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莉
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冬天,我回到位于太湖之濱的老家過年,路遇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得知她早在退休后就被女兒接到加拿大,已在異國生活十年有余,剛從海外歸來探親時,我便問她與家人在國外生活的狀況。她先未作答,反倒問我生活得怎么樣。聽我說“挺好的”,她便沖我一笑,拍著我的臂膀,只回答了六個字:“你好,我們才好!”說實在話,當時我只是禮節(jié)性地“哦”了一聲。真正理解和體味師長的話中之意,卻是新世紀開啟以來的事。
21世紀初,我遠涉重洋,來到美國。至今,我與家人在位于美國西海岸,華人占全美華人總數(shù)近40%的加州,已經僑居了十八個年頭。在這十多年里,我親歷并見證著華人群體乃至整個華人社會,悄悄發(fā)生著多方面的變化。
一股熱,持續(xù)升溫
我首次落地加州洛杉磯,正是夏季的七月。我感受到的,并不是撲面而來的炎夏的炙熱,而是別樣的一種熱度。
當時,我們借住在友人家中。一次,我跟隨友人去接她未到學齡的幼兒時,有機會見識了當?shù)氐拿绹形膶W校。說是學校,倒不如稱是課堂更為確切。幾十平方米的空間,被課堂桌椅和教學用具滿滿占用,正對門墻上是美國和中國的國旗,兩邊墻上則貼滿了具有中國特征的熊貓等卡通圖片、學生畫作及書法等等。友人告訴我,這樣的學校在洛杉磯華人居多的區(qū)域都有,它不只應華人需求在暑期開班,正規(guī)的中小學課后教學的延伸,才是它的主要功能。故也被人稱為“After school”,即課后學校。平日里,孩子們在下午3點左右放學后,就會被課后學校的老師接來,繼續(xù)學習中文,直到孩子的家長下班。這樣,正好填補了放學后那段時間的空檔,解決了雙職工家長的后顧之憂,因而受到廣大華人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踏上這個陌生的國度,趁著興致,我與友人結伴去美國東部兜了一圈。每到一地,一些美國人見到黃皮膚黑頭發(fā)的東方面孔,總愛用“你好”、“歡迎”之類的中文常用語,與大家打招呼。我們一行數(shù)人在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塔大樓里,排隊等乘電梯觀光時,有位維持秩序的藍眼卷發(fā)的美國小伙,用手指圈成O型放在眼部,模仿熊貓與我們逗樂;還豎起大姆指,用別扭的中文對我們說:“中國的青島啤酒好喝!”并說:“Sorry,我才學漢語,說得不大好?!蔽戳?,不久即發(fā)生了震驚全球的“911”事件,雙子塔轟然崩塌,令我不得不一度牽掛著那位熱情又幽默的美國小伙,有無逃過這一劫。美東之旅,既使我領略了異域風光,還了解到中文不只華人的子女在學習,也引起了一些美國成年人的興趣。
后來,隨著女兒先后在美國不同的兩所大學讀書,我又了解到漢語課程在大學生和研究生中均受到熱捧。以致我和一些華人家長碰在一起常會抱怨:難怪孩子難以說出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原來他們在校常用中文與同學交流!女兒讀研時選修了粵語課。在這么難懂難學的課上,她居然發(fā)現(xiàn)有白膚色的同學。有位土生土長的名叫杰西的美國人極具語言天賦。大一才開始學習漢語,普通話已說得十分流利。他并想學懂粵語及其他幾種方言,方便去中國學習和旅行。他說中華文化不只具有魅力,還有一種魔力,將他磁鐵般吸住,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很令其入迷。次年,他就考上了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的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后,又回美國攻讀漢語研究方面的博士。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出色的漢語教師。
女兒畢業(yè)后曾受聘于一家美國公司。一天下班她告訴我,老板是美國人,他與法裔的妻子均不諳漢語,而他兩個上小學的兒子, 中國話卻說得十分標準和地道。老板告訴她:“兩個孩子學齡前就開始學習漢語。本世紀的中國令人刮目相看,我們必須讓自己的下一代掌握工具,學會與你們中國人打交道??!”猛然間也提醒我:初到美國,我在課后學校明明看到的是清一色的“龍的傳人”,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類學校的學生已被女兒老板那樣的不同膚色的孩子摻了色、混了雜!從那時起,我知道漢語在美國,不僅通過一些中小學、大學及華文學院等渠道廣為傳播,課后中文學校還擴展到一些城市的社團和教會之中;我又從友人處了解到,在這股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中,有的原本為了就業(yè)正在學習英語的華人,作出一項重大改變,即決定不再當英語的學生,而改當漢語的老師;我從鄰居處還了解到,有位從上海來加州探親的退休教師,應一些家長的要求,臨時在家中開辦了中文課堂,賺起了美元;我又從中文報紙上獲悉,一些在國內具有中文師范文憑的華人,在美考到漢語教學資質后,與人合伙辦起了中文學校。
據(jù)華人資訊的平媒報道,目前在美國,漢語已經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從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間,全美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快速增長,已達四五千家,選修漢語課的學生穩(wěn)步上升。即使是美國遭遇金融危機,經濟嚴重衰退的那幾年,漢語學習仍然熱潮未減。連政界、商界和學界的一些知名人士也不得不承認,漢語教育呈快速發(fā)展勢頭。它首先在美國興起,影響帶動了整個西方乃至全球,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漢語。
一份情,趨于濃烈
來美國之初,使人一方面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漢語熱,另一方面又體味到這塊土地上淡淡的人情味。除與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商務上的伙伴有些往來,平日里我們家?guī)缀跖c外界沒有接觸。在學校結識的數(shù)量不多的學生家長和熟人,都忙于賺錢謀生或安于自己的生活小天地,一旦分別就少有交集;偶有聚會因是AA制形式,各不相欠故極少聯(lián)絡。這對在國內集體大環(huán)境中工作數(shù)十年,平日注重人情往來的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寂寞難耐、很不適應。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美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更顯頻繁。因商務活動需要,周圍一些華人出差回國的機會增多,自然而然地,同胞之間便會互留中美兩地的通訊方式。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彼此聯(lián)系便熱絡起來;所在城市和區(qū)域的僑團也日趨活躍;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商會、同鄉(xiāng)會和留學生協(xié)會等相繼成立和增多起來。華人群體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促使了同胞之間、華人與祖國之間的思想情感方面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在美因交通不便、性格變宅的我,隔一段時間便有機會,感受一下華人群體活動的熱鬧氛圍。
年近八旬的李女士,是一位在華人圈中享有盛譽的僑領。受李女士之邀,我便開始參與僑界的一些活動。從以往參與的華人派對到近年參加僑團的活動來看,我發(fā)現(xiàn)大家在一起交流的側重點有了改變。以往不外乎孩子的升學擇業(yè)、自身的賺錢置產以及自駕旅游的去處之類,現(xiàn)今擴展到關注起中美兩國經濟文化交流等一些議題。作為旁聽者和參與者的我,從中獲取了多方面新的資訊和信息:
一是由于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給在美華人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就業(yè)機會。由于中英雙語行業(yè)和崗位的增加,孫先生的兒子前幾年獲得了華爾街投行的職位,并已站穩(wěn)了腳跟;林太太在跨國公司工作的親屬,憑借中國人的身份,被派往上海分公司任職,既拿著美國的高薪,又獲得在滬出差的額外酬勞;開餐館的馮女士近年生意興隆,其餐館成了接待華人旅游團的定點單位。
二是中國企業(yè)利用多種渠道進入新的市場和行業(yè),前兩年在美的投資創(chuàng)了新高。美國最有影響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及有關平媒的報道也印證:北美,尤其是美國已成為中企國際化的首選;而中企在美國投資集中地多為加州、德州和紐約州。2015年是中國對美投資創(chuàng)紀錄的一年。彭博新聞最近則報道,中國2016年在美投資規(guī)模更大,相當于上一年的兩倍或更多,2016年上半年已經宣布的交易總額達到400多億美元。
三是分享回國探親、旅游的所見所聞。有位陳大姐說她因多年沒回故鄉(xiāng),變化之大令她咋舌:破敗不堪的鄉(xiāng)鎮(zhèn),如今是山清水秀的休閑樂園;熟悉的狹窄小街變成陌生的林蔭大道,使她差點找不到自己的故居。長者馮老先生說原先不打算回國跟團旅行,因以前的教訓就是大部分時間耗在大巴上,使人感到體力不支。沒想到近期回國的一次旅游,年紀老了反而感到輕松了許多。因是乘坐高鐵出游,既快捷又舒適,旅途本身就是一種流動式的觀光享受。一說到高鐵,在座的各位又牽出了中國的多張“新名片”———諸如中國橋梁、中國高速公路、中國機場、中國港口等等,這一個個打上中國標記的基礎設施的科技成果,不僅覆蓋了整個中國,大大改變了家鄉(xiāng)的面貌,還遍及了世界的許多地方,著實令國人矚目,全球震驚!難怪前不久當一位美國小伙,把乘坐京滬高鐵的視頻往網上一放,引起美國網友一片炸了鍋的議論。紛紛贊嘆“中國速度”,抱怨美國鐵路等基礎設施還是數(shù)十年、上百年前的模樣,顯得十分陳舊和落后。在座的大伙也都深有體驗,從北加州的舊金山到南加州的洛杉磯,要么乘飛機,乘坐大巴需要7-8小時。你一言我一語,越說群情越激昂。我從大家的臉上完全讀懂了小學生常用來造句的那個成語,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揚眉吐氣"!
我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些華人同胞,不只關注著祖國的發(fā)展和進步,還在中美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著紐帶作用。近幾年中,由于僑領及社團的牽線搭橋,其加州居住地的城市已與家鄉(xiāng)江蘇,組建了多對友好城市和姐妹城市,推動著中美城市間的優(yōu)勢互補、合作共贏。為之,2015年9月僑領李女士作為特邀嘉賓,光榮出席了北京大閱兵的儀式。
一種愿,追捧遞減
我們這一代中老年人一定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國內熱播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本世紀初,當我走進美國的華人群體,更覺此劇所述故事的真實可信。耳聞目睹周圍的一些華人同胞,如同主人公王啟明等人那樣,為生存和綠卡而長期艱辛地奮斗和掙扎著。由于那張作為永久居留身份的卡片,可以擺脫由于身份缺失所導致生活和工作的種種尷尬和麻煩,獲得綠卡、繼而加入美國籍,便成為在美生活的國人夢寐以求,并為之長期甚至終生奮斗的目標。
當然,多數(shù)人通過正常、合法途徑最終如愿以償,但也有一些人為達此目的,不惜花費重金,有的甚至犧牲愛情和尊嚴,使出假結婚、政治庇護等非法手段。那個時期,報刊上常見公然打著“為你出謀劃策,快速辦理綠卡”的廣告;華人居多區(qū)域的一些律師事務所,居然把之作為一種產業(yè),幫人弄虛作假而賺錢牟利。因迎合一些簽證過期等身份非法滯留者的急切心理,盡管收費不菲,生意還十分紅火。然而,近幾年以來,來自中國的移民群體中那種移居———綠卡———入籍,原先正常不過的三部曲現(xiàn)象,已經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規(guī)模較大的移民潮。其中移居美國的人數(shù)更呈有增無減的勢頭,目前在美生活的華僑華人已達400余萬。投資創(chuàng)業(yè)經商、謀求優(yōu)質教育、尋求工作機遇或改善生活環(huán)境等是移民的主因。也許人們往往看到的是龐大的移民大軍,透過這源源不斷涌入美國的移民中,我卻見證著與來美初期所不同的另外一種情形的出現(xiàn): 一是申請庇護人數(shù)的明顯減少。美媒公布近兩年此類案件較之以往跌幅已達到50%; 二是美籍身份逐漸失寵。統(tǒng)計表明,目前全美至少有1/3合法持有綠卡的華僑,已符合期限,仍選擇不加入享受多種優(yōu)厚待遇的美國籍; 三是海歸回國熱的日益興起。據(jù)教育部公布,2015年留學回國人數(shù)比上年增長12.1%;僅2016年就有43萬留學人員回國。歸國與出國人數(shù)的差距正在逐年縮小。另外,放棄美國籍或綠卡,回國尋求發(fā)展的高學歷、高科技人員也呈上升趨勢。上述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理智看待中美利弊。百聞不如一見,在美時間一長,清醒地發(fā)現(xiàn)美國不是天堂,并非完美,其生存環(huán)境及其體制方面也有諸多弊端;中國雖有不少問題,但已今非昔比,國人幸福指數(shù)在不斷上升。最近,我看到一位硅谷的美籍華人寫的一篇博文。他說,已經著手為國內的父親申請辦理親屬團聚的移民,以便有病纏身的老父可在美享受先進醫(yī)療,又可獲得子女照顧,但待他回國一趟后卻改變了這一決定。自己的家鄉(xiāng)位于北方,現(xiàn)是全國文明兼衛(wèi)生城市。老父晨練的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且身邊有一幫談得來的老年朋友;老家方圓數(shù)里吃喝玩樂,一應俱全;尤其是老人就近就能享受及時便捷的醫(yī)療服務。而這一切,恰恰正是美國的短板。他還說,這也難怪老父親來美探親便“蔫了”,一回到國內就“生龍活虎”似的。
二是簽證放寬來去自由。隨著近幾年中美簽證新規(guī)的實施,中國公民可以獲得美國十年簽證,學習、探親、旅游和商務等更加自由和便利。相當一部分華僑華人認為,所謂的美國身份,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一次回國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兒子正在美國攻讀碩博學位。并沒有長期留美的打算,完成學業(yè)后就會回國發(fā)展。何況國內高科技人員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不差,薪資待遇較為優(yōu)厚,父母也需要得到照顧。生活中我也接觸過一些小留學生,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有類似想法。不想與父母長期遠距離分開生活?!吨袊鴩H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顯示,在國外完成學業(yè)后,選擇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比例為27.3%,遠高于留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比例的13%。事實上留在國外,也并非人人工作和生活無慮。我發(fā)現(xiàn)硅谷有不少高科技人員,一晃已到中年,成了剩男剩女。因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多年仍然居無定所,常換公寓,生活質量遠不及國內的同齡人。故有些人表示公司裁員或合同到期就會回國或另謀出路,對公司幫不幫辦綠卡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
三是現(xiàn)實趨向給予抉擇。目前,中國數(shù)億人脫貧的同時,中產階層正在成倍增長,中國各地正向著全面小康社會邁進。而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全球富足象征的美國中產階層,如今卻光環(huán)不再。雖然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有明顯復蘇,但兩極分化問題卻引起人們普遍擔憂。表現(xiàn)在城市中產階層隊伍在縮小,而富豪和貧民的數(shù)據(jù)卻在增加。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4年在全美229個大都市中,有203個中產階層規(guī)模出現(xiàn)縮減。主要原因是漲幅不大的工資水平,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中產階層嚴重縮水的同時,貧富懸殊的嚴重性。據(jù)《商業(yè)內幕》報道,經濟政策研究所(EPI)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3年,美國收入最高的1%富人的收入占美國全部收入的20.1%;這部分人的收入是美國人平均收入的25.3倍。許多收入達不到聯(lián)邦標準的美國人,則已近十年收入沒有明顯變動了。美聯(lián)儲2015年11月所作的家庭調查指出,約有47%的美國人如不變賣家產或貸款,無法支付400美元的緊急支出;有25%的美國人連病都看不起?!督袢彰绹芬矆蟮婪Q,10人中有7人(69%)儲蓄少于1000美元,30%以上的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所以,目前有不少美國老人選擇延遲退休或重返職場。來美旅游的國人,定會在海關、機場、賓館或商場等處,看到七八十歲的美國老人忙碌工作的身影。
這些年來,我在萬里之遙感受著祖國的日益強盛。在社團活動中,當聽到僑領說大家得記住“祖國好、家鄉(xiāng)好,海外華人才會更好”時,便會聯(lián)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家鄉(xiāng)路遇的那位華僑長者對我所說的“你好,我們才好”的這句話。兩者不正是同一種聲音?!在美十多年來,我所見證的上述多方面的變化,不也正印證著這同一種聲音嗎?!
(責編 馮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