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浩
(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 510641)
彩色玻璃,也被稱為鑲嵌玻璃或者彩繪玻璃。主要流行于中世紀(12~16世紀)的歐洲。常被應用在哥特式建筑中,它不僅是重要的建筑裝飾與材料,同時具有強烈的宗教內含與意義,與豎向的內部空間結構元素一起烘托出了哥特式教堂獨特的空間氛圍。
教堂內部空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長形的中殿,第二部分是放置祭壇并向東西伸展的耳殿,第三部分是最北端呈半圓形的園廳。“教堂內現(xiàn)彩色玻璃窗共98幅,其中3扇直徑約6.7m的玫瑰花窗、各式大小花窗和46扇尖拱排窗,每扇窗戶又由22片500mm×500mm和4片不規(guī)則形狀的畫片組所組成。”①
第一部分:中殿。共有31扇彩色玻璃窗。其中一扇玫瑰窗安排在教堂正面的石墻上方,此窗是整座教堂的焦點與標志,色彩濃艷、豐富。另外30扇尖拱排窗均分布置在教堂的東西墻上。尖拱排窗共兩層,上下依次排列,上8扇下7扇,東西墻上一層的14扇窗描述的《圣經(jīng)》新約中的故事,二層的16扇窗則描繪的是《圣經(jīng)》舊約的故事,其主題是宣揚基督的救恩。所以這些尖拱排窗被安排在眾人做禮拜的主要場所中。
第二部分:耳殿。共有18扇彩色玻璃窗,其中左右入口石墻上方各有兩扇大型玫瑰窗。另有8扇長形尖拱排窗,描繪的是初代教會時期的知名傳教士和圣徒。其他的8扇長形尖拱排除則完全由幾何圖案構成。這部分的窗傳達的主題是:福傳的教會,強調福音以及福音的傳播。其內容與中殿和圓廳的窗相比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北端圓廳。共有11扇彩色玻璃窗。其中7扇為高大狹長型窗,描繪的是圣父、圣子、圣神、圣母,十二使徒及門徒。另外4扇環(huán)圓廳外墻,描繪了《圣經(jīng)——默示錄》里記載的7位天使。這部分描繪的都是天上的景象,代表天主的永恒與圓滿。
教堂內彩色玻璃窗的型制如表1所示。
1.2.1 玫瑰花窗
教堂的南、東、西三面都各開有1扇直徑約6.7m的玫瑰花窗,玫瑰花窗的外框整體為圓形,窗欞是由建筑外墻的花崗石雕刻而成,畫心為4瓣藍底呈十字形的花朵窗,它的四周綻放出24片紅底呈梭子形的花瓣窗,此扇花窗窗欞內共計133片彩色玻璃,是整座教堂的標志性彩窗。
1.2.2 呈十字形花瓣的彩色玻璃窗
在石室教堂中呈十字形花瓣的窗或與尖拱排窗組合在一起,或單獨布置。
關于4瓣呈十字形花瓣的彩色玻璃窗,它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寓意,中間為圓心,象征著升起的旭日,呈十字形的四邊小花窗代表著荊棘。
1.2.3 尖拱排窗
教堂內按位置的不同分為三種尖拱排窗。
(1)長寬比為3:1,安置在教堂的東西側墻上,共兩層,其形制為矩形窗,有尖拱頂上部同玫瑰花窗的畫心一樣為1扇4瓣藍底呈十字形的花朵窗和在它下方點綴的5片各類三角形玻璃窗。
(2)長寬比為3:1,在尖拱頂處無十字花窗,且無石質窗欞,共7扇,描繪的是《圣經(jīng)——默示錄》中的七位天使。安置在北端園廳的石墻上。
(3)長寬比為5:1,安置在北端圓廳中,這7扇高大狹長的長窗描繪的是圣父、圣母、圣子等,作為背景,起到烘托圣體柜的作用。
在廣府地區(qū),彩色玻璃窗多被民間稱謂為滿洲窗,這種窗主要是用木格扇鑲嵌彩色玻璃花窗制造而成。中國傳統(tǒng)的木門窗扇是在欞心處以草紙粘貼起到內外有別的作用,草紙只透光不透明且容易損壞,而玻璃材料的到來與中式的花格欞心木格扇門窗形成了絕佳的配合。將彩色玻璃用精美的加工技藝并將門窗欞心原有圖案加以適應性的改變,不僅原有中國木格扇欞心傳統(tǒng)藝術韻味得以延續(xù),在加入彩色玻璃后,變得更加絢麗和具有神秘的氣息。
表1 圣心石室大教堂
在中國建筑營造體系中選材多以木材為主,以墻體僅作為維護結構通常用木裝修的手段成為獨特的形式存在,稱作“小木作”。這種木裝修“墻體”與門、窗等能開啟的活動部分做成相同或近似的“扇”,由固定的“扇”和活動的“扇”若干“扇”為一組固定在柱之間。
窗扇常借鑒書畫中常用的“畫心”與“襯底”概念,將單體窗扇設計為書畫冊頁形式畫心是裝飾的視覺中心,通常以整幅書畫作品裝飾,畫心題材多為嶺南本地植物如荔枝、菠蘿、龍眼、佛手等,吉祥動物如喜鵲、蜜蜂、蝴蝶等。
襯底指的是窗扇中除畫心以外的其他部分,通常由木質欞條構成。襯底精巧程度不亞于畫心。
余蔭山房中滿洲窗的布局如表2所示。
彩色玻璃色彩豐富,余蔭山房滿洲窗主要分布在供賓友休憩的臥瓢廬、瑜園一樓走廊和客廳、深柳堂等廳堂中。研究山房的滿洲窗,重點放在窗扇部分,它的窗扇分格比較均衡,中間通常分成三等份的方格,每一方格內以兩邊打柳(起槽坑)的木條作各種有規(guī)律的圖案,在圖案通透的地方以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彩色的小塊玻璃嵌在木條的木槽中,玻璃顏色多為三色,五色或七色的。玻璃圖案的設計,大多以梅、蘭、菊、竹,各種花鳥魚蟲和吉祥物為創(chuàng)作主題。
哥特式建筑中,窗戶在取代墻壁而成為建筑重要組成因素的同時也拓展了自身的裝飾發(fā)展空間,彩繪玻璃的誕生就適應了窗戶結構的這些發(fā)展。哥特式教堂內玻璃窗的兩個基本結構就是尖拱窗以及圓形窗(包括由其演化出來的玫瑰花窗),這兩個形狀的窗戶互相搭配,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無數(shù)種組合方式,這也是彩繪玻璃之美和哥特式教堂內部空間之美的重要來源。由此可見窗戶的發(fā)展依賴建筑結構的演變。
而以木材為主的中式建筑營造體系中,墻體與可活動的門、窗共同組成扇,作為建筑的基本維護結構,不參與承重的結構作用,因此木制欞心格扇自然而然成為了裝飾構件的基礎,因此它的裝飾性大于其結構同一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窗式走向工藝、裝飾紋樣變化豐富的道路。
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色彩豐富,題材多來自《圣經(jīng)》中的故事,從窗的布局到主題,都是通過整體的空間考慮。具有很強的敘事邏輯性。如石室教堂內從中殿到耳殿到圓廳的窗的主題一一對應彩繪的是從信眾到傳教士到天主的影像。
反觀余蔭山房中的彩色玻璃窗,大多被運用在生活氣息濃厚的廳堂之中,或結合門形成門扇,或獨立處于維護結構之中,沒有明跡可尋的邏輯,其所描繪的主題不會有較強的敘事性,它表達的是一種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期望。常見的幾何圖案或是植物圖案,簡單的組合,透著一絲輕松與愜意。
表2 余蔭山房
中國傳統(tǒng)窗式中,窗戶連同維護結構所形成的界面不僅是室內外之間的界限,更是一種室內與室外互動的媒介。人的目光通過木質鏤空窗棱與彩色玻璃后,投向室外精心營造的庭院,腦海里呈現(xiàn)的是如書畫般詩意的畫面。因此這是一種模糊的界面,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之中起到過渡的作用。
而西方的傳統(tǒng)窗式則給人一種超然的力量感,夸張的比例,建筑有力、向上,傳達著神秘的崇高信仰。明確的界定出人與天的差距,是一種清晰的界限。對比而言中國傳統(tǒng)窗式帶給人的是一種文化、制作工藝和藝術結合的美感和自然環(huán)境統(tǒng)一,尺度比較人性化,體現(xiàn)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注釋:
①魏安能.近現(xiàn)代文物建筑工程修繕保護工藝技術——以廣州圣心大教堂總體維修工程為例[J].建筑監(jiān)督檢測與造價,2009,10,2(10):42.
[1]黃湘菡.嶺南傳統(tǒng)建筑中窗戶的研究.華南理工大學.
[2]李文.哥特式教堂彩繪玻璃研究.重慶師范大學.
[3]呂兆球.廣州市余蔭山房庭院文化探索.華南理工大學.
[4]周 志.從彩繪玻璃看哥特式藝術的審美特征.裝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