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慧
摘要:隨著遺產(chǎn)稅近幾年的提出,遺囑處分的認識又被大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遺囑人死亡之后遺囑處分的法律效果隨之發(fā)生,它的效力來源是個人財產(chǎn)權在遺囑人死后的延伸。這是自然法與實在法相互影響的產(chǎn)物,一方面是所有權的屬性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立法者確認的結(jié)果。是否可以實現(xiàn)遺囑自由,充分表達遵循遺囑人的心愿,成為了司法實踐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遺囑處分;法律效果;自由意志
一、遺囑制度的沿革
家庭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從羅馬社會開始,遺囑制度就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了應用,隨后日耳曼帝國建立,羅馬法的遺囑制度經(jīng)由教會的倡導而被日耳曼人所接受。
近現(xiàn)代的法律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繼承制度,相對的遺囑自由到絕對的遺囑自由再到相對的遺囑自由,英國遺囑制度從中世紀中期發(fā)展到近代經(jīng)歷的過程,完全的遺囑自由僅在近代一段時間內(nèi)較短的存在過,影響力并不是特別廣泛?!斗▏穹ǖ洹放c《德國民法典》在大陸法系國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法國民法典》只承認財產(chǎn)繼承,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保留身份的權利人也被直接限制在了直系血親中,突出維護了遺囑人和家庭道德倫理,《德國民法典》將繼承法單獨成為一篇并確立了遺囑自由處分原則,擁有了更大的自由處分空間,它的整體架構(gòu)倒與羅馬法相似甚多。
二、遺囑處分自由的內(nèi)容
遺囑處分自由的限制是個人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三方面在沖突與平衡間不斷尋求解決方式的結(jié)果。權利意味著自由,但任何的自由都有一個度量的限制,沒有絕對的權力,也沒有絕對的自由。法律也應當對遺囑自由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對遺囑自由的限制的度應把控在何種范圍內(nèi)呢?對遺囑權進行限制的條件又是什么呢?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論自由》中提出了一個用于指導國家界定個人自由與限制中適用的原則——“傷害原則”,即個人行為只要不傷害公眾和他人利益,那么他的權利擁有至高無上的自由。只有在要實現(xiàn)普遍利益或公共利益需要的時候,才能對個人施以一些強制性的規(guī)定。
在我國《民法》中規(guī)定,處分自己合法所有個人財產(chǎn)是公民基本權利,被繼承人在死亡之前對自己的合法所有個人財產(chǎn)進行處分,在其死后生效,充分的體現(xiàn)了我國法律對公民財產(chǎn)權的保護,但是,這種法律應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遺囑,從一些角度上來說,是對法定繼承和習俗的背叛。遺囑的處置在某些極端遺囑自由處分的情形下可能會顯得不近人情或違背常理。遺囑自由的限制主要源自于社會倫理方面面的限制,我國《繼承法》中明確的遺產(chǎn)范圍是只能處分個人合法擁有的財產(chǎn),限制遺囑人濫用遺囑自由權利;必須給胎兒預留相應的份額和為無收入來源的殘障人和喪失勞動力的人預留財產(chǎn)份額的規(guī)定,并賦予法院自主裁決的權利。
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法、理、情的把握更顯得尤為重要。在不違背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我認為,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主觀意愿,遺囑的繼承客體是遺產(chǎn),遺產(chǎn)來源于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財產(chǎn),他有絕對的權利充分處置自己的財產(chǎn);在與公序良俗原則沖突時,應該充分權衡做出判決,但是公序良俗原則是一個模糊難以界定的概念,可以在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方法,將現(xiàn)有的案例進行分類整理,從一般中找規(guī)律,從而為司法實踐提供非原則性的具體指導;構(gòu)建替補價值制度,在法定繼承中第一繼承人、第二繼承人這種順位制度尊重了遺囑人的合法權益,在遺囑繼承制度中,如果能同時保障繼承人意思自治,又充分保障遺囑繼承人的財產(chǎn)合法權益,換而言之,假如出現(xiàn)了一個不可能的繼承人,那么第一替補人就馬上成為繼承人,這項制度的建構(gòu)也有利于公正與效率的法律價值實現(xiàn)。
三、遺囑繼承的意義
遺囑繼承的存在,對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點,彌補了法定繼承的缺陷。法定繼承又稱為無遺囑繼承,將繼承人的范圍、繼承人的順序、份額及繼承人的分配原則都以法律的形式強制規(guī)定,一般來說,法定繼承是一種意志的推定,但不乏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情形,遺囑繼承豐富擴展了繼承的方式,讓被繼承人做出正確的理性選擇,使被繼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延續(xù)。第二點,遺囑繼承可以減少遺囑繼承糾紛。在生活中,遺產(chǎn)繼承糾紛中原因比較復雜,上一世紀家庭成員較多,對某些成員比較有意義的物品,或在市面上難以估值流通的物品的分配問題,分割的時候難以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而由被繼承人在臨終前分配,有助于傳統(tǒng)家庭關系的維護。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睂Ω改傅倪z命,后輩往往比較尊重,減少了對簿公堂的尷尬。第三點,激勵人們更加努力的工作。財產(chǎn)往往被賦予著平等自由幸福等意義,遺囑的自由處分鼓勵人們努力工作,積累財富,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為后世子孫生活希望做一個保障作用。每個人都有所愛的人,假如有一天不在世間,也希望遺物能陪伴其左右,遺囑自由處分鼓勵他努力工作積累財富同時也鼓勵繼承人努力表現(xiàn),保障繼承人之物留給所想之人,被繼承人獲得所想之物。第四點,促進家庭和諧幸福。人的平均壽命隨著物質(zhì)基礎的提升、醫(yī)療科技的發(fā)展、護理水平的改善以及社會保障措施的不斷完善,也在不斷地提高,遺囑自由可以成為一種利益誘導機制,部分解決老年社會中中老年看護所帶來的問題,將繼承權的獲得和遺囑人的照料結(jié)合起來,維護了家庭和諧穩(wěn)定關系。
四、結(jié)語
遺囑處分行為作為一種法律行為,并不是僅僅只牽涉到繼承人的利益,它同時也包含著被繼承人的利益。我們設身處地的為繼承人想,更應當為被繼承人考慮,畢竟遺囑處分的是被繼承人一輩子辛勤勞動所獲的個人財產(chǎn)。遺囑自由處分并非純粹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他的社會價值不應該被忽視。因此,繼承法應當堅持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遺囑自由原則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