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荻
摘 要: 本文從“大音希聲”的原意出發(fā),聯系老子《道德經》的上下文,將“大方”、“大器”、“大音”、“大象”等四個相關概念聯系在一起,來解釋這個美學概念?!按笠粝B暋笔抢献又匾拿缹W思想,不能將其單純視為某一類藝術門類的具體規(guī)則,而還是要回到哲學美學的研究思路上來對其作出合理的闡釋。
關鍵詞: 老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禮樂 老子宇宙觀
一、引言
研究中國古典美學,尤其是探尋中國美學的發(fā)端之時,老子是一位不能繞開的重要人物。老子的思想最主要見于《道德經》,其中重要的哲學和美學命題不勝枚舉,但是很多概念的闡釋在現代卻似乎偏離了原本的意思。比如最重要的美學命題之一的“大音希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蔣孔陽先生在東京東方學會上的一則報告——《評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思想》開始,接連開始被學界注意并深入研究。很多人是順著蔣先生的思路,或者是站在質疑的立場上繼續(xù)討論的,但是僅僅將其視作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而忽略了其更深層次的哲學闡釋,私以為這樣的研究思路著實不可取。
“大音希聲”出于《道德經》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雹倮斫狻按笠粝B暋保胁豢蓴嗾氯×x,“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并不是完全被割裂的孤立的意象,它們實際上內在地有著一些聯系。而這里的“大”更是和老子哲學思想中的核心也是最高的概念“道”相關?!兜赖陆洝范逭轮袑Α暗馈钡拿枋鍪牵骸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②陳鼓應先生對于“大”的解釋是:“形容道的沒有邊際,無所不包?!蹦敲础按笠簟弊鳛椤暗馈钡囊?,肯定也不會是被框定在具體的藝術范圍的“音樂”了。所以理解“大音希聲”還是要回到哲學和美學的思路上來,而不是將其看作老子為某種特定的藝術門類設定的具體規(guī)則。
二、“大音希聲”之“?!弊直嫖?/p>
王弼在其《道德經注》中對于“大音希聲”理解,是以老子自己在十四章中的“聽之不聞名曰?!睘槠瘘c,進而解釋為“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公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③
在辨析“?!敝埃柘葘Α耙簟迸c“聲”的關系進行論說。很多學者的研究都是直接將王弼的話判斷為老子的原意,但王弼在注書的過程中出了闡釋老子的思想外,也注入了他自己的理解。如果用歷史的觀點來看,王弼當時提出這樣的音樂標準,是對漢代僵化的音樂套路的一種反抗。但這并不是老子時代所面對的問題。所以直接認作是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恐難使人信服。
其實除了第四十一章,老子在第二章也提到了這兩個概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雹?/p>
不難看出,這里出現的概念都是相對立的,體現的正是老子“反”的思想,所以老子自己就將“音”和“聲”視作是相對立的概念,并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那么那些認為“音”是“聲”的綜合,是抽象出來的最高的理念的說法,實在值得商榷。這里的“音”,其實就是“大音”,它只是道作為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另一種形式,既不是最高的音樂理想,也不是“聲”的總和。而“聲”是與“音”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如果要用老子自己的概念來替換,或可將其視作使人耳聾的“五音”,即用“角徵宮商羽”來概括的具體的音樂藝術。
既已對“音”與“聲”的關系有了初步論說,那么再理解“大音希聲”的“希”時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老子自己在《道德經》十四章說:“聽之不聞名曰希。”⑤對于“聽”和“聞”,《說文》中做了不同的解釋:“聽,聆也?!保弧奥?,知聲也。”⑥聽是對這個世界的用某種感官的觀照,也許是耳朵,但也不僅僅是耳朵,那么“聽”就是泛指人類對于宇宙和萬物的感知能力。那么聞,則是對音樂的具體感受。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不同于儒家思想中的重“樂教”思想,老子則認為“禮樂”不能消除人的欲望,應該將已經崩壞的禮樂制度徹底取消,甚至取消教育(“絕圣棄智”),將這些曾經使人分裂成不同階層的制度和機器廢除,才能使人返回本真的狀態(tài)——“樸”。
因此,“大音希聲”不應是老子的音樂思想,而是其經過對于宇宙,社會,人性的思考之后提出的一個頗有社會意義哲學命題?!按蟆辈粌H僅是時空意義上的范圍形容詞,也是人的思維和心靈的容納性的體現。對于“大音”追求,不是滿足于一時感官愉悅的享受,而是“滌除玄覽”之后,對于宇宙和人生的重新認識和感知。不同于儒家“養(yǎng)氣”對人提出的人格與學識修養(yǎng)的高標準,老子提倡的“知常”正是相反?!俺!辈皇菍W問,不需要通過知識的積累習得,而是拋棄了知識的束縛,回到最自然最質樸的狀態(tài)之后才能窺破其真意?!跋B暋本褪寝饤壛送庠诘乃囆g和知識的干擾,重新回歸到“自然”,“無”中才能生“有”,“希聲”才能聽得“大音”。
三、“大音”之新釋
目前學界許多研究在討論“道”時,仍將其看作是個極抽象的,完全是理念意義上的存在,但其實《道德經》這本書并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學。無論是在說“道”還是“大”,老子都是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在表達。簡單地將其蓋棺定論為“客觀唯心主義”,未免武斷。
實際上老子的美學思想作為中國美學開端,代表著中國美學的一種獨特氣質,那就是并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去概括現實世界,而是帶有人文理想和人性溫度的從生命根源處生發(fā)的一種對宇宙萬物生長規(guī)律的探索。也正因為此,完全用西方的話語方式來概括“大音”和“大象”,甚至給它們下了定義的作法,私以為不妥。
也許是受研究方法的影響,很多學者在研究“大音希聲”的時候,都是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美學概念來闡述的,卻把緊接著的下一句“大象無形”再作為另一個獨立概念。但其實“大音”與“大象”不應該被強行割裂,它們是“道”的兩種形式,“音”與“色”構成的是一個有聲有色的現實世界,“大音”與“大聲”就是現實世界的最高概念,包含著現實世界的規(guī)律與運行法則?;氐健兜赖陆洝范逭拢賮砜蠢献訉Φ赖拿枋龅臅r候,有這樣一句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么“大音”和“大象”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混成的概念。
用這樣的觀點再去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更能說明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老子希望人可以擺脫這個擁有聲音和形象的世界的干擾,返璞歸真?!按笠粝B暎笙鬅o形”的言說方式,也就是“道”的觀審方式,依靠觀照主體在虛靜澄澈的狀態(tài)下用直覺感悟去把握。
正如前文中一直強調的,“大音希聲”不是一種對音樂藝術修訂的規(guī)則,它規(guī)定的是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法則,這也和老子的“混成”的思想相契合?!暗馈痹杏巳f物,那么萬物的內部實際上已經秉含了最原始最自然的道,如何除去各種外設阻力,重新返回到“道”之中,就成了一個永恒的哲學難題。
既然人與自然萬物都來源于“道”,其內在精神應當是相通的,也正因為此,“道”之“大音”就是直達人的最本質的內心精神世界的“音”,它早已不是具體的藝術形式,而成了宇宙之音,生命的旋律在精神世界的最自然的一種表達。學者胡健在《“宇宙之樂”再探——兼釋“大音希聲”的含義》一文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釋,在沒有對世界進行科學認識的時候,人們將“宇宙天體有規(guī)則的運行視作無聲的音樂,并以此‘音樂作為生活的‘模式或‘依據”。⑦
這種解釋的合理性在于,原始社會人們確實會以星象來命名音樂各個聲部的名稱(周武彥《釋“大音希聲”》),所以“宇宙之樂”的觀點實際上也反應了人們在觀察宇宙的時候,著實找到了所謂“規(guī)律”。這與老子通過對世界的觀照之中發(fā)現的“道”不謀而和。找到宇宙規(guī)律的人類,順次也找到了音樂藝術的規(guī)律,那么老子就用“反”的思想去探尋蘊涵在“音”之中的關于宇宙和生命的本質規(guī)律。所以,依筆者拙見,“大音希聲”實際上正是表達了老子的這種思想。
那么,以往學者根據王弼《道德經注》中的解釋得出的一系列音樂美學思想,或可視作對王弼音樂美學思想的一種闡釋,而老子的“大音希聲”的著眼點則不是某個對象實體,而是對“道”,對宇宙和生命的一種探尋。
注釋:
①②④⑤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商務印書館,2003.
③王弼.道德真經注校釋[M].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08.
⑥許慎.說文解字注.第2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⑦胡健.“大音希聲”美學思想發(fā)微——兼與蔣孔陽等先生商榷[J].社會科學輯刊,1988(3).
參考文獻:
[1]王弼.道德真經注校釋[M].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08.
[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商務印書館,2003.
[3]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中華書局,1996.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J].文物,1974(11).
[6]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J].文物,1974(11).
[7]蔣孔陽.評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思想——1981年5月8日在東京東方學會第二十六屆國際會議上的報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4).
[8]王增范.“大音希聲”及老子的評價問題——中國古代美學札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2).
[9]席臻貫.“大音希聲”新譯辨[J].中國音樂,1987(1).
[10]胡健.“大音希聲”美學思想發(fā)微——兼與蔣孔陽等先生商榷[J].社會科學輯刊,198(3).
[11]胡健.王弼“大音希聲”美學思想發(fā)微[J].音樂研究,1990(3).
[12]胡健.“宇宙之樂”再探——兼釋“大音希聲”的含義[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班),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