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隨著網絡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地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網絡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人際交流的一部分,和文字、語音一起,表達了人們內心的情感訴求。
網絡表情符號,是指運用圖文、動畫等手段所模擬和再現(xiàn)出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動作,及卡通化的事物、自然現(xiàn)象等,和現(xiàn)實交際中的身體動作、語言符號一樣。
作為符號學當中所研究的非語言符號,網絡表情符號成為傳達含義的重要依據。在網絡當中,文字或者語音,只能傳遞內容表面的意思,對于傳播者本人的態(tài)度,可能會無法完全地進行表達。而網絡表情符號,恰好起到了這種交流感情、輔助表達的作用。
最早的字符表情“:-)”誕生于1982年的美國,是由冒號、直線和反括號組成的微笑表情,例如:“:D”(大笑)“:(”(不開心)等等。這些字符表情的特點首先是抽象和簡約,將人的面部表情簡略為線條模式;類型單一,主要是以人的喜怒哀樂表情為主。但是字符表情開創(chuàng)了網絡表情符號的先河,讓僅有文字的網絡人際傳播變得生動活潑。
早期的表情符號以抽象、簡潔的線條和標點符號構成,而隨著網絡和網絡文化的發(fā)展,許多即時通信工具和社交網站上出現(xiàn)了以圖片形式為特色的表情符號,例如emoji(繪文字)等。這種繪文字一般是以同一個黃色圓臉型出現(xiàn),較為生動地模擬人的表情。后期還加入了動植物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事物。
emoji表情符號的出現(xiàn),將表情符號進一步具象化,更加貼合人們在生活中的真實表情和心情。豐富性擴大,文化性更強。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文化的普及,使得簡單的表情符號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在網絡當中溝通的需要。
表情包主要形式是搞笑娛樂圖片,配上一行簡潔的、具有鮮明風格的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完全摒棄了抽象的字符,以真實生活或者動漫中具象且夸張的動作、表情來體現(xiàn)情緒,配一行文字以諷刺、批判或者調侃的語句呈現(xiàn)出圖片的真實含義。表情包的出現(xiàn),在表情符號的基礎上,具象化和娛樂化,其生動性也達到了頂峰。
表情包在網絡文化輸出上起到了獨特的作用。2016年1月初,為保護自己偶像和對抗臺獨分子,大陸眾多網友紛紛帶著特殊武器“表情包”來到FaceBook,與臺灣網友展開了“斗圖”大戰(zhàn),以娛樂的形式彰顯愛國熱情。
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的發(fā)展,讓各類表情符號的使用不盡相同。早期的表情符號和顏文字雖然抽象,但是意義較為確切;后期的表情包由于有文字解釋,使得它的意義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小圖案型表情符號卻不同,它的意義清晰度介于兩者之間,所以造成了它所表達意義的不確定性,讓很多表情符號不再是原來的含義。
筆者調閱了即時通信工具中的微信、qq等朋友的聊天記錄,以及社交軟件中微博、facebook等“朋友”欄目的個人發(fā)表內容,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據2017年“上海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工程技術中心”的統(tǒng)計,全球使用頻率較高的表情是“哭笑不得”“愛心”或者“大哭”“大笑”,都是表達較為強烈的情感,而情緒較為平靜的“微笑”“無語”等表情則沒有出現(xiàn)在榜單中。
另一方面,在實際的網絡人際交往中,一開始人們的網絡表情使用是單個表情的使用。而現(xiàn)在更多的是文字后面跟多個相同的表情或者不同的表情,來強調使用者的心情。例如,某用戶發(fā)布了這樣一條微博:“拿了駕照的我就再也沒開過車。今天還敢開著共享汽車去了市區(qū),結果各種走錯道,但我還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勇氣”,這句話最后連續(xù)使用了五個網絡“神煩狗”表情,來表達自己“哭笑不得”的心理。
在網絡人際傳播中,許多小圖案的表情符號往往和表情創(chuàng)造者一開始的本意是有差異的,相對來說,實際運用當中的意思更偏向于貶義或者消極。
例如,微笑表情,官方意思是“友好的微笑”,但實際在網絡傳播當中,所表達的情緒反而是“禮貌而尷尬的微笑”;某小圖案表情官方是破涕為笑,但實際網絡傳播中更多表達“笑哭了”“哭笑不得”的意思。小圖案的含義的變化更多是約定俗成,使得不深諳網絡文化的網民很可能在聊天時運用了錯誤的表情信息,從而帶來誤導。
小圖案表情除了情緒越發(fā)強烈、態(tài)度越發(fā)消極之外,其含義也在不同程度地進行變化。首先是小圖案表情在人際傳播中的使用,會對原有的意義進行延伸。例如,擊掌表情,原本的意思是“因勝利而擊掌加油”,但是由于它繪畫的形狀類似于“雙手合十”,所以也經常用于“祈禱”的含義。
此外,小圖案表情在網絡人際傳播中也會對原有表情的含義進行徹底的顛覆。例如,“流汗”表情,官方含義是“失望”或者“無語”,但在實際使用中,它的含義可表示“熱得滿頭大汗”;雙手捂臉的表情,官方定義是“非禮勿視”,實際使用中表示“沒臉見人”,將表情符號原本的意思完全改變了。
小圖案表情符號其本身的意思和實際使用的意思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和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編碼譯碼的差異性、文化賦予含義以及從眾心理造成的。
著名傳播學者,文化研究之父霍爾曾提出符號的編碼和解碼的理論。編碼是將人的思想和想法轉化為符號,而解碼是講符號轉化成人的思想。表情符號制造者進行的是編碼工作,大眾理解并運用表情符號是解碼工作。表情符號被制作出來,就脫離了編碼者的權力環(huán)境,而表情符號如何被解讀,權力就轉移到了解碼者的手中。
所以,人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中對表情的理解和使用并不是完全按照表情符號制造者的意圖來的,而是存在著“優(yōu)先式解讀”“協(xié)商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的情況,根據霍爾的理論,“這三種模式絕對不是分離的,它們之間是互相聯(lián)結的,就像標尺上可滑動的游標刻度”。所以官方賦予表情符號的意義,和人們在實際網絡人際交流中賦予表情符號的意義,會有完全相同,部分修正和完全顛覆的情況存在。
小圖案表情產生之初,是為了體現(xiàn)人的情緒,隨著表情符號越來越豐富,如今大眾文化賦予了小圖案表情更多的含義。
例如,小圖案表情“蜜蜂”一圖在使用中常被用來代指美國說唱天后碧昂斯。碧昂斯在粉絲中常被稱為“碧女王”,在英語中這個稱號音同“蜂后”。因此,網民常常會在文字間加入“蜜蜂”符號表明對她的擁護。并且,僅在專輯發(fā)行日當日就有超過180萬條帶有“蜜蜂”的消息在推特上發(fā)布。
小圖案表情符號一旦在網絡傳播中出現(xiàn)了新的含義,并且得到了較為普遍的使用,那么舊的含義會被摒棄或者漠視。如果使用者并不了解新含義,或者拒絕使用新含義,在“從眾效應”之下,很可能遭到大多數(shù)網民的抵制。從而,使用原有含義的網民越來越少,使用新含義的網民越來越多,“沉默的螺旋”使得小圖案表情的新含義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利用,因為它不僅代表了網民的解讀權,民粹主義的勝利,而且更是一種大眾文化的狂歡。
在網絡無處不在的今天,網絡表情符號承擔著表達人們情緒、思想甚至文化的重要作用。尊重并利用網絡表情符號,才是在網絡人際傳播中獲得話語權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