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振華
(福建繼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漳州 363005)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個行業(yè)對建筑工程基礎設施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為確保建筑工程建設質量,對房屋建設過程中的測量放線基礎質量控制顯得至關重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測量中的放線施工技術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對同類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本工程的測量定位中,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坐標基準點在場內建立測量控制點和控制網以及水準網。建筑物定位的基本依據是場區(qū)控制網,因此要分清楚場區(qū)控制網還是建筑物控制網,再依據整體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以場區(qū)控制網測量設計建筑物控制網。建筑物控制網將采用內控法和外控法結合,以外控法為主,內控法為輔的方法進行測控。
根據工程的設計特點及建設規(guī)模,一般施工中需使用的測量儀器有型號NTS352全站儀,數量1臺,作用為全區(qū)控制測量;還有就是型號TDJ2E電子經緯儀1臺,作用為平面控制及垂直投測;型號Ds3水準儀1臺,作用為高程控制及沉降監(jiān)測;還有就是距離量測用的50m鋼尺;對講機3部。
儀器和鋼尺應按《計量法實施細則》第25條中的規(guī)定執(zhí)行,必須按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有關檢定規(guī)程,在授權的檢定部門進行對所有計量器具進行檢定。施工現(xiàn)場控制網是為了對新建的建筑物進行定位,把握建筑物平面控制網布網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控制點應選在通視條件較佳,安全、容易進行保護的地方。(2)控制點應該用混凝土進行保護,周圍砌一定高度的磚墻,外圍再設平面架子管,以此來進行有效包圍保護,并懸掛帶“距離XX控制軸XXm控制線”字樣的明顯標識牌。其中XX數值用紅油漆標示。
對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網測量和實地設計,應結合根據建筑物特點選擇有代表性的軸線布設閉合導線控制網作為建筑物平面控制網。使用中測程全站儀坐標放樣法進行工程定位放線操作,其誤差不超過2mm,根據測量夾角和邊長,測量實地設計閉合導線控制網,并以此作為建筑物平面控制網。測角標準差不超過20mm,邊長相對標準差不超過1/10000。高程控制點應選在土質穩(wěn)定、堅硬的地方,以便于施測使用、長久保存、安置儀器,距離建筑物超過 25m,以砂石水泥進行現(xiàn)場澆筑,施工期間需要對高程控制點定期重復測量。高程控制點需要用混凝土進行現(xiàn)場澆筑,并且周圍砌磚墻,外設平面架子管包圍保護,并要求掛上有下圖明顯提示的標識牌。圍護架子管需要使用白油漆作為背景,紅油漆間隔涂環(huán)形帶,達到美觀醒目的目的。
對于高程控制網測量實地設計,利用DS3普通水準儀,從測繪院給定的水準基點中至少選取三個水基準點,用水準儀對選取的水基準點進行重復測驗檢查,合格后測量設計一條閉合或附合水準路線,根據水準路線聯(lián)測場區(qū)平面控制點,并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條件。在測量并實地設計場區(qū)高程控制點過程中,及時進行水準測量觀測數據記錄,并進行測量平差計算,并對操作數據進行分析,對施工操作進行優(yōu)化調整,消除各觀測值間的矛盾。水準測量操作結束后,要檢查觀測記錄,再計算各水基準點間的高差。經檢查核驗無誤后,才能進行計算和調整高差標準差。最后計算各點的高程。水準測量按照控制范圍分為一、二、三、四等,每公里高差為中數標準差:偶然標準差小于等于±3mm,全標準差不大于±6mm;儀器型號為S3型水準儀,水準標尺是高精度鋁合金水準尺,采用十字絲的中絲在尺上讀數,讀數時應從小往大,即從上往下讀,先估讀毫米數,然后報出全部讀數。并且要與已知點進行聯(lián)合測量,往返各二次,共需測量四次,閉合差小于等于±12mm L1/2(其中L為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
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沉降)觀測,是為了保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并為以后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數據,根據所設置的具有代表性的專用水準點進行觀測并且記錄觀測結果的觀測方法,其中觀測成果可作為修改設計、改進施工的依據,是測算建筑物沉降量即垂直位移的基準點。所以,這些專用基準點的設置應保持穩(wěn)定可靠的原則?;鶞庶c的填埋設置不應設置在工程地基壓力傳播范圍內,并且要求靠近觀測對象,并且要求在場區(qū)設置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水準基點,數量不能過少,數量過少觀測數據不具有代表性。按照要求規(guī)范,一組水準基點的數量必須大于三個,這是為了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方便進行精度校對核驗。水準基點填埋設置完成后,根據施工要求規(guī)范,需要3~6個月的時間,填埋設置的沉降基準點才能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目前,由于從填埋設置沉降觀測點到允許起用基準點的時間間隔沒有達到要求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時間,為了保證該工程沉降工作的正常進行,需要在場區(qū)內的非施工區(qū)域填埋設置基準點,在基準點經過了達到穩(wěn)定所需的時間后,再作為沉降觀測的依據。1~3個月必須對場區(qū)內填埋設置的基準點進行一次校測,如發(fā)現(xiàn)異常變動應及時記錄分析及調整,以此保證沉降起用基準點的精度。
沉降觀測點的埋設及布點要求:變形觀測點是直接反映建筑物變形的參照點,應布設在變形容易被察覺的位置,與變形體結合為一體,相鄰點之間間距以15-30m最為適宜,均勻分布在建筑物周圍,具體位置應嚴格按工程結構施工圖中“柱網平面面罩圖”所示的位置設置好每棟工程的“沉降觀測點”。
沉降觀測的順序和方法為:根據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斷沉降是否進入穩(wěn)定階段,并據此制定觀測周期。首次觀測必須按時進行,否則得不到原始數據。每次觀測從場內基準點開始,按順序對觀測點進行觀測并做好相應記錄,所有觀測點觀測完成后返回到基準點,形成閉合路線,根據觀測記錄計算閉合情況,如果符合施工要求規(guī)范則將原始觀測記錄整理成觀測成果表,統(tǒng)計數據并分析繪出變形圖。1)從起點到終點測量時,奇數觀測站照準標尺分劃的順序是從后視開始,偶數觀測站照準標尺分劃的順序是從前視開始。2)從終點到起點測量時,奇、偶測站照準標尺的順序與從起點到終點的偶、奇數觀測站照準標尺分劃的順序相反。在觀測使用之前,應對相關儀器作好檢測校正。
沉降觀測周期及期限:建筑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況下,可在第一年觀測3~4次,第二年觀測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穩(wěn)定為止。觀測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規(guī)定: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施工期間暫時停工,應在停工時以及重新開工時分別觀測一次。4)結構封頂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施工測量基本思路及準備工作,包括儀器的選擇、施工測量人員準備等,其次對施工測量的流程和沉降觀測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沉降觀測、測量技術資料、質量保證措施、安全措施等進行了闡述。整體而言,測量基礎施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關系到后續(xù)施工的能否保質保量完成。因此、設計方、施工方和監(jiān)理方應各司其職,完善質量控制措施,創(chuàng)造良好施工測量放線環(huán)境,從而為順利實現(xiàn)工程目標奠定基礎。
[1]黃志強,羅碧梅.測量放線技術在某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廣東科技.2013(10):80-82.
[2]石磊.淺談房屋建設測量放線施工技術[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6(06):278-279.
[3]金芳華.對影響建筑工程測量質量若干因素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4,04:2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