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是傳統(tǒng)藝術審美的重要元素,在藝術鑒賞領域備受重視。氣能夠體現出古箏特有的精神內涵,通過內氣協調能夠使演奏者獲得更放松的舞臺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其藝術技藝。而韻則通過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繞梁三日”的審美體驗。在古箏演奏過程中,雖然氣與韻分屬不同范疇,但是兩者之間的聯系卻非常密切,只有對氣韻有所把握,才能營造出更生動的藝術效果,提高古箏的演奏境界。
氣是形成運動的原動力,在古箏演奏中,表演者不但需要有完備的肢體運動,同時還要與藝術思維同步,并與自身氣息緊密相連。古箏音符應當具備表現力,通過樂句起伏和結構體現氣的變化,從而使古箏藝術技巧得到更充分的表現。演奏者伴隨相應的肢體動作,能夠使氣融合到每一個音符中,從而形成更可觀的藝術氣勢。這一表現形式既需要演奏者富與經驗,同時還要對音樂作品本身有深入理解,從而使古箏演奏更具靈氣。
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氣和呼吸緊密相關。演奏者的氣息、呼吸關系到其演奏過程是否能夠行云流水,是否有恰當的表現形式。古箏演奏需要有均勻的氣息,這就需要演奏者每次呼吸都能隨樂曲變化調整強弱,從而強化演奏效果。古箏演奏需要協調手指、腕部以及手臂的力度,這就需要演奏者將臂力輸送到指尖,這一過程需要演奏者調整氣息,演奏中強度樂曲時,演奏者的氣息相對較淺,身體聚力相對較弱,氣息流暢均勻,手臂和手指能夠在這樣的力度下找到更好的演奏狀態(tài),古箏的音質也會更清脆。在力度較弱的演奏中,則需要演奏者調整呼吸,身體放松,也可以屏息進入尾音狀態(tài),營造語音縈繞的特點。
在古箏演奏中,貫氣指在演奏過程中要全程氣息貫通,能夠在氣的強弱快慢中掌握自如,不著痕跡的將不同的氣息貫穿在一起,前后呼應,協調一致。這就需要演奏者具備良好的貫通意識,保證樂句及段落之間協調流暢。演奏者要調整好自身氣息,將零散的樂句串聯在一起。這一過程無需過于關注技巧的運用,而是應當潛心專注意識,保證表演狀態(tài)自然放松,使整個演奏過程更加流暢,古箏演奏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韻”是語言和音樂中特有的藝術內涵,通過節(jié)奏和旋律的變化得以體現,并且在余音中表現最為直接。所謂“余韻悠長”,就是強調在完成表演之后仍能夠讓聽眾沉醉其中,留下深刻印象。韻是聽眾和演奏者形成共鳴的基礎,通過韻的營造能夠體現出古箏演奏中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打造更完美的藝術境界。
古箏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古箏音色優(yōu)美、韻味別致,意境深邃,尤其注重對箏曲韻味的營造,強調演奏過程中“以韻補聲”,從而形成獨特的演奏方式。韻是建立在聲波傳播基礎之上的,在具體演奏中則表現為“吟、揉、按、滑”都等技巧的應用,這是形成聲韻的基礎要素,能夠引發(fā)聽眾與演奏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在古箏演奏中,以右手撥弦,左手控制其韻,主要技巧有“顫、按、滑、揉”等不同音色,通過這些特殊技法的應用形成音韻的修飾作用,同時還能使古箏演奏的韻味變化更豐富,更具藝術內涵。
在古箏音色的潤飾中,主要以左手的“吟、揉、顫、滑、點”為基礎,從而衍生出不同的作韻技法,右手則負責進行聲韻美化,從而強調其旋律特點和藝術特色,這一過程并不會影響箏曲原有的基調。一些技藝嫻熟的古箏藝術家,經常對在演奏中采取滑音的方式對音韻進行潤飾,從而使其更具個性化特點。也正是由于韻味的不同,才更能體現不同藝術流派的演奏差異。此外,左手做韻過程中還有利于體現其五聲音階結構,還有一些新的樂曲音階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新的作韻手法,這些都是古箏聲韻創(chuàng)新的具體體現。
古箏是中華傳統(tǒng)藝術中的一支奇葩,氣體現出古箏演奏中特有的內力,而韻則折射出古箏樂曲的韻律和藝術內涵。在古箏表演中,演奏者需要注重氣與韻的表現,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和完備的藝術理念,在演奏中表現出古箏特有的氣韻特點,通過氣與韻的融合提升古箏演奏的舞臺技藝。
[1]曹茜.探析古箏演奏藝術中的氣與韻[J].戲劇之家,2016(07).
[2]西明瑞.淺析古箏演奏的力度掌握訓練[J].黃河之聲,2016(02).
[3]李若婕.傳統(tǒng)作韻技巧在現代古箏演奏技法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