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春
摘? ? 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古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碩果頗豐。對比以往的專書詞匯研究,此時期的作品研究內容更加廣泛,研究方法更新,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討論更加頻繁,但也依然存在諸如基本概念仍有爭議,重復研究時有出現,深度研究較少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在以后的專書研究中需要注意和規(guī)避的問題。
關鍵詞: 專書詞匯? ? 研究概況? ? 成就? ? 不足
漢語詞匯學分現代漢語詞匯學和古代漢語詞匯學。它們大概都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并在80年代后取得豐碩的成果。[1]對古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專書研究是斷代研究的基礎,而斷代研究又是整個漢語史研究的基礎”。[2]因此,圍繞專書進行詞匯研究是漢語詞匯學領域極其重要的內容。
一、研究概況
198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國內第一部對古代專書詞匯進行全面描寫的著作——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自此,專書詞匯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開。90年代的古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較之以前,體系更加全面,研究視野更加開闊,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圍繞某本專著對古代漢語詞匯進行研究,利用參照比較法,力圖把握清楚專書所處時代的詞匯概貌的作品越來越多。專書詞匯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筍一般,涉及的領域和方向更加多樣,優(yōu)秀的作品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有其共同的時代特征。
(一)研究對象特點
從研究對象即專書性質上看,首先是涉及到上古、中古、近代各個時期的專著。例如上古時期的專書詞匯研究著作有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巴蜀書社,2008),錢宗武《今文〈尚書〉詞匯研究》(2012),陳長書《〈國語〉詞匯研究》(2014),徐正考、王冰、李振東《〈論衡〉詞匯研究》(2014),楊運庚《今文〈周書〉詞匯研究》(2016)等;中古時期有張能甫《〈舊唐書〉詞匯研究》(2002),化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2002),宋聞兵《〈宋書〉詞語研究》(2009),楊觀《〈周密筆記〉詞匯研究》(2011),徐時儀《〈朱子語類〉詞匯研究》(2013)等;近代則有遇笑容《〈儒林外史〉詞匯研究》(2001),譚耀炬《〈三言二拍〉語言研究》(2005),郭作飛《〈張協(xié)狀元〉詞匯研究》(2008),王毅《〈西游記〉詞匯研究》(2012),楊繼光《〈萬歷野獲編〉詞匯研究》(2014)等。這些著作的基本體例都是首先將專書中的詞語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然后從構詞法、語義場等角度探討各類詞匯的結構特征和語義特征,部分作品還將詞匯系統(tǒng)納入到整個詞語演變歷史中去考察,對古代漢語詞匯學的發(fā)展和漢語史的研究都極具價值。比如錢宗武《今文〈尚書〉詞匯研究》在進行詞義特點、結構分析、音意關系等共時研究的同時,參考西方理論考察了動詞、名詞詞義引申的內動力,形容詞的發(fā)展演變,同源詞、通假詞的形成機制和成語的演變規(guī)律,對其詞匯發(fā)展進行了歷時梳理。并且首次系統(tǒng)論述了傳統(tǒng)的詞義研究方法,分述因聲求義、據形索義、正形尋義、依文繹義、語法定義的理論根據,將它們運用到《尚書》訓詁的實踐當中去,這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于今后的詞匯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楊運庚《今文〈周書〉詞匯研究》則選取《尚書》中今文資料無偽且撰寫時間確切的《周書》進行同義詞、反義詞、復音詞、同源詞、顏色詞、數量詞、代詞的考察,并對其中的疑難、有爭議的詞語進行了考釋,橫向上與《詩經》、周代金文相比較、縱向上與春秋、戰(zhàn)國及其以后的文獻詞匯相對比,從共時、歷時兩個角度上進行了研究。除了上述著作,近年來圍繞專書進行詞匯研究的論文也不少,其中尤以碩士學位論文為主。如漆灝《〈大莊嚴論經〉詞匯研究》(2005),余莉《〈新書〉詞匯研究》(2008),郭玲玲《〈新語〉詞匯研究》(2008),陳玉《〈三國志通俗演義〉詞匯研究》(2008),蔣思璐《〈周禮·地官〉詞匯研究》(2016),《〈夢溪筆談〉詞匯研究》(2017)等。
其次是專書類型不斷擴大。除了史書、筆記、話本小說等以往研究比較重視的語料,農業(yè)類、醫(yī)學類、音樂類、外國人寫的漢語文獻等典籍也日益成為詞匯研究的專書對象。比如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匯研究》(2000)是對唐代日本和尚圓仁的漢文日記體著作進行的研究。書中考察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詞匯性質,對其中的新詞、口語詞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并探討了詞匯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汪維輝《〈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2007)、李小平《〈齊民要術〉雙音詞研究》(2015)則是對農學專著《齊民要術》的詞匯研究。郭穎《諸病源候論》(2010)將隋代的醫(yī)書作為詞匯研究語料。此外還有論文劉祖國《〈太平經〉詞匯研究》(2009)、丁靈敏《〈登真隱訣〉詞匯研究》(2017)是對道教典籍進行的考釋,杜夢鄉(xiāng)《〈小孫屠〉詞匯研究》(2013)是對戲曲材料進行的詞匯研究,林曉京《〈日清英露四語合璧〉的漢語語音詞匯研究》(2014)是將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學者編寫的日本人學習北京官話的教科書作為研究語料。
(二)研究內容特點
內容上看,第一類也是最多一類是選取同、反義詞,單、復音詞,實、虛詞,核心詞,方言詞等某類特定詞進行專書詞匯研究的。池昌?!丁词酚洝低x詞研究》(2002)第一次從斷代視角對當時語言的代表性文獻——《史記》做了同義詞研究。作品在對同義詞的構成和來源進行分類后,創(chuàng)造性地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而不是意義、用法、色彩)來考察《史記》同義詞的區(qū)別特征,其"同中辨異"的分析方法以及在第四章對古漢語同義詞研究存在的諸如同義詞標準判定、辨析方法等若干基本理論問題做了探討,為后世同種類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研究》(巴蜀書社,2002)歸納了同義詞顯示的七種格式,較有意義。杜麗榮《〈商君書〉實詞研究》(2010)從系統(tǒng)出發(fā),在各條例下羅列了大量的例子。施真珍《〈后漢書〉核心詞研究》(2011)根據M.Swadesh的百詞表對100個核心類概念下的詞做了一定解釋,最后總結該語義場的詞的特征,但后兩本書的缺點都在于理論分析較少。此外還有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2008),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義類詞匯系統(tǒng)研究》(2009),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2010),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歷史演變研究》(2014),汪梅枝《〈論衡〉反義類聚新論》(2015),曲麗瑋《〈元刊雜劇三十種〉復字詞匯研究》(2017)等,而關于此類的論文就更是不勝枚舉了,這里不再一一羅列。
第二類是詞匯比較研究。專著主要有兩部。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2002)從單、復音詞,新、舊詞,同、反義詞,結構和搭配五個方面將《論衡》和東漢佛典詞匯相比較,并將詞語演化的動因和規(guī)律歸納為填補空格、類推創(chuàng)新、拉鏈推鏈三類,將詞義演變的途徑歸納為引申、相因生義、格式同化、感染、反流五種,對詞義的發(fā)展做了理論思考。劉傳鴻《兩〈唐書〉列傳部分詞匯比較研究》(2009)選取兩部史實大致相同但語言差別較大的書,沿用何樂士將同篇史實相對照的歷史比較方法,從古今對譯中就單音詞、雙音詞、新詞新義等方面進行比較,并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其他的主要是一些論文如張生漢、劉永華《〈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的方言詞語比較研究(上)——以予詞前的動詞為例》(2004),劉永華《〈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的方言詞語比較研究(下)——以"租、賃、雇、覓"為例》(2005),汪維輝《六世紀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齊民要術〉和〈周氏冥通記〉為例》(2007),陳練軍《〈劉知遠諸宮調〉與明成化本〈白兔記〉詞語比較》(2008),李琛《〈妙法蓮華經〉與〈正法華經〉詞匯比較研究》(2014),博士論文李振東《〈太平經〉與東漢佛典復音詞比較研究》(2016),汪維輝《〈百喻經〉與〈世說新語〉詞匯比較研究(上下)》(2010,2011)等。有從詞匯系統(tǒng)上進行比較的,也有選取某類特定詞語進行比較的,有按不同時期進行文本比照的,也有選取不同類別文本進行比較的。另外,博士論文湯勤《〈史記〉與〈戰(zhàn)國策〉語言比較研究》(2006),張俊華《〈史記〉〈左傳〉若干詞匯、語法現象比較研究》(2015)也有涉及到專書詞匯的對比,但總體而言,與上一類研究相較,專書詞匯比較研究較少。
二、研究的長處及不足
郭作飛曾做過數據統(tǒng)計,2000年以后,僅中古近代專書詞匯研究的學位論文就由90年代的幾十篇驟增至800余篇,這還是2010年以前的數據。[3]這些專書詞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彌補了專書詞匯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之處。
(一)研究的成就
第一,研究語料的擴大使得詞匯種類更加豐富,各種類型詞多方面的研究匯集起來勾畫出斷代詞匯發(fā)展的新面貌?!吨泄沤鷿h語專書詞匯研究的總結與思考——百年中古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述略(下)》在2011年的時候,根據統(tǒng)計羅列了許多前人還沒有進行過研究的書目如:《大唐新語》《云麓漫鈔》《小孫屠》《三國志平話》等。研究較少的專書如:《春秋繁露》(論1)、《唐摭言》(論1)(表示論文1篇,下同)、《法苑珠林》(論1)、《齊東野語》(論2)等。[4]而現在筆者再對這些書進行檢索,發(fā)現關于這些書的詞匯研究《大唐新語》(碩4、論4)、《云麓漫鈔》(碩2、論2)、《小孫屠》(碩1、論1)、《三國志平話》(碩1)、《春秋繁露》(碩5、論2)、《唐摭言》(碩3、論5)、《法苑珠林》(博1、碩1、論1)、《齊東野語》(碩4、論2)。許多前人研究較少的文獻都被拿出來比較、分析、研究,可見當前專書詞匯研究的領域進一步過大,各種文獻研究成果正在逐步累積,對于斷代史的研究來說,缺少的碎片正在逐漸補齊。
第二,研究方法更新。網絡技術普及,國家語委古代漢語語料庫、CCL古代漢語語料庫、BBC古漢語語料庫、中國基本古籍庫、瀚典全文檢索系統(tǒng)等各大數據庫的建立與完善為研究者利用計算機進行詞匯數據統(tǒng)計提供了便利條件。周文德在進行《孟子》同義詞研究時,利用計算機做了《孟子數據庫》,其中包括各頻率統(tǒng)計表和各種索引。[5]王彤偉在進行《三國志》同義詞歷史演變研究時給每一個詞條都做了電子卡片,然后利用檢索軟件將卡片匯總、去重、分類標注、歸納。[6]定量分析的干擾因素減少,詞匯數據統(tǒng)計的便利性、準確性、科學性提升了一步。前期數據統(tǒng)計的時間減少,研究者就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后期的共時研究和歷時考察上。與此同時,利用檢索工具考察詞語在前后朝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也很方便快捷,所有這些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漢語詞匯共時與歷時研究的并進。
第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觀念使得詞匯學和詞典學、文獻學、訓詁學等學科領域的聯(lián)系性加強。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2010)首章即論述稱謂詞對辭書編撰、文本注譯、古籍整理三方面的價值,討論了它與三者在各個方面的關系。碩士論文《〈大唐新語〉詞語研究與〈漢語大詞典〉的修訂》(2011)下分二、三、四章用詞匯分析來對《漢語大詞典》漏收、釋義缺少和闕例的詞條進行論述。王煥玲《論〈封氏聞見記〉的詞典編纂學價值》(2014)則直接舉例,分項列出了《封氏聞見記》的詞語訓詁對詞典編纂的作用,由此可見詞匯學與詞典學的關系非常親密。除詞典學外,文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學科與詞匯學的關系也甚為緊密。對古代文獻進行研究,選對版本是首要任務,而在詞匯研究的過程中基本都會涉及到字詞考證的問題。詞本身就是由文字構成,單音詞既是詞、也是字。對這些關系的探討與著墨都成為專書詞匯研究內容的組成部分,各領域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正逐步加強。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基本定義的判別各有分歧,邏輯分類上有重合、混亂的情況。比如關于同義詞的“同”到底是指概念相同、對象相同還是義位相同,各家都有不同的觀點。張世祿、胡裕樹等主張詞性不同的詞只要意義相同可以構成同義關系,而張永言、劉叔新等人則認為詞性相同是同義關系成立的必要條件。[7]另外,表示時間方位的詞是否應當歸為方位詞,復音詞的切分標準等等,還有諸多概念問題沒有解決,導致分類上、詞匯統(tǒng)計上有區(qū)別。我們在進行專書文獻研究時,構擬思維框架的第一步就是對詞匯進行分類。如果概念判別不清,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就會影響整體實驗數據的科學性。此外,詞類劃分的標準各有不同,有按不同專題劃分為同、反義詞,單、復音詞,新詞新義等的研究,也有從詞匯系統(tǒng)上按行業(yè)詞、方位詞、方言詞、熟語等進行的劃分,還有按使用頻率劃分為常用詞、核心詞等。有些研究在進行詞類劃分時沒有掌握好內在的邏輯,文章的詞匯分類就會比較混亂。
第二,重復研究時有出現,專書研究發(fā)力不均。我們在知網上檢索“戰(zhàn)國策”二字,出現關于副詞的研究有9篇,其中直接以《〈戰(zhàn)國策〉副詞研究》命名的有兩篇,且都是碩士論文(趙娟.山東師范大學,2005)(鄒璐.湖南師范大學,2006)。其余還有李林浩《〈戰(zhàn)國策〉程度副詞研究》(2007),續(xù)珍《〈戰(zhàn)國策〉中程度副詞隱含的比較義》(2012);博士論文郭曉紅《〈戰(zhàn)國策〉形容詞研究》(2010),張瓊瓊《〈戰(zhàn)國策〉形容詞研究》(2011)。除卻《戰(zhàn)國策》,其他如《論衡》《史記》《世說新語》《祖堂集》等專書的研究內容也均有重復。雖然各個研究者切入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重復或相似的結論也并不少,無疑浪費了一定的資源。
第三,缺乏理論總結,深度研究較少。當前許多專書詞匯研究還停留在表層,在做好詞匯分類工作后,就開始堆砌各字書或詞典上的義項、例句,然后粗淺地總結一下該書中各類型詞的占比情況,或者再對詞義變化情況進行一個歷時的簡單梳理,沒有對現狀和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總結規(guī)律,更談不上提出一套自己的分析理論和方法,深度不夠。比如某題名為某某專書研究的作品內容只是對天象、地理等各類的詞進行分條解釋,做了一定的考據工作,但與其說是研究,不如叫注釋或考釋更為合宜。當前,專書詞匯研究工作想要取得新的進展,就必須深入到語言現象的內部,能夠有效指導專書研究的理論措施也亟待建立。
三、結語
程湘清先生曾在《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中說:“只有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一本書一本書地從多方向描寫整個詞匯的面貌,才能摸索出漢語詞匯發(fā)展的特點和脈絡?!盵8]專書詞匯研究無疑是推動漢語史研究整體進程的一大動力。但當今的古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此,我們要善于利用現有的語言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進行深度挖掘和剖析,共同推進古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翻開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符準青.漢語詞匯學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4-7.
[2]江藍生.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序[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
[3]郭作飛.中古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的歷史回望——中古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述略(上)[J].前沿,2011(4):148.
[4]郭作飛.中古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的總結與思考——百年中古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述略(下)[J].前沿,2011(6):142.
[5]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6.
[6]王彤偉.《三國志》同義詞及其歷史演變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55-56.
[7]楊運庚.今文《周書》詞匯研究[J].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4.
[8]程湘清.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J].漢字文化,199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