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琪 齊 航
廣東省中醫(yī)院大學城醫(yī)院綜合二科,廣東廣州 516000
隨著大眾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的改變,高血壓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但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相關知識知曉率和病情控制率較低,西藥治療的患者常因治療時間較長或不耐受而依從性較低,均不利于患者病情轉歸[1]。高血壓患者常伴系統(tǒng)性應激等癥狀,常規(guī)西藥療法常僅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而對患者炎性應激反應無明顯療效,故有學者嘗試使用中醫(yī)藥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療法治療高血壓患者以提高治療效果,均取得較好療效[2]。本研究為探討吳茱萸聯(lián)合三子散對高血壓的輔助治療效果,選取我院60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中高血壓診斷標準者;高血壓分級[4]為Ⅰ~Ⅲ級者;年齡36~78歲;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相關治療禁忌癥者;依從性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聯(lián)合治療組(實驗組,n=30)和常規(guī)治療組(對照組,n=3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給予卡托普利片(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2.5mg,H32023064)治療,12.5mg/次,bid,口服。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吳茱萸聯(lián)合三子散治療:取吳茱萸粉6g與食醋6mL混合,將其平攤于自粘性穴位專用貼敷片待用,清潔患者雙側涌泉穴,并將貼敷片貼于雙側涌泉穴,于夜間患者入睡前貼敷,于患者晨起時去除,qd;并給予三子散(內蒙古蒙利中蒙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3g,Z20026051)治療,將3~4.5g三子散加熱后放于自制袋子里面敷于腎俞。兩組均治療4周,且在治療期間均保持良好的作息與飲食習慣。
1.3.1 療效評估方法[5]在治療4周后,根據兩組患者血壓改善情況分為顯效(舒張期血壓下降≥10mm Hg且達正常血壓范圍,或舒張期血壓下降≥20mm Hg)﹑有效(舒張期血壓下降<10mm Hg但達到正常血壓范圍,或舒張期血壓下降≥10mm Hg,收縮期血壓下降≥30mm 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共3種療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3.2 癥狀積分評估方法 在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估兩組患者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及面紅口苦共4項癥狀,分數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
1.3.3 C-反應蛋白(CRP)、內皮素(ET)檢測方法 在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血清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ET水平。
比較兩組療效差異,并記錄兩組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癥狀積分和CRP﹑ET檢測結果差異。
治療4周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與總有效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4周后,兩組各項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s,分)
組別 n 頭痛 t P 眩暈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0.95±0.27 0.34±0.11 11.458 0.000 0.97±0.24 0.29±0.09 14.512 0.000對照組 30 0.93±0.31 0.52±0.18 6.261 0.000 0.95±0.28 0.49±0.14 8.042 0.000 t 0.266 4.674 0.297 6.582 P 0.791 0.000 0.768 0.000組別 n 失眠多夢 t P 面紅口苦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0.90±0.21 0.31±0.18 11.680 0.000 0.87±0.26 0.26±0.07 14.412 0.000對照組 30 0.92±0.23 0.54±0.15 7.574 0.000 0.85±0.27 0.42±0.13 7.853 0.000 t 0.352 5.377 0.292 5.935 P 0.726 0.000 0.771 0.000
治療4周后,兩組CRP﹑ET檢測結果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RP、ET檢測結果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RP、ET檢測結果比較(± s)
組別 n CRP(mg/L) t P ET(pg/m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6.25±1.87 2.45±0.68 10.468 0.000 23.14±2.62 18.27±1.21 9.245 0.000對照組 30 6.34±1.92 4.51±1.36 4.254 0.000 23.56±2.73 21.13±1.04 4.551 0.000 t 0.184 7.421 0.608 9.818 P 0.855 0.000 0.546 0.000
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的方法以單純西藥為主,但此療法對患者血壓控制效果欠佳,常不能達到臨床治療要求;而中醫(yī)藥療法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整體調節(jié)機體代謝紊亂狀態(tài),利于改善患者各器官功能,故高血壓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7]。臨床研究發(fā)現,卡托普利片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且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減少水鈉潴留,對治療高血壓效果較好[8]。本研究結果也證實,給予卡托普利片治療的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說明卡托普利片可緩解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對高血壓的治療有積極意義。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高血壓歸于“頭痛”“眩暈”范疇,其發(fā)病與肝脾疏泄健運失衡密切相關,故高血壓的治療應以平肝熄風﹑補腎安神為主[9]。而吳茱萸可疏肝下氣,涌泉穴具有瀉熱﹑降逆的作用,故將吳茱萸貼敷于涌泉穴具有下氣瀉火﹑促進機體陰陽平衡的功效,利于機體血液系統(tǒng)平衡[10]?,F代學研究也發(fā)現,吳茱萸可松弛離體主動脈血管,且具有舒張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對降低機體血壓效果較好[11]。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給予吳茱萸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療法的實驗組治療后頭痛﹑面紅口苦等相關癥狀積分均低于僅給予常規(guī)西藥療法的對照組低。提示吳茱萸貼敷于涌泉穴可有效調節(jié)機體高血壓狀態(tài)﹑減輕對其他各器官組織的壓力,而促進高血壓患者各系統(tǒng)功能平衡,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利。
另外,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和轉歸與炎癥免疫反應密切相關[12];而高血壓患者的炎性反應于內皮功能紊亂有一定關系[13];故高血壓患者的炎性反應與內皮功能改變情況可間接反應其病情發(fā)展情況。而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給予三子散聯(lián)合療法的實驗組治療后血清CRP﹑ET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即實驗組治療后炎性反應與內皮功能改善情況較對照組好。分析其原因可能與三子散中訶子抗炎作用利于降低機體炎性反應,方中川楝子的活血化瘀﹑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減輕對血管內皮刺激,于調節(jié)內皮功能有利有關[14-15]。不僅如此,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也較對照組高。這一結果也提示吳茱萸聯(lián)合三子散貼敷療法可在改善高血壓患者機體機體炎性反應和內皮功能的同時緩解血壓,提高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吳茱萸聯(lián)合三子散可提高高血壓常規(guī)治療效果,且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內皮功能,降低炎性反應,對促進患者病情轉歸有利。
[1] 鄭煒,姚春麗.自擬降壓方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61例[J].陜西中醫(yī),2015,36(2):133-135.
[2] 王曉宇,顧宇,冉晨光.心脈通片輔助治療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脂質代謝及系統(tǒng)性應激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7,44(3):522-524.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4] 王寶愛,黃少君.通腦活心湯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瘀血內阻證患者血壓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12):195-199.
[5] 周鑫,姜鈞文.平肝潛陽法方藥輔助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5):1155-1158.
[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8-240.
[7] 劉金濤,張騰.中醫(yī)藥防治高血壓病作用機制及優(yōu)勢述評 [J].中醫(yī)雜志,2015,56(1):77-82.
[8] 楊曉琳,劉煒.針刺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隨機對照研究 [J].中國針灸,2015,35(3):227-231.
[9] 陳書灶,黃海燕.自擬方輔助西藥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43(10):2147-2150.
[10] 吳川麗,林嫻,薛蘭霞.耳穴壓豆聯(lián)合吳茱萸貼敷涌泉穴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7,28(2):287-288.
[11] 鄭海霞,朱志云,項偉忠.吳茱萸川芎敷神闕穴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9):815-817.
[12] 馬度芳,姜萍,楊金龍,等.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療的新領域[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5,31(2):374-378.
[13] 周亞群,丁存濤,孫希鵬,等.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壓及血管內皮功能關系的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8(3):397-400.
[14] 張秀娟,何麗娟,蘆清,等.民族藥訶子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4):619-623.
[15] 沈淑潔,劉少磊,黃榮清,等.金鈴子散最新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16,22(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