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英
在小學教學中,當談到到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時,人們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讀。這當然沒錯,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讀也要講求質量。盲目無緒地亂讀未必就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不少學生感到委屈,自己也讀了不少文章,學了不少“密技”,可閱讀理解能力老是提不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對如何上好閱讀課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閱讀課上應當講些什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經過平時的實踐,下面我就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上認為它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辦法來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特別要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在教學《走馬燈的奧秘》一文時,我提出疑問:走馬燈的奧秘究竟是什么呢?教師拋出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閱讀粗略,養(yǎng)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將成為‘終身之果。可見,如果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了,將會終身受益。所謂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兩個意思:一是要養(yǎng)成每天閱讀和習慣,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地吸取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閱讀時,引導學生采取認真的閱讀態(tài)度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如認真檢索、勤查字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能圈、點、勾、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發(fā)表議論、思考問題、背誦摘錄的習慣。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專心致志地讀,開動腦筋地讀,才能學有所得。
三、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強化個性化閱讀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把一大堆從教科書看到的對注解、分析滔滔不絕地灌輸給學生,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自學活動,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個性化閱讀就不一樣了,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引導學生理解、鑒賞,讓學生對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感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閱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在富于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fā)展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1.快速瀏覽全文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我對每一篇要閱讀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時間,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讀完全文,然后回答問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詞、難句,但由于時間的限制,不容許他們查字典,他們只能根據上下文的關聯來猜測生詞、難句的含義和意思。通過這樣的培養(yǎng),學生不僅閱讀速度加快了,而且根據上下文猜詞斷句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2.快速回答問題
在學生快速掃讀完閱讀材料后我會給出一些“是”或“不是”問題,要求學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對所讀文章的印象和理解。這些問題的設置都要淺顯易答。因此,我常把這些問題留給基礎差的同學,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
3.堅持復述文章內容
復述文章內容就是學生在閱讀之后,按照文章的順序,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文章內容的一種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在學生快速閱讀完之后,我會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復述文章大意,鼓勵他們開口。具體來說有以下方式:①詳細復述。即要求學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細致地講述;②扼要復述。即要求學生用概括而簡潔的語言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些任務要給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以此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強化精讀訓練
閱讀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許多學生反應,經過大量快速閱讀練習,自己的閱讀速度是上去了,但理解能力清寒是原地打轉,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單靠快速閱讀是很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語言知識是閱讀的物質基礎,反復朗讀理解是閱讀的必經之路。我認為,對讀過的課文應選擇其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進行精讀,不但要求他們弄懂每個句子中詞與詞、分句與分句之間的修飾關系,而且要把難句解說清楚,反復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內部的語言點和語篇結構。此外,精讀完之后還要找出文章的主題句,并講出文章的構思層次、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及作者的觀點,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歸納和推理的能力。在教學中,我保證學生每周有1個小時的精讀時間,做到邊讀邊理解。同時要求他們把精讀課文中的名句、好段抄在小本上,利用空閑時間進行背記。
5.老師講課節(jié)奏稍慢
小學習畢竟理解能力較差,對于疑難點、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應向學生交待清楚,直到學生弄懂為止,不要急于求成。文章中出現的新知識要教會給學生,不要一帶而過。
6.重視引導學生的重復朗讀
朗讀需要重復,重復朗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快速提高流利程度,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義的必然之路。只有重復朗讀,才能使學生覺得閱讀的課文熟悉而簡單,既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字詞,又能使學生讀得更加流利。
四、堅持課外閱讀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理解能力就增強了。我們老師要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閱讀的內容應該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是課堂所學的延伸。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信息環(huán)境里,學生獲取閱讀資源的渠道有很多,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yōu)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我們一線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只要我們明確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開發(fā)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注重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模式,持之以恒,爭取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