖關節(jié)產品,已開始在臨床規(guī)?;瘧谩,F階段,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臨床上對于髖關節(jié)疾病的患者大多給予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通過手術將已壞死的髖關節(jié)替換,達到使患者恢復健康的目的[1]。但術后患者常常出現髖關節(jié)活動障礙、髖關節(jié)疼痛,甚至髖臼骨溶解或骨缺損等嚴重的并發(fā)癥,對患者術后的恢復造成影響[2]。因此,對于置換的人工髖關節(jié)如何實施翻修手術,可直接影響假體的壽命及術后患者恢復效果。目前,臨床上對于髖臼骨缺損的處理方法較多,如加強杯、鈦網重建、聯合植骨等,可有效的使臼杯的假體得到良好的穩(wěn)定性[3]?;诖耍狙芯糠治龉切×?D打印在人工髖關節(jié)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患者40例,據假體不同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0例。觀察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55~86歲,平均(68.39±2.75)歲。對照組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55~88歲,平均(68.42±2.68)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2)所有患者術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且需進行翻修手術[4];(3)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關節(jié)疾病;(2)排除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3)排除未進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非3D打印技術翻修人工髖關節(jié),根據醫(yī)生的臨床經驗及術中觀察到的骨缺損情況選擇常規(guī)人工假體植入,隨后檢查患者植入假體地方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放置引流管后關閉切口。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3D打印技術翻修人工髖關節(jié),于術前進行雙側的髖關節(jié)及股骨全長的CT檢查,設置CT掃描層厚約為0.625 mm,將掃描的數據通過醫(yī)學通信及數字成像的形式導出后并儲存,隨后將所得的數據導入3D打印機中執(zhí)行3D打印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直徑約為40~70 mm,每2 mm設置為1個梯度,分為16種規(guī)格,多孔層厚度約為1.5 mm,術中根據患者的磨挫后髖臼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假體及墊塊(見圖1、圖2)。手術時,使患者保持健側臥位,采用后外側入路的方式,將關節(jié)囊切開,充分暴露髖關節(jié)假體及髖臼緣,將假體取出,清除髖臼周圍的瘢痕、骨水泥等,隨后手術探查骨缺損程度及骨質表面是否出現滲血,待所有操作處理完畢后,于髖臼缺損處安裝3D打印的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及墊塊,對于缺損的髖臼邊緣,將自體或異體骨植入從而填充腔隙缺損。若手術探查股骨假體磨損嚴重,術中可一并替換(見圖3、圖4)。術后24 h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4 d,待麻醉完全消失后開始相關關節(jié)的訓練。
1.3.1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 采用Harris評分表[6]分別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評估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jié)恢復越好,反之,髖關節(jié)恢復越差。
1.3.2 VAS評分[7]評估髖關節(jié)疼痛程度,滿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強烈。
兩組術前髖關節(jié)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對照組髖關節(jié)評分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術前術后6個月t值P值對照組45.69±9.8467.42±8.5311.1170.034觀察組44.85±10.1285.19±6.3813.4610.004t值0.92213.132P值1.0540.008
兩組術前VA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n=20,分)
近年來,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數量逐年增加,術后隨著患者活動頻率的不斷增加,造成翻修手術的次數逐年上升[8]。醫(yī)學研究顯示,翻修手術的難度遠遠高于首次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且手術效果低于首次置換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對患者預后的恢復造成影響[9]。因此,如何有效且安全的實施髖關節(jié)翻修術是臨床上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10]。
3D打印技術中的電子束熔融技術是重要的分枝,在電子束熔融技術下可較好的獲得理想的骨生長界面,其制造的假體的金屬實體層與表面多空層為一次成型,且所有操作均在高度真空環(huán)境下完成,較好地排除了化學雜質對材料及假體的侵害[11-12]。此外,產品在成型艙中保持著合適的溫度,保證了假體的穩(wěn)定性[13]。以往臨床中,大部分髖臼假體的翻修使用非骨水泥假體,其孔隙率較差,孔徑不均一,給骨頭的長入造成的難度,且具有較大的誤差[14]。而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鈦合金假體,其表層具有較多的優(yōu)越生物學特性,對促進細胞的生長及附著、促進干細胞的成骨分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較好的增加細胞與金屬生物材料的結合能力,進而得到更好的機械學性能,提高了假體的成活率[15]。
本研究分析骨小梁3D打印在人工髖關節(jié)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對照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表明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骨小梁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16]。分析其原因可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髖關節(jié)功能重建手術,手術較好的恢復了因骨折造成的髖關節(jié)功能障礙[17];此外,應用3D技術打印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及墊塊翻修髖關節(jié)髖臼側,術后可獲得較好的穩(wěn)定性,大大減少了患者術后的痛苦,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18]。采用3D打印在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及墊塊,可有效的置換變形或脫落的人工髖關節(jié),且置換時假體吻合度高,臼杯穩(wěn)定性強,較好地彌補了通用器械在治療患者時造成的局限性,同時減少了患者的疼痛感,對促進預后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骨小梁3D打印技術在人工髖關節(jié)中得到較好的應用,髖關節(jié)假體吻合度及穩(wěn)定性較高,有助于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1] 孫海濱,呂尚軍,朱書朝,等.3D打印技術在制作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臨時間隔器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3):1239-1241.
[2] 何勇,劉欣偉,張敬東,等.3D打印技術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Ⅱ期翻修手術中應用[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6,44(10):999-1002,1005.
[3] Nakashima Y,Mashima N,Imai H,et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 using porous tantalum modular acetabular components:5 year follow-up of clinical trial[J].Mod Rheumatol,2013,23(1):112-118.
[4] 田書暢,姚慶強,殷信道,等.iASSIST智能導航系統(tǒng)與三維打印個性化膝關節(jié)截骨導板技術在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華外科雜志,2017,55(6):423-429.
[5] 劉珂,劉曉潭,侯毅,等.3D打印個體化髖臼填充技術在復雜髖關節(jié)翻修中的應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7,34(3):522-523.
[6] 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69,51(4):737-755.
[7] Turner NM,van de Leemput AJ,Draaisma JM,etal.Validit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as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lf-efficacy in resuscitation skills[J].Med Educ,2008,42(5):503-511.
[8] 李璟.應用3D打印技術行髖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的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7,7(30):276-277.
[9] 孫海濱,呂尚軍,朱書朝,等.3D打印技術在制作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臨時間隔器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3):1239-1241.
[10] 陸儉軍,譚海濤,楊克勤,等.3D打印數字化技術輔助治療髖臼后壁骨折的臨床探討[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7,10(3):209-212.
[11] 方洪松,陳森,彭昊.3D打印技術在成人CroweⅣ型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關節(jié)置換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6):458-460.
[12] 王建吉,劉國勇,馬敏先,等.3D打印技術在髖臼發(fā)育不良髖關節(jié)置換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7):1550-1553.
[13] 郭昱,肖東民,蔣鋒.3D打印技術在骨科個體化治療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5,12(35):105-107.
[14] Pierannunzii L,Mambretti A,D’Imporzano M.Trabecular metal cup without augments for acetabular revision in case of extensive bone loss and low bone prosthesis contact[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4,24(2):133-137.
[15] 程文俊,勘武生,鄭瓊,等.3D 打印鈦合金骨小梁金屬臼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短期療效[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8):816-823.
[16] 田可為,陳柯.3D打印技術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髖臼骨折并發(fā)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17,29(3):42-44.
[17] 張偉,王慶雷,張鐵良,等.3D打印技術在移位髖臼骨折合并不穩(wěn)定型骨盆后環(huán)損傷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7,19(8):696-702.
[18] 王雨辰,馬勇,俞偉忠,等.計算機虛擬復位結合3D打印技術在髖臼骨折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骨傷,2017,30(7):62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