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妮
摘 要:虛實互化是一種英語與漢語之間進行翻譯時經(jīng)常會使用的變通技巧。所謂的虛轉(zhuǎn)實,也就是把抽象的、概括性的表達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形象的表達;而實化虛,則是把具體的、形象的詞進行概念化的或者抽象化的轉(zhuǎn)換。
關(guān)鍵詞:虛說;實說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chǔ)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為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zhuǎn)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其內(nèi)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和視頻翻譯。其中,在甲語和乙語中,“翻”是指的這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zhuǎn)換為一句乙語,然后再把一句乙語轉(zhuǎn)換為甲語;“譯”是指這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把甲語轉(zhuǎn)換成乙語,在譯成當?shù)卣Z言的文字中,進而明白乙語的含義。二者構(gòu)成了一般意義上的翻譯,讓更多人了解其他語言的含義。而最常見的翻譯形式就是文字與文字,或者說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信息的轉(zhuǎn)換。英語與漢語之間的信息轉(zhuǎn)換則更為普遍和為人熟知。翻譯的標準主要有兩條:忠實和通順。忠實,是指忠實于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就是說,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通順,是指譯文規(guī)范、明白易懂,沒有文理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
英語與漢語在翻譯中的虛實轉(zhuǎn)化:英語通常用詞相對比較抽象和概括,而詞義虛化的手段也比較多樣,如使用虛化詞綴構(gòu)詞,或使用介詞短語等。而漢語則相反,通常用詞比較的具體和形象。兩者在語言表述上的這種比較明顯的差異,影響,甚至決定了英語翻譯漢語時必須進行虛實之間的轉(zhuǎn)換,以實現(xiàn)譯文語言的地道性和自然性,進而達到譯文語意的清晰和流暢。而能夠靈活辨別并使用英漢翻譯中的各種各樣的具體形象的虛實轉(zhuǎn)換的表達方法,則是翻譯者必須要了解和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一、化虛為實
英語中虛化、抽象的表達首先是在于大量抽象名詞的使用。像這一類由動詞或形容詞派生來的抽象名詞,轉(zhuǎn)換成漢語時只需要在其后添加上漢語中特有的范疇詞,就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實體化,使其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范疇詞在漢語中用來表示行為、現(xiàn)象、屬性的概念所屬的范疇,常見的有“現(xiàn)象,問題,情況,態(tài)度,局面,制度,行為”等。如:unemployment失業(yè)現(xiàn)象;tension緊張局勢;arrogance傲慢態(tài)度;shortage短缺現(xiàn)象;complacency自滿情緒;preparation準備工作;backwardness落后局面。
二、化實為虛
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有時原文的意思表達得本身非常具體,可是翻譯過來的語言卻不習慣那么說,勉強直譯的結(jié)果反而使原意含混不清,譯文顯得刻板,乏味或令人費解,甚至歪曲原意,因此,翻譯不應該盲目地一味把所有的成分都寫實,有時候也需要適當虛化。也就是說,翻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如果遇到邏輯不通順的地方,或者是遇到某些雖然看起來可以翻譯但實際翻譯后卻是可讀性很差的原文,不妨嘗試從虛處著手,做兩種翻譯轉(zhuǎn)換:一種是化具體形象的詞為該形象所代表的屬性的詞;另一種是將帶有特征性形象的詞語引申為其所代表的概念的詞。虛化后的詞語也能使譯文也變得很順暢和自然,并較完滿的解釋了了原文的意思。例如:
I dont think you can have his ear.
我看他不會聽你的。
英文“ear”(耳朵)很具體形象,但漢語譯文卻用抽象詞語“你的”表達“所說的話”,意思更準確明朗,如果以實說進行翻譯,反而就失去味道了。
I had the muscle,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氣,而他們就利用我的力氣賺錢。
英文“muscle”(肌肉)很具體了,但漢語譯文卻不能照實對譯,只能虛說為“力氣”,才能準確表達原意,否則,讀者會誤以為“賣肉賺錢”。
From clogstoclogs is only three generations.
從貧窮到貧窮只有三代。
這句英語諺語寓意隱晦,如果不了解它背后的歷史背景,可能會譯為:“從木屐到木屐只有三代?!逼鋵?,木屐(clogs)是蘇格蘭北部早期工人穿的鞋子,本諺語的含意是指如果一個人為使子女過上好日子而拼命工作掙錢,子女們就將他辛辛苦苦積蓄的財富揮霍一空,輪到他們的子女又得穿木屐去當工人自食其力了。因此,譯文應改實說為虛說,最好譯為:“從貧窮到貧窮……”或“坐吃山空,第三代變窮?!敝挥腥绱?,才能比較完整地傳達原文的意境,并使讀者真正理解這句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
同樣,漢語實說的地方有時英語譯文要虛說。
比如: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
We hail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
此時,若將“五湖”和“四海”直譯為“five lakes”和“four seas”,讀者反而會感到莫名其妙,因此,英譯文最好虛譯為“來自全國各個角落”。
綜上所述,其實不管是虛化實,還是實化虛,都是翻譯實踐中的一種變通方法。虛化實重在于把抽象的或概括性的說法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形象的或可以理解的,實化虛重在于把具體的,形象的說法根據(jù)譯文的需要進行一定的抽象地處理。正確地使用這種靈活手段,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準確地傳遞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真實信息,而這正是對優(yōu)秀翻譯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明華.英漢翻譯中的虛實互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