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燕 成素珍 張 平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科技醫(yī)學高度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近年來有不少商業(yè)公司尋求與和醫(yī)源的創(chuàng)始人洽談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市場合作。在創(chuàng)始人查詢了相關資料、訪談了多位協和醫(yī)大的校友之后,覺得這個領域的應用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于是決定做這個主題的科普,并找到了本人協助一起做這個項目的動漫科普表現的總設計師,考慮到廣泛的普通百姓群體對于一些專有名詞還有醫(yī)學術語的難懂程度,特意想用一種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動漫表現科普知識,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來表現會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將趣味性、科學性有機結合起來,以期達到警示世人的目的。
動漫作為一種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綜合性表現方式,其多變并且靈活的特殊性正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歡迎,因此將腫瘤細胞治療的研究普及知識融入到動漫中去,是以一種視覺上的生動表現展現給大眾。
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當下儼然已成為全球腫瘤學界和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當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Ralph Steinman教授正在全力研究腫瘤免疫治療時,卻不幸罹患胰腺癌。在經歷了手術和化療之后,他本人成了自己試驗項目的志愿者,4年后離世;雖最終未能徹底擊退癌癥病魔,卻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死后依然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學者。腫瘤免疫治療先后被美國《Science》雜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評選為排名第一的年度重大突破。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新的研究和投資熱潮:CIK、DC-CIK、NK、NKT,腫瘤免疫治療,腫瘤生物治療,腫瘤基因治療……眼花繚亂,日新月異。
不僅僅是國外和大城市,安徽地區(qū)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的研究,怎樣更好服務安徽的腫瘤細胞研究,以一種動漫科普的形式去表現更好的服務,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問題。
動漫科普普及知識不僅僅體現在藝術領域,還包含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涵蓋各個社會領域的技術知識。動漫科普服務安徽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從圖形圖像的科普動漫到腫瘤細胞治療研究的專業(yè)工作的技術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因此,將動漫表現形式與醫(yī)學普及知識聯系在一起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動漫科普形式服務安徽將會大大提升科普知識在整個社會環(huán)境中的受眾群,從而達到腫瘤細胞治療研究的科學普及服務安徽的初衷。
最近幾年,科普事業(yè)的擴展和相關產業(yè)的市場性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著科技傳播,這儼然已經成為新的改革發(fā)展趨勢和時代元素潮流,這種學科知識和新興表現有效相結合的方式自然而然也引起了國家和學術界的關注與支持。投資主體上的多樣化、傳播知識表現上的多元化、國家管理規(guī)范化和運營平臺轉換方式市場化是成功實現各地以及安徽科普產業(yè)化發(fā)展局勢的主要形勢。
例如央視動畫、央視公益平臺廣告等等相關電視領域,還有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以及大型民營動漫培訓制作公司,包括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伴隨著童年成長的科普動漫雜志 《科普畫王》《少年科學畫報》《漫畫科學》等等類似的動漫表現科學,開發(fā)新形式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眲勇a業(y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發(fā)展較快、有良好前景的產業(yè)之一,在國際化發(fā)展趨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可以說也正是我國動漫產業(yè)在宏觀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為動漫科普服務安徽的多樣形式提供了有效的發(fā)展前景。
我國在設計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上基本屬于一個模糊的地帶,對于相關的研究版權保護上缺少一定的詳細的條例,缺少完善的品牌版權保護機制,動漫科普服務安徽腫瘤細胞治療需要有一條完整成熟通暢的產業(yè)鏈價值體系。從動漫科普產品開發(fā)到相對應的版權的授權代理,衍生動漫科普產品的開發(fā)與營銷,如果沒有形成優(yōu)秀的品牌打造,其實本質上屬于是淺顯的空談。所以必須在行動上進行綜合性的分工,才能進一步推動整體動漫科普市場的發(fā)展。
首先,研究動漫科普知識的受眾需求對于更好的服務安徽具有積極重要的影響。動漫科普服務安徽腫瘤細胞治療研究要面對各個階層受眾的好奇心和認知心理,以及在過程中表現出的賦予想象和天馬行空的幻想心理,社會環(huán)境下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群們看待動漫科普的娛樂心理等等,相應地針對受眾合理進行分化表現。
其次,品牌情感,情感“綁架”提升發(fā)展。就比如在微信平臺進行動漫科普宣傳的時候,作為公眾號會花時間在眾多留言中篩選出精彩好玩的留言,給予更多的閱讀者回復與互動,努力在科普大號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人性化的形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冷冰冰的沒有回應的公眾號,通過增強情感的品牌互動性使得科普動漫表現成為大眾受眾群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朋友”,可以建立線上線下的一種交通與溝通,從而更好的維系人際情感,而這種與受眾群的情感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很難被打破的。
最后,讓知識不再專屬于一定的受眾群體領域,使知識娛樂化;科普研究也能夠娛樂,在解釋腫瘤細胞治療研究的知識點的時候,也會找出一些好玩的點,通過幽默詼諧又通俗易懂的動漫形式展現。
線上觀看閱讀之余依舊可以開發(fā)相關的周邊產業(yè),將研究的科普知識通過動漫吉祥物、書簽等等三次元空間等方式給受眾們加深印象。這樣服務安徽科學研究的衍生產品既可以有效果地傳播科普研究,同時也能在觀看文字的同時提高自我的審美意識。從現階段的發(fā)展趨勢上來觀察,新媒體載體和科普的融合已經是潮流趨勢,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人群,擴展相應的展示平臺。動漫科普服務安徽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研究在如今這個新媒體、信息、傳媒穩(wěn)步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下,可以與文化、公益廣告、公眾號、微博等等結合擴大受眾面,使得動漫服務安徽科普文化良性的提高并且很好地融入市場,使得這種形式成為一種廣為流傳的主流。微博的平臺資訊比較多,更加便捷快速,閱讀上偏重淺層化,媒介屬性比較重;微信公眾號作為傳播平臺更加傾向于一種深度閱讀,作為一種服務安徽科普知識的傳播者和搬運工,會不遺余力地去把所有的研究知識盡可能的科學性加娛樂化,針對于不同平臺媒體的特性,結合當今網絡媒體信息化發(fā)展的趨勢,逐步拓展動漫科普的平臺受眾面,動漫科普此種表現形式的特色會更加的突出。
例如,現在在網絡自媒體、微博和微信等平臺傳播的已經相對有影響力的并有大批粉絲量的成功實踐例子——《混子曰》篇均20萬閱讀,在有關動漫科普知識上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還有公眾平臺熟知的《杏仁醫(yī)生》,通過動漫科普的表現形式,定期在平臺推出系列動漫傳播醫(yī)學保健知識,如系列動漫科普《洗牙:這個鍋我不背》《空調?。捍悼照{姿勢對了嗎?》……可以為患者受眾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同時淺顯易懂,與醫(yī)生和患者之間保持建立的長期穩(wěn)定的聯系等等。
首先,在于創(chuàng)作內容上的取舍,巧妙的搭配情節(jié)和知識相互融合。由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宣傳的理論科普知識的相關限制,科普表現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研究在編排上難度更高,因此要關注知識上的銜接設計,如果不注重承上啟下的故事和圖像上的搭配設計,制作出來的和文字結合的動漫表現就會顯得十分的枯燥或者理論上的說教,很大程度上難以吸引受眾群。精彩的動漫科普表現離不開好的理論基礎做保障,現在有了基礎保障,就要盡力將知識融入精彩的情節(jié)之中,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其次,運用多種元素有機融合的方式去動漫科普表現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研究。動漫科普表現形式中的元素包括典型性人物角色、場景設置、色彩搭配等,這些元素有著新穎的個性,但是又互相的映襯著,有機統一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個畫面與文字渾然一體,這樣特色更加生動鮮明。其中在角色設定上要符合性格特征,涉及主要人設:寶木博士(年輕、知識淵博的醫(yī)學博士),山光土豪(寶木博士的朋友,腰纏萬貫、揮金如土的土豪人士)。場景的設計要與角色的相關造型和整體預設相互一致,再加以色彩點綴,可以是黑白為主,色彩作為輔助搭配。比如科普表現的時候講到原始時期的雛形場景和現代明顯的場景對比,以及細胞本體與壞性的細胞激戰(zhàn)的場景以及道具等等,很容易使得內容在觀看上也變得讓人流連忘返。
最后,以多元化媒體承載的方式下創(chuàng)作的風格也可以更加的靈活多變,動漫科普的表達風格可以使用寫實風格、油畫風格、水墨風格、Q版風格、水彩風格等等。在多樣性的風格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效地去借鑒不同類別的風格是必要的。創(chuàng)作出自身的獨特性。
截止目前,國內尚無任何一個腫瘤免疫細胞治療項目完成完整的臨床試驗并通過監(jiān)管機構的審查,基本還都處于試驗研究階段,有效性和安全性均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入驗證,按照國際通用的科研倫理,應該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向患者免費提供實驗性治療方案。
我國的學者、企業(yè)家、投資機構、醫(yī)院和政府部門需要展示更多的專業(yè)精神和耐心,期待合乎規(guī)范的腫瘤免疫細胞療法能真正造福國人!動漫載體使得科學專業(yè)知識有了新的理解和活力,也探索著動漫科普創(chuàng)作的新的形勢方向,緊跟時代發(fā)展,讓安徽的科普研究以一種多樣的表現方式寓教于樂,提高科普知識的傳播速度。
參考文獻:
[1]毛小龍.動漫基礎[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
[2]田宏,胡學慧.科技動畫的應用前景[J].高科技與產業(yè)化,2006,(Z2):74-75.
[3]郭開鶴.計算機圖形圖形設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4]孫立軍,李捷.現代動畫設計[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5]曾琎,方興.數碼藝術帶來的新思考[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4,(5):86-87.
[6]于海洪,李輝.新“科普”觀下的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科普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