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文
邳州市官湖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000
數學思維的強弱是一個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不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不是有效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計算、情境創(chuàng)設、操作活動等不同途徑,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計算教學要走出誤區(qū),不能只關注結果而輕視過程,只關注筆算而輕視口算,只關注法則而輕視算理,只關注計算而輕視估算。不走出這種誤區(qū)耽誤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計算教學是數學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培養(yǎng)初步的運算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因此,教師務必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基礎,通過計算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如何搞好計算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我梳理出了以下四個要點:一是圍繞課時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計算這種思維活動是有目的、有步驟的,首先,教師在對預設教學流程時,要依據學生知識基礎、能力背景及思維發(fā)展水平,來確定能夠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運算含義的基礎上進行計算練習,要注重讓學生感受結論形成的過程;要組織學生借助觀察、操作理解算理,在弄懂算理的過程中理解與掌握法則。二是通過有效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技能,鍛煉思維。計算教學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空,綜合調動眼、腦、手、口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強化體驗。為使練習走向有效,教師要做到以下“三個結合”:視算與口算結合;專項訓練與單項訓練結合;筆算與估算結合。三是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和使用教材,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運算的含義、概念、法則,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四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覺審題與檢查的習慣。審題,乃解決數學問題之第一環(huán)節(jié),檢查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計算的成敗,教師要善于通過計算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計算習慣,借助“一審、二想、三驗、四檢”這幾個步驟來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來科學合理地確定課時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有價值的教學活動,貫徹“用教材教”的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細心、縝密的計算習慣,并通過有效評價,增進學生跟計算的感情,并使之揚起自信風帆。
數學教學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能夠造成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與熱情,并有效地撬動學生的思維,使之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審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者問題將數學知識融入到了一個個生動的情境中,體現了較強的“情境”意識。教學實踐中,可供教師使用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如通過故事、猜謎、操作、游戲、問題等都可以創(chuàng)設鮮活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引發(fā)探究欲望,增強直觀認識,促進深入思考,發(fā)展數學思維。
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真切地領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能夠服務于生活。比如,教學“折扣”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呈現超市在節(jié)日里打折促銷的相關信息和數據,讓學生談談對數據進行分析、感悟,進而通過思考歸納出結論,積累折扣方面的知識。好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驅動學生思維,給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去積極探究。例如,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幼兒園買來兩箱玩具,共165個,要分給兩個大班。大(1)班有30個小朋友,大(2)班有25個小朋友。幼兒園打算平均分給兩個班,你認為這個分法公平合理嗎?”學生經過思考認為不合理,因為兩個班小朋友并不一樣多?!澳窃鯓臃植藕侠砟??”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于是“按比例分配”這個概念自然而然地被引入課堂。通過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發(fā)展。
推理,屬于一種思維能力,也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被經常使用。《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高度重視學生推理能力的發(fā)展,并將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數學是一門思維體操,要想學好這門體操學生務必充分經歷觀察、思考、分析、比較等實踐活動,從中獲取感性經驗,從豐富而真實的數據和生動可感的實驗現象中探尋在價值的信息或線索,進而得出結論,并在應用中加以內化、積淀,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引導學生展開猜測,獲取感性的思考經驗;(二)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形成有條理的探究經驗;(三)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積累歸納推理方面的經驗;(四)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反思,提升解決問題的經驗。其中,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重點組織學生開展了匯報活動,分享一下自己所在小組運用小正方形擺出長方形并求出面積的操作結果。有的學生說他們組每行擺4個,擺了3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有的說他們組每擺6個,擺了2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還有的說他們組每行擺12個,擺了1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根據學生的匯報,我將數據填入表中,然后引導學生去比較、分析,最終他們有了驚喜的發(fā)現:盡管擺出的長方形形狀不一樣,但面積都是相同的,都是用“長×寬”計算出來的結果。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憑借自己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發(fā)現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鍛煉了自己有序推理的能力,積累了歸納推理的經驗,發(fā)展了數學思維。
以上所談只是我的一點經驗與思考,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與方法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