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詩
廣東江南醫(yī)院護理部,廣東廣州 510300
腦卒中是一種發(fā)病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1-2],患者即使在得到及時的治療后也有可能存在后遺癥,如偏癱﹑語言障礙等,對其生活質(zhì)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需加強護理干預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文旨在探討老年腦卒中后遺癥加強循證護理對康復的影響價值,以常規(guī)護理的效果為對照,分析循證護理的優(yōu)勢及應用價值,從我院2015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間收治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抽取68例作為對象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康復科收治的68例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屬于2015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間)作為研究對象,計算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有34例患者。68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納入標準:(1)與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相關(guān)診斷標準相符合。(2)臨床確診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腦卒中后遺癥。(3)不存在其他腦血管疾病。(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超過8分。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礙以及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2)存在重要器官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3)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且依從性較差。(4)神經(jīng)病學體征呈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對照組中男:女=21:13,年齡61~87歲,平均(73.6±4.8)歲。距腦卒中發(fā)病時間為1~6個月,平均間隔時間為(2.35±0.72)個月。疾病類型:腦出血27例,腦梗死7例。其中左側(cè)偏癱16例,右側(cè)偏癱15例,雙側(cè)偏癱3例。觀察組中男:女=22:12,年齡62~86歲,平均(73.6±4.9)歲。距腦卒中發(fā)病時間為1~7個月,平均間隔時間為(2.41±0.78)個月。疾病類型:腦出血26例,腦梗死8例。其中左側(cè)偏癱18例,右側(cè)偏癱14例,雙側(cè)偏癱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護理人員遵循醫(yī)囑予以患者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對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加用循證護理(觀察組),具體操作如下:(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在實施護理前加強對循證護理小組成員的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使其熟悉﹑掌握循證護理的方法。(2)循證問題:總結(jié)以往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及對患者影響較大的護理問題。(3)循證支持:根據(jù)相關(guān)的護理問題檢索資料庫以及翻閱相關(guān)資料,評論﹑分析資料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將證據(jù)結(jié)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臨床經(jīng)驗,并以此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4)循證觀察:對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在其生命體征穩(wěn)定且處于清醒狀態(tài)時,開始實施護理計劃。(5)循證應用: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的內(nèi)容和強度:①床上臥位訓練:在病床上,康復理療師先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之后逐漸向四肢伸屈﹑旋轉(zhuǎn)等主動運動轉(zhuǎn)變;②臥位-坐位轉(zhuǎn)換訓練:在完成躺下練習后,協(xié)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由康復理療師指導其進行健側(cè)臥位坐起練習,從被動翻身過渡到主動翻身;③坐位平衡和耐力訓練:在坐位時,康復理療師指導患者進行臀部移動﹑屈伸膝﹑踝背屈以及抬腿等訓練,從靜態(tài)平衡過渡到動態(tài)﹑自動態(tài)﹑他動態(tài)平衡;④坐位-站位轉(zhuǎn)換訓練:康復理療師在旁協(xié)助患者進行坐下和坐起訓練;⑤站位訓練:康復理療師指導患者進行站立﹑健足抬起﹑下蹲﹑原地踏步以及轉(zhuǎn)身等訓練;⑥步行訓練:在訓練時,由患者家屬或護理人員在旁做好保護措施,由康復理療師指導患者進行前行﹑側(cè)行﹑上下樓梯等練習。同時安排患者進行語言功能康復訓練:使用失語癥專用訓練圖片使患者能夠說出短語或短句,鼓勵患者用語言描述圖片內(nèi)容;康復理療師指導患者進行朗讀訓練以及書寫訓練,鼓勵患者家屬多與其進行交流。另外在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后安排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訓練。
(1)應用改良式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評分)評估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3]。采用百分制,上肢和下肢分值分別為66分(33項)﹑34分(17項),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體現(xiàn)為分值越高。(2)對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數(shù)(Barthel)[4]進行評估,實施百分制,以得分高為優(yōu)勢。(3)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運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卒中量表[5]進行評價,總分為45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越輕。(4)使用生活質(zhì)量量表GQOL-74[6]評定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物質(zhì)生活以及社會功能四個維度,每一個維度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本研究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F(xiàn)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以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組間對比護理前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經(jīng)過護理后,觀察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均比對照組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統(tǒng)計學具有意義。見表1。
觀察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zhì)量與對照組相差不大(P>0.05),在采用不同模式護理后,觀察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明顯較對照組更優(yōu)(P <0.05)。見表2。
腦卒中在老年群體中比較高發(fā),且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后遺癥發(fā)生率較高,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均造成較大的危害。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表明,70%左右的老年腦卒中患者存在后遺癥[7],臨床上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促進患者的身體機能恢復。
表1 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n=34,± s,分)
表1 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n=34,± s,分)
組別 Fugl-Meyer評分 Barthel評分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t P 護理前 護理后 t P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4.25±4.73 69.85±6.62 25.51 0.01 41.36±5.22 81.42±8.20 24.02 0.01 29.46±4.85 10.82±2.46 19.99 0.01對照組 34.31±4.68 46.53±5.29 10.06 0.01 41.43±5.39 64.15±6.94 15.08 0.01 29.31±4.91 18.63±5.43 8.51 0.01 t 0.05 16.05 0.05 9.37 0.13 7.64 P 0.96 0.01 0.96 0.01 0.90 0.01
表2 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n=34,± s,分)
表2 兩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n=34,± s,分)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健康 物質(zhì)生活 社會功能觀察組 護理前 70.58±6.14 68.17±3.45 72.17±4.02 71.74±5.38護理后 84.21±6.07 86.91±6.59 87.42±5.68 86.84±6.28 t 9.21 14.69 12.78 10.65 P 0.01 0.01 0.01 0.01對照組 護理前 70.62±6.31 68.23±3.51 72.23±4.09 71.79±5.42護理后 73.54±5.26 76.12±6.23 74.37±5.02 74.06±6.15 t 2.07 6.43 1.93 1.61 P 0.04 0.01 0.06 0.11 t組間護理前 0.03 0.07 0.06 0.04 P組間護理前 0.98 0.94 0.95 0.97 t組間護理后 7.75 6.94 10.04 8.48 P組間護理后 0.01 0.01 0.01 0.01
循證護理能夠根據(jù)臨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與臨床經(jīng)驗和患者實際狀況相結(jié)合[8],制定并實施相應的護理計劃,應用在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效果。
循證護理能夠促進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的改善[9-10],觀察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Fugl-Meyer評分(69.85±6.62)分﹑Barthel評分(81.42±8.20)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10.82±2.46)分與對照組相比更具優(yōu)勢(P<0.05),較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循證護理能夠使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預后得到改善[11-12],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3],文中數(shù)據(jù)表明,觀察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zhì)量較護理前明顯提高,且比對照組護理后明顯更優(yōu)(P<0.05),通過循證護理,提高了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物質(zhì)生活以及社會功能,有助于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證明了循證護理比常規(guī)護理更優(yōu)。循證護理還能促進護理質(zhì)量的提高,及時﹑有效的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14-15],有利于保持良好﹑和諧的護患關(guān)系,減少護患糾紛的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適用于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對患者的康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1] 吳紅琴,張?zhí)m香,王速敏.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應用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4):598-599.
[2] Rand,Maxine L,Darbinian,et al.Effect of an Evidence-Based Mobility Intervention on the Level of Function in Acute Intracerebral and Subarachnoid Hemorrhagic Stroke Patients on a Neurointensive Care Unit[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5,96(7):1191-1199.
[3] 許紅艷.循證護理對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肢體康復的作用分析 [J].中外醫(yī)療,2013,32(5):166-166.
[4] 李秀芹,馬桂芬,劉書琴.循證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6):242-244.
[5] 姜典卓.對急性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循證護理的效果探討 [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5(15):185-186.
[6] 車振蘭.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A02):1444-1444.
[7] Dayts O.Evidence-Based Protoco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ithin Adult Neurocritical Care Patient Population[J].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4,49(1):29-43.
[8] 周春秀.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應用分析 [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30):50-51.
[9] 楊樹芬.老年腦卒中后遺癥加強循證護理對康復的影響觀察 [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0):653-654.
[10]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protocols to manage fever,hyperglycaemia,and swallowing dysfunction in acute stroke(QASC):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Dysphagia,2012,27(3):441.
[11] 張亞琴.循證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康復中的應用探討[J].中西醫(yī)結(jié)合護理(中英文),2015,1(1):34-35.
[12] 沈丹薇,張艷梅,孟憲靜,等.循證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Meta分析[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4,28(6):2038-2040.
[13] Fisher RJ,Walker MF,Golton I,et al.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for stroke survivor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The results of a Delphi consensus process[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3,27(8):741-749.
[14] 徐珊珊.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A02):1142.
[15] 范寒院.循證護理對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0):3106-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