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濤 貴州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不斷發(fā)展,電視新聞節(jié)目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單單讓老百姓能夠更加及時的接收到社會熱點新聞訊息,更是能夠讓老百姓接觸到更廣泛而豐富的信息。社會大眾對于電視新聞采編節(jié)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給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需要持續(xù)提升采編水平,需要將“接地氣”作為一個工作重點,特別是在當前現實情況中一些電視新聞失真嚴重,極大的影響著社會大眾對于新聞本身的判斷,這容易導致錯誤的輿論導向。接地氣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需要跟群眾密切聯系成為一個整體,走進群眾的內部來知悉群眾的困難以及訴求,通過電視新聞能夠及百姓所需,體現百姓的根本利益,從基層百姓群體中來收集新聞素材,彰顯人文關懷,呈現出更多讓大眾接受并且稱贊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
新聞采編工作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基礎鋪墊,更是影響新聞節(jié)目質量水平的一個關鍵要素。讓“接地氣”跟電視新聞采編聯系起來,這對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內容是一股積極力量的注入。電視新聞采編要“接地氣”主要呈現出兩大方面的重要性:
第一方面,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才能夠讓新聞節(jié)目內容充滿著靈氣。衡量一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的一大標準就是是否“接地氣”,一個優(yōu)秀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通常會深入到基層群眾的隊伍里,走進群眾當中,俯下身子真正的跟群眾面對面的交流,用真實的情感去感知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出新聞采編工作者的新聞創(chuàng)作靈感,這樣制作出來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才更為真實更具備靈氣,有助于感染觀眾,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電視新聞節(jié)目也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才能夠讓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更加有底氣。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生命力在于具備感染力,這主要是取決于電視新聞工作者對于電視新聞事件的理解深淺,所以,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需要積極的進行敏銳的新聞眼光的培養(yǎng),來更好的對周圍事物進行洞察。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能夠保障新聞本身的真實性,讓新聞工作者能夠在制作的時候更具備底氣,依托新聞本身來進行發(fā)揮,體現大局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更能夠獲得節(jié)目觀眾的贊賞與支持。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必須具備一雙能夠發(fā)現的眼睛,在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去發(fā)掘細微的事件來呈現出生活中的正能量。在新聞采訪的階段,要多多的去接觸群眾,不要做一些刻意化的采訪,這樣無法呈現新聞的真實,報道出來的內容更是不被群眾喜愛,無法獲得觀眾的認同。例如新聞采編工作者進行紀實欄目的素材采集階段,真正的深入進去大山,圍繞著工人進行真實的采訪,工作人員真正的置身于機器轟隆以及塵土飛揚的環(huán)境中,在一線艱苦環(huán)境中去尋找素材,這才是真正的“接地氣”,如此的模式讓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能夠獲得更多新的新聞思維,無論是在新聞制作還是新聞剪輯中都能夠有自己的感受,可以凸顯出重點,更容易感染觀眾。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接地氣”的另一個舉措就是要善于借助家常話來拉近與采訪者的距離。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避免一些專業(yè)術語,多些和善與微笑,用家常話來讓采訪人感受到工作人員的親切與友好,能夠快速有效的消除掉被采訪者的抵觸心理以及戒備心理,親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拉近了溝通的距離。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多多運用家常話,能夠讓被采訪人有一種溝通順暢的感覺,好像是朋友之間的閑聊,更有助于呈現出真實的表達,獲得真實的新聞素材,如此制作出來的新聞內容也是更加貼近群眾,獲得群眾的喜愛。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借助創(chuàng)建家常聊天群,多方面的獲得新聞素材,真實靈動的展現社會萬象。
新媒體發(fā)展的越來越快速,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的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提升采編工作能力離不開換位思考,體會群眾情感,摒除過去那種復制粘貼的新聞素材采集模式,真正的成為新聞多面手,深入到群眾內部來學會換位思考,可以借助群眾日常的生活角色來體驗生活,強化新聞工作的責任使命,將電視鏡頭對準群眾的疾苦需求,對于相關人物事跡的報道采訪過程中要表達出群眾的心聲,杜絕不正之風,真正的讓新聞媒體成為社會監(jiān)督的一個主體,要避免受到上級單位的干擾,一身正氣來真實反映事件,還原事實真相,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與嚴肅性,真正的成為百姓的話筒。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接地氣”離不開深入群眾,尋找新聞的真相。新聞采編工作者需要懷有一顆平常心去展開工作,要秉承著新聞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的宗旨,讓觀眾能夠為我們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