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是新課標小學階段中年級寫作的基本要求?;谶@樣的認識,筆者在一學年的研討和實踐中,初步把三年級的習作能力培養(yǎng)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當學生有了寫作興趣和主動性的時候,習作教學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和可能。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是一個半命題作文《我喜歡……》。課前五分鐘,我讓全班玩“開火車”的游戲,用一句話表述習作主題。我喜歡畫畫;我喜歡媽媽;我喜歡吃肯德基;我喜歡……簡簡單單的游戲,絡繹不絕的喜歡,讓每個孩子都“喜歡”,讓每個孩子有興趣,心中都孕育了寫作的愿望。
再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命題習作《我們的運動會》。課前五分鐘,我讓全班學生放眼運動會當天,把自己經(jīng)歷過的或看到過的,印象最深的瞬間用表演或表達的形式在小組內(nèi)表現(xiàn)出來。瞬間,教室炸開了鍋,有使出全力拉著麻繩的拔河運動員,有咬著牙齒向前沖的跑步運動員,有扯著嗓門大喊“加油”的拉拉隊員……五分鐘的運動會現(xiàn)場回放很快就結(jié)束了,但留在孩子們心田的那份激動猶存。
恰如其分的激趣導入,就好似在習作者和習作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孩子們的“童眼”在橋梁上快樂馳騁,看到了大千世界,也可以讓習作課在最初四、五分鐘的間隙里開創(chuàng)出一個多彩的世界。激趣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學生快樂的游戲之后,提出描述興奮愉快的那一幕;可以在學生海闊天空信馬由韁時,引導抒發(fā)對美好未來的暢想;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可以做游戲;可以聽音樂、唱歌曲等。學生的寫作興趣一旦激發(fā)了,其童真的一面也用不著去刻意地雕飾了,習作興趣已在學生心田流淌。
課前的情感激發(fā)為孩子們的習作種下了一粒希望的種子,課中的習作指導我則“立足學生,讓童心說話”,為種子的生根發(fā)芽澆水、施肥。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積極體驗生活。平時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用心體會,及時記錄,為習作積累生活素材。如每次假期提醒家長帶著孩子走進美麗的大自然,看看黃山的奇石,桂林的山水;每次節(jié)假日,布置學生了解收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歷,風俗習慣,和家長一起準備過節(jié);每月開展一次小型的競賽,寫字比賽、詩文配畫、朗誦比賽;每月開展一次師生同樂的實踐活動,摘桔子、做陶泥、采草莓;每個周末布置學生體驗生活,種白菜、做家務、招待客人;每天布置學生必讀半小時的課外書等。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手、腦、眼、口并用收集材料,獲取知識,積累生活,并以循環(huán)日記形式記錄經(jīng)歷、見聞和感受,每周交流一次,實現(xiàn)素材共享,讓學生知道了作文“寫什么”。
1.輕松表達,暢所欲言
怎么說就怎么寫是我們習作課上常說的一句話。說是寫的基礎。說好、說充分是把文章寫具體的前提。在習作課上,我們采用“一句話說”“一段話說”“自言自語說”“同座說”“小組說”等形式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做過的說出來,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孩子們敢說了,想說了。說好了,寫就能水到渠成了。
2.借助文本,模仿習作
著名語文教學專家于漪說“有范文借鑒,從模仿入手,心領神會,久而久之,就能脫胎而出。”用好課本,理解課文,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積累句子,仿寫段落,活學活用。這樣的習作降低了難度,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如學完了《大地巨人》一文,蒿睿思仿寫出了這樣的片段:他博大的胸懷,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他全身蓋滿五彩繽紛的花朵,快樂時就讓風來祝賀。他那一雙黑亮的眼睛,是天空中的星星;他每一次的哭泣,是大地在向他召喚。
打開我們的語文書,像這樣利于仿寫的段落很多。這些例文,學生易學易懂,好似學生學步的拐杖。在習作時,有了這根“拐杖”,教師就能將教學中的一個個難點化解,讓學生易于接受。
3.教師下水,共同習作
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老師筆下呈現(xiàn)出來是怎樣的,學生在欣賞教師的文章時,也會摹仿,甚至會像老師一樣用客觀的眼光去評判事物。同時,教師的文筆、結(jié)構(gòu)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示范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經(jīng)?!跋滤本毠P,多讀善寫,方能為學生引路。
4.奇思妙想,自由習作
想象是思維大廈的基礎,是在聯(lián)想基礎上的升華。習作插上想象的雙翼,就會飛得更高、更遠。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假如風有顏色》,孩子們在想象的世界里寫下了這樣的語言。
李路童:我希望風是白色的。因為白色的風可以把我們帶到天上去。那樣,我們可以看到美麗的云朵,又紅又圓的太陽,還可以快樂地在空中跳舞。
劉楚嫻:假如風有顏色,我希望是黑色的。它來到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shù)纳砼?,把他的頭發(fā)重新變黑,讓他返老還童。
林振昊:假如風有顏色,我希望是紅色的。她來到我們學校,風一吹,我們學校的老師、同學們的笑容更加紅艷、燦爛,紅領巾,國旗,太陽也更加鮮紅。
沒有想象,文章就缺乏靈氣,缺乏生氣,缺乏才氣。在寫作活動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常常說“童言無忌”,其實是因為兒童的語言是最真實的語言。從這種語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童真、童心、童樂、童語。教師應該抓住兒童敢說真話的特點,讓兒童自由自在地在習作的天地中歡快暢想,盡情歡歌。
學生周戈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晚上媽媽和爸爸吵架了。我很難過,很想叫他們別吵了,我又有點不敢;我鼓足勇氣跑到他們中間說了一句:“別吵了,我的作業(yè)還沒有寫完?!彼麄兂车锰珔柡α?,好象沒有聽見。我沒有辦法,只好一個人回到書房,坐在書房里,我好想打個電話給老師,讓老師來我家。因為。我們班上有孩子吵架,老師一來,他們就不吵了。
學生雨凡曾寫過這樣一段語言:今天,我在媽媽的故鄉(xiāng)英山看到了這樣的“的士”?!暗氖俊敝挥腥齻€車輪,駕駛室和乘客室用一塊有窗子的鐵皮隔著,方向盤不是圓的,是“衣架”形的?!暗氖俊彼緳C開車不快,我們坐在后面感覺還很顛。這種“的士”好奇怪呀!跟我們武漢四個輪的的士不一樣。
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沒有文本體裁的限制,孩子們用我手寫我心。從這些稚嫩的語言里,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童真、童心、童語”,我們看到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課上的指導,讓習作的幼苗茁壯成長。為了讓稚嫩的幼芽開出絢麗的花朵,我們在習作講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所做的是“搭建平臺,讓童趣飛揚?!?/p>
1.多鼓勵,讓人人敢習作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教師的評價語言給予孩子們應該是更多的賞識,也許他們寫出來的語言還不夠規(guī)范,文字也顯得稚嫩,也許他們潛意識里還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但流露出來的情感卻是真實的,想法是奇妙的,教師應該多鼓勵、表揚。這正如著名作家王旭烽說:“兒童們寫的東西,可以說是天使說話。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視為珍寶,切不可以以成人的眼光去審視這些用文字繪成的作品?!?/p>
2.標準寬,讓人人樂習作
“十個指甲有長短“,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能力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因此作文評價標準不求統(tǒng)一。如果只用教材作文“要求”這唯一的標準去評價全班幾十篇作文,既違背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不做統(tǒng)一要求,標準多元化,讓學生充分享受作文帶來的喜悅,人人樂于寫作文。
3.形式活,讓人人善習作
在我的教室里有一個“評價墻”,這里是展示學生作文水平的“小小舞臺”,通過“佳作亮相”“片斷欣賞”等活潑的形式進行著,讓學生樂在其中。在我們年級學生的手上,每人都有一份《成長的足跡》作文報,這里記載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快樂的暑假”“七彩的生活”等專欄的登載,學生們體驗著成功,享受著習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