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廣播電視臺,湖南 長沙 410000)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湖南衛(wèi)視推出了系列微紀錄片《八一永恒》,共十級,每集90秒。該片獲得湖南省2017年度廣播電視創(chuàng)新獎,特別是在中央組織部開展的第十四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中,該片榮獲微視頻一等獎。其主題為時間跨度整整90年的人民軍隊的建軍史,用如此短的篇幅,卻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和宣傳效果,在敘事手法和影像表達上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八一永恒》系列微紀錄片將建軍90周年的歷程用“十個第一”來展示,內容包括:第一槍聲(八一南昌起義)、第一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第一忠誠(黨指揮槍)、第一軍規(gu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遠征(長征)、第一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第一笑臉(人民子弟兵愛人民)、第一重器(兩彈一星)、第一遠航(索馬里護航)以及第一正步(將軍受閱)。
這里的“第一”,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位,而是代表獨一無二,代表影響力無比重要,代表地位至高無上……
在策劃過程中,攝制組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走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研究院、湖南省黨史委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學者,聽取了大量的意見和建議。只有對人民軍隊的歷史有了足夠深刻的認識,才可能在接下來的謀篇布局做到方向準確、架構合理,才可能在拍攝和文案撰寫過程中,在把握好輿論導向的精準度后進行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化表達。
十集的整體架構以時間為軸線,從人民軍隊的誕生延展到新時期人民軍隊新的歷史使命,
擷取我軍發(fā)展長河中的十個重要事件節(jié)點和重大事件,勾勒了我軍建軍、治軍、強軍的成長印記。在具體表現上,卻又獨辟蹊徑,見微知著,選取時間長河里的幾朵浪花來展示宏大的歷史場面。
比如《第一遠征》:從新的視角講述紅軍兩萬五千里的長征故事。兩萬五千里長征,壯美恢宏。用90秒的篇幅來呈現,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習近平主席在長征勝利80周年上說的半條棉被的故事,被作為表現長征精神的載體,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選擇。半條棉被的故事發(fā)生在長征初期,故事里沒有血與火的洗禮,只有軍民魚水情深的呵護與溫情,卻有力地說明了長征的勝利源自民心所向,形象的解釋了“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再比如《第一軍歌》:從“解放軍進行曲”烘托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第一笑臉》:通過軍人雷鋒的笑臉延伸到千千萬萬個人民子弟兵的笑臉。
每個“第一”制作一集,每集時長90秒。既體現主題宏大,又展現了歷史縱深,更重要的是以小見大的表達方式,來服務主題,帶來良好的到達率和收看便捷性,更有利于宣傳教育。
在《第一道路》中,瀏陽里仁學校里的激烈辯論,毛澤東的一錘定音;在《第一忠誠》中,前提委員會會議舊址“泰和祥”雜貨鋪里,毛澤東關于“支部建在連上”的建議,就采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從而讓觀眾更真切地體會到革命斗爭的復雜和艱難,充分認識到我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必然性和歷史要求。
細節(jié)呈現方面,在《第一軍規(guī)》中,開篇講述的是一塊門板的小故事,從打開老百姓心防的那塊門板說起,人民軍隊軍規(guī)的形成歷程是如此親民接地氣。在《第一軍歌》中,延安窯洞里“敲著盆拍著腿”譜曲的細節(jié)再現,一下就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之感,也為后面人民軍隊的激昂奮進、節(jié)節(jié)勝利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小故事小細節(jié)是一部紀錄片不可或缺的表現方式,紀錄片再“小”再“微”,也不能缺少小故事和小細節(jié),如果說架構和主題是筋骨,那么細節(jié)和故事就是血肉。
影視作品不能用過去時表現過去,只能運用現在過去時去呈現過去或預示未來,微紀錄片也是如此,敘事與時間上的對位是通過解說詞去規(guī)訓的,通過運用現在過去時去表達發(fā)生過的歷史以及變化中的現在。
在《八一永恒》第一集《第一槍聲》攝制中,為迎接建軍90周年紀念日的到來,南昌市相關紀念場館和紀念碑多處場所正在封閉式裝修施工,這給拍攝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但在某個雕刻工廠車間挺立的起義戰(zhàn)士群雕給了大家長久的震撼。在主持人的仰望中,這些起義戰(zhàn)士雕像年輕鮮活的面孔,激昂有力的肢體語言,一下子就把觀眾拉入到那個槍炮轟鳴的戰(zhàn)斗之夜。
在第二集《第一道路》中,瀏陽文家市秋收起義舊址里仁學校操場邊的蒲公英在風中搖曳,那些種子即將飄向遠方安營扎寨。蒲公英飄揚,背景畫面是隊伍出發(fā)翻山越嶺趕赴井岡山的場景,緊接蒲公英飄落到井岡山挑糧小道的行進隊伍中。這段處理意境悠遠,自然流暢,剪輯手法老到。在后半部分,八角亭毛澤東舊居,主持人的進入和毛澤東(演員)背影的淡出營造出時空轉化的效果,受眾從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感悟。
在第五集《第一遠征》開篇的情景再現中,女主人打開門請紅軍女戰(zhàn)士進屋避雨,疊畫主持人打開現實舊居的大門,這時候解說詞實時進入故事講述與升華。同樣的處理方式出現在第六集《第一笑臉》中,雷鋒紀念館的雷鋒畫像,巧妙地疊畫電影資料雷鋒的頭像,雷鋒原聲進入,表現手法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性。畫面語言自然流暢,無縫對接不違和。
過去進行時與現在進行時內容互換,影像資料穿越自如,以呈現想要表達的思想,通過時間交錯的處理,時間與空間的相互彌補、互相填充,形象的表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紀錄片能否第一時間吸引觀眾,并留住觀眾,內部節(jié)奏的把控非常重要。從受眾心理層面,一部片子的長和短是相對的,比如兩個小時的電影,如果內容和情節(jié)足夠吸引人,既有激烈震撼的大場面,又有舒緩的情感導入,觀眾往往能沉浸其中,片子播完還意猶未盡,長篇也會覺得短;一部10分鐘以內的短片,如果內容枯燥,節(jié)奏綿長啰唆,最短的片子觀眾也會覺得長。
《八一永恒》每集只有90秒,但每集都張弛有度,有細節(jié)有大場面,舒緩和激昂有機融合,通過字幕、音樂、同期聲、畫外音等各種手段綜合運用來呈現主題,史料與現場兼顧,增強了立體感與厚度。
要不要用主持人,主持人怎么用?用的話其角色怎么定位,是導演組在策劃過程中就反復探討的話題。在有限的時間內,采用新聞播報式的出境方式,有落入俗套之嫌,也與紀錄片的表達方式相沖突。最后的結論是要用,但要用得創(chuàng)新用得恰到好處。
《八一永恒》采用主持人深入體驗的方式進行講述。主持人擔綱親歷者、體驗者、講述者、學習者等多重身份,到達歷史現場,與歷史故事、遺跡進行“對話”。系列片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主持人的處理方式又有所區(qū)別。前五集主持人更多的是體驗、感受、學習,沒有現場解說出鏡,只采用了畫外音,后五集主持人在現場大膽出境,在關鍵位置或點睛抒情或宣講銜接,這種主持人的處理方式與人民軍隊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處境與成長狀態(tài)相關聯,增強了微紀錄片的現場感和鮮活度。
《八一永恒》是近年出現的一部優(yōu)秀的主旋律微紀錄片,無論從文字、畫面、影視表現技巧、音樂的合理運用等方面具有較高水準,橫向縱向觀看,時空構建、故事化演進、敘事結構的宏微觀、表達方式,以及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把控方面都具有顯著特色。希望通過剖析該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與成功之處,對時政專題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