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鋒,曹能秀
(1.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2.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3.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1.自立人格
自立人格指“個體在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基本生存與發(fā)展問題中形成的包括個人與人際兩個方面的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等特質的一種綜合性的人格因素,可以從理論上劃分為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個方面。[1]
2.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
根據(jù)夏凌翔等提出的自立人格理論,自立人格包括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方面,分別體現(xiàn)為五種特質?!叭穗H自立就是個體在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基本人際交往問題中形成的帶有人際色彩的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與開放性特征”[2]593-603;“個人自立就是個體在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基本個人生活問題中形成的非人際色彩的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與開放性特征”。[2] 593-603
人際自立包括人際獨立、人際主動、人際責任、人際靈活和人際開放五方面,人際獨立指個體能自己從事獨立的人際活動;人際主動指個體主動與人交往;人際責任指個體對人忠、信;人際靈活指個體不刻板地堅持人際交往的原則與方式,能夠權變;人際開放指個體積極容納他人;個人自立包括個人獨立、個人主動、個人責任、個人靈活和個人開放五方面。[1]個人獨立指個體能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基本個人生活問題;個人主動指個體自發(fā)、自覺、及時的解決個人生活問題;個人責任指個體行為嚴謹;個人靈活指個體不刻板的堅持已有的東西(如規(guī)則、思想、計劃等),能權變、現(xiàn)實地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個人開放指個體樂于接納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思想等新事物。[2] 593-603
3.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的關系
人際自立主要是個體解決人際活動中的問題,比如,人際交往的主動積極、對人忠誠、講誠信,能靈活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等;個人自立主要是個體解決個人活動的中的問題,如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相互排斥,它們內部的五個方面: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呈現(xiàn)出類似的特點。根據(jù)已有研究,在自立人格的10種特質中得分均很高的人數(shù)很少,這也可見它們之間的獨立性。[3]952-95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自立人格是個體對自我、他我、自我與他我關系的認知以及處理自我與他我關系的成熟。其中個人自立是將個體置于“自我”之中,人際自立是將個體置于社會之中。但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個人自立還是人際自立都逃離不開特定的“社會關系”,即自立人格是置個體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來考察的。沒有逃離“社會關系”的自立人格,即使個人自立中個人獨立、個人主動、個人責任、個人靈活和個人開放,如,獨處、自理、自我接納、自律、慎獨等看起來與他人無關,實際上也是“社會關系”規(guī)約的結果。高自立人格者能很好地擺正自我與他我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對自我、他我和自我與他我關系有正確而深刻的認知,并且能夠很好地處理自我與他我的關系,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現(xiàn)自信、成熟與靈活。因此,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是針對于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而言的。必須將個體置于“社會關系”之中,才能促進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此外,自立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伴隨人生的各個成長階段。因此,自立人格的培養(yǎng)應從幼兒開始。
自立人格涉及的5大類特質主要提供了以下5類機制:獨立性,主要是一種能力機制——個體能獨自解決問題;主動性,主要是一種動力機制——個體主動積極;責任性,主要是一種約束機制——個體不恣意妄為;靈活性,主要是一種彈性機制——個體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開放性,主要是一種拓展機制——個體保持對新異的歡迎和好奇。在一定情境下這5大類機制既可能相互配合,也可能相互制約,甚至相互排斥,[3]952-954如靈活性與獨立性可能就會是一對制約關系,個體可以靈活運用各種資源時,不一定事事親為。
高自立人格的人與低自立人格的人在社會活動中表現(xiàn)有很顯著的差異:高自立人格的人對環(huán)境通常表現(xiàn)出積極的接納態(tài)度,對事物更包容,處事更開放靈活,容易接納新事物,對新異事物保持好奇心;而低自立人格的人則對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刻板,不靈活。高人際自立者,對積極的人際信息給予更多關注,而低人際自立者,卻更多地看到消極的人際信息。
此外,高自立人格者由于自身積極的心態(tài),所以,在個人的生活和交際中不容易受挫,而低自立人格者由于自身的消極心態(tài),反而使他們在生活中常常受挫,一旦遭遇挫折,高低兩種自立人格者也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前者能更好地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體驗,積極解決問題,消除影響;后者則在這方面顯得無力,甚至墜入死胡同。
自立是個體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4]861-867“自立人格”是兒童健全人格的體現(xiàn)。兒童自立人格的發(fā)展對兒童親社會行為、良好社會情緒情感、兒童交際能力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形成兒童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立人格還是一種自我保護性人格,讓兒童在各類社會性適應中更好地調試自我,免受傷害[5] 150-154 ;[6] 172-176。自立人格中的“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兒童與他人和自我的良好互動,從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五方面概括了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如,若對兒童的社會教育能圍繞“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建立完善的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體系,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聯(lián)結起來,共同實施兒童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對兒童發(fā)展不無裨益。但目前自立人格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學生或大學生等[7-14],極少關注到兒童自立人格研究。兒童是人格可塑性很強的群體,正處于變化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心理學家在研究中證實,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是從嬰幼兒開始的,因此,加強對兒童自立人格的研究,加強自立人格對兒童發(fā)展價值的研究,特別是兒童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研究至關重要。
本研究以自立人格理論為分析視角,對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內涵進行分析,闡釋對幼兒進行自立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分析樣本為2001年正式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綱要》中,幼兒教育社會目標的表述為:總目標——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yǎng)幼兒關心、友好的態(tài)度和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具體目標包括5個方面——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行動;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從自立人格理論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綱要》作為一個綱領性文本,對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表述比較宏觀、寬泛,教育要求不具體、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且其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關注并不全面。從目標表述和教育要求看,《綱要》更多集中于“人際自立”方面,即與他人關系方面(人際方面),缺少對“個人自立”的關注(自我方面),即使是“人際自立”方面也表達得不夠具體、全面和清晰,如“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活動”、“樂意與人交往”、“樂于接受任務”,這是人際獨立、人際主動的表現(xiàn);“禮貌、大方、對人友好”,“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行動”則更多是人際責任的表現(xiàn);“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認為是“個人獨立”的表現(xiàn),但在人際靈活、個人靈活、人際開放和個人開放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導就不夠明顯了。
相比較于《綱要》,比它晚10年提出的《指南》,在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趨于完善和成熟。2012年頒布的《指南》,社會領域的教育包括兩方面: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
1.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包括4個目標:
第一,愿意與人交往(人際主動、個人主動)。教育建議為:“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他一起游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與成人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
第二,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人際靈活、人際開放)。教育建議為:“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guī)則和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和幼兒一起談談他的好朋友,說說喜歡這個朋友的原因,引導他多發(fā)現(xiàn)同伴的優(yōu)點和長處”;
第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xiàn)(人際獨立、個人獨立)。教育建議指出,要:“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關心、尊重他人(人際責任、人際開放)。教育建議指出:“成人以身作則,以尊重、關心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和其他人”,“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尊重他人勞動及成果”,“引導幼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差異”。
2.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包括3個方面的目標:(1) “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人際主動、個人主動)。教育建議有“打破班級界限”,“經常和幼兒一起參加群體性活動”,“帶領大班幼兒參觀小學”等活動;(2)“遵守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人際責任、個人責任)。其中有“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的教育建議。(3)“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獨立性、主動性、責任性、靈活性、開放性的綜合表現(xiàn))
經過對《指南》的簡要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指南》中對社會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表述和教育建議,幾乎涵蓋了自立人格理論所闡述的10種特質?!吨改稀吩凇毒V要》確定的五大領域的基礎上,對各領域的目標作了詳細、具體分解,對每一條目標又給出了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的幼兒更加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且給出了具體的教育建議,其內容全面具體,對幼兒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性,《指南》本身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指南》對幼兒社會教育闡述精細、全面而具有操作性,對幼兒教育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性,明確了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內涵,彌補了《綱要》指導性不強的問題,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綱要》和《指南》在兒童“個人自立”人格培養(yǎng)方面并不那么全面、明確而具體,“個人自立”人格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建議往往與“人際自立”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建議雜糅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進行幼兒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需要在明確培養(yǎng)目標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完善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體系,通過幼兒園的課程建設與實施來達成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
目前,我國幼兒園社會教育,雖有《綱要》和《指南》的相關規(guī)定,《指南》也給予了很明確的操作性指導,但幼兒園并沒有相應的課程體系,因此,圍繞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高自立人格的培養(yǎng)、10種特質的養(yǎng)成教育進行課程體系建構,開發(fā)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圍繞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初步探索。
1.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目標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的指導下,明確自立人格10種特質培養(yǎng)的目標。根據(jù)自立人格理論,將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劃分為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方面,比《指南》中將社會教育的目標(內容)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似乎更貼切而全面,因為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兩方面的界限很含糊,后者似乎包含了前者。綜合自立人格理論和《綱要》、《指南》中關于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相關內容,將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表述如下:
(1)人際自立目標
人際自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解決基本的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按龠M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綱要),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人際獨立。為能夠獨立從事人際交往活動做準備。如“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綱要》),“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xiàn)”(《指南》),“具有初步的歸屬感”(《指南》)、“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南》教育建議)。
第二,人際主動。樂于并能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往。如“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綱要》),“愿意與人交往”(《指南》)、“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指南》)。
第三,人際責任。遵規(guī)守紀、講文明、懂禮貌、誠實守信。如“培養(yǎng)幼兒關心、友好的態(tài)度和和行為”(《綱要》)、“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行動”(《綱要》),“遵守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指南》),“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指南》中教育建議)。
第四,人際靈活。能主動尋求幫助,靈活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問題。
第五,人際開放。接納、包容和尊重他人,對人、事保持好奇心。如“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綱要》)、“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指南》),“關心、尊重他人”(《指南》)。
(2)個人自立目標
個人自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解決個人生活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個人獨立。培養(yǎng)能解決基本個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綱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綱要》)、“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xiàn)”(《指南》)。
第二,個人主動。培養(yǎng)幼兒自發(fā)、自覺、及時地解決個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主動學習生存必須的基本能力。《綱要》和《指南》里,多表現(xiàn)為“愿意并主動參加活動”。
第三,個人責任。培養(yǎng)孩子自律、自覺、自省的能力。如“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行動”(《綱要》),“遵守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指南》)。
第四,個人靈活。生活中能堅持自我,又能靈活調控自我的能力。比如,能調控自己生活中的情緒,有節(jié)制但不呆板。
第五,個人開放。接納自我,樂于接納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新事物、新想法,對事物保持好奇心。如“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針對性地肯定和表揚,讓他對自己優(yōu)點和長處有所認識并感到滿足和自豪?!?《指南》教育建議)
以上內容通過表格對比的方式表現(xiàn)將更加明朗。詳見表1和表2。
表1 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目標與《綱要》、《指南》社會教育目標的對照表
表2 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目標與《綱要》、《指南》社會教育目標的對照表
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綱要》和《指南》對個人自立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強調得少,且不明確,對兒童“個人”未加足夠的關注,如個人靈活性教育、個人開放性教育(含接納自我)等方面關注都不夠,給教師的“教育建議”中有一些教育靈活性和開放性的表述,但這指的是教師的自立人格表現(xiàn)而不是幼兒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既能配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又能彌補它們的某些不足。
2.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內容導向
圍繞10種特質培養(yǎng)目標,設定活動內容,預成教育與生成教育相結合,注重活動內容的生活性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這里闡述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與《綱要》、《指南》中關于社會教育的思想、目標和教育要求(或教育建議)是一脈相承的,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并沒有完全另辟蹊徑,搞另一套不同于當前幼兒教育指導思想的東西,所以,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二,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為我們展示了自立人格理論視野下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的總體架構,它更全面、更細致,具有理論概括力,對于開展幼兒園社會教育,開發(fā)幼兒園社會教育課程具有理論指導價值。以自立人格理論為依據(jù),能夠為幼兒園開發(fā)社會教育課程提供新思路。
第三,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內容,并不是拋棄已有的、被實踐論證過的有價值的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另搞一套教育內容,相反,它還需要依托于已有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但它應該有自己更獨到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如,前文已闡述的關于“個人自立”的相關內容,關于個人獨立、個人主動、個人責任、個人靈活和個人開放,具體如自尊、自愛、自信;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接納;嚴謹、自覺、自省;保持開放進取之心等方面的教育,這恰好可以彌補當前幼兒園社會教育對“人際自立”,即個人與他人交際的方面比較偏重,而對個體“自我”方面發(fā)展關心不夠的問題。
第四,兼顧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個方面的教育內容的均衡。當前幼兒園教育在“個人自立”方面的教育比較弱,雖然也提倡“養(yǎng)成教育”——習慣、性格、自理能力等,但更多體現(xiàn)的是“個人獨立”方面,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等。因此,幼兒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課程內容,需要在已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加強“個人自立”方面的養(yǎng)成教育,如,主動學習、嚴以律已、自律自覺、靈活、不沉溺、正確看待自己、接納自己、自我調控(認知、情感、行為)、保持進取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生活積極、樂觀等。
3.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實施
在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實施方面,已有的幼兒社會教育課程實施方式、方法都值得借鑒。鑒于自立人格強烈的社會性偏向,因此,在教育中也會有自己的特點,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征,應多注重生活教育、體驗教育。
(1)多樣化教學。自立人格10種特質是相互獨立又相互配合的,甚至在特定情境下還相互排斥,如,獨立性與靈活性是一對矛盾關系。在教學中單純依賴某一種方法是不行的,因此,首先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游戲法、操作法、問題情境法、生活體驗法等多種方法地配合使用。
(2)主題情境教育活動。主題情境教育活動是最實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模擬真實和創(chuàng)設情境(包括故事情境)進行教育活動,該種活動在幼兒“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養(yǎng)成教育活動中都可以運用。
(3)生活體驗活動。這是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真實的生活。主要表現(xiàn)為在幼兒園中開展的生活體驗活動,如,許多幼兒園都有類似“生活體驗館”這樣的室內外活動場地,幼兒體驗包餃子、做飯、種菜、挖沙、搬運、裝飾……有個人活動,也有人際活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活動方式。
(4)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指的是戶外實踐活動,參觀、訪問、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都屬于這一類活動,如,超市購物、參加社區(qū)勞動、參加家務勞動、自己整理房間、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義賣活動、送溫暖活動……當然,鑒于幼兒的年齡特點,社會實踐活動需做好必要安全措施。
(5)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法是最有趣味的方法,融教育內容于游戲之中是最容易讓幼兒接受的方式。與主題情境教育活動中故事表演(表演游戲)不同的是,這里的角色游戲,模擬的是真實角色、真實生活,如,交警指揮交通游戲、醫(yī)生和病人、售貨員和顧客、媽媽和孩子。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自立”人格,因為角色游戲涉及到與他人的關系,所以,對“人際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可能更有價值。但也有一些游戲,比如,士兵站崗、想象游戲、一人飾多角的游戲(如一個小姑娘自言自語,一個人玩過家家游戲,她自己既是媽媽、又是孩子,中間還有自問自答的言語活動,甚是有趣),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個人自立”人格。
4.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評價
鑒于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性,表現(xiàn)性評價、活動性評價應是主要的評價方式,即以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的表現(xiàn)為評價的內容和依據(jù),記錄幼兒在日?;顒又械姆N種行為表現(xiàn),并進行評價。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和家長,還可以是同伴(同伴提名),也可以借助量表進行評價,根據(jù)10種特質制定符合幼兒各階段發(fā)展水平的相應標準,以此進行評價。但是,也存在問題,原因是:一方面,因為兒童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人;另一方面,兒童的發(fā)展存在個體差異,量化的評價存在過于整齊劃一之嫌,對兒童的評價有失偏頗;第三,鑒于兒童的認知水平,不能以問題方式來測量,而只能以情境的方式進行測量,這樣工作量大,問題設置有難度,測查結果可能不準確;第四,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還沒有關于幼兒自立人格發(fā)展的量表,也沒有像兒童身體發(fā)展評價量表那樣成熟的兒童自立人格量化標準,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課程體系建構與完善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幼兒園教師在課程實踐中正確認識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對幼兒社會性、情緒情感發(fā)展的意義,注重因材施教,加強家園共育,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
1.正確認識自立人格培養(yǎng)在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中的意義
自立人格理論關于自立人格者的10種特質和相對應的5種機制,對幼兒社會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通過對個體的自立人格的分析可見,健全的自立人格是未來人必不可少的品質,也是我國歷來提倡的理想型優(yōu)秀人格。
自立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精華。已有關于自立人格的研究也表明,高自立人格是優(yōu)秀人物的品格。高自立人格者在人際交往和個人生活中能表現(xiàn)出更多積極、優(yōu)越的一面,對任何環(huán)境都能采取更積極的應對,而低自立人格者則不然。因此,對幼兒進行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兒園和家庭應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人格,積極支持孩子自立人格的發(fā)展。
《綱要》和《指南》,特別是《指南》已經涉及到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教育建議,這是自立人格理論與《指南》關于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不謀而合之處。
2.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
自立人格中的人際自立和個人自立兩方面相互獨立,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約。自立人格的10種特質在個體身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步發(fā)展,要根據(jù)兒童個體差異進行差異性教育,同時,也要注意發(fā)現(xiàn)兒童的長處和不足,進行針對性教育,取長補短,使兒童在10種特質中盡量做到相對均衡、健全發(fā)展。
3.加強家園共育
幼兒園、家庭與社區(qū)是幼兒最重要的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幼兒自立人格的養(yǎng)成教育旨在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兒童,為兒童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要重視園內園外的聯(lián)結,因此,必須加強幼兒園、家庭與社會的合作,建立家園共育模式,贏得家長的支持與合作,為兒童創(chuàng)造發(fā)展自立人格的家庭及社區(qū)等環(huán)境,共同促進兒童自立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4.多種形式開展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
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本質上是幼兒社會性教育。幼兒社會性教育的核心是交往,因此,需要以多種形式開展幼兒自立人格養(yǎng)成教育,加強園內外的合作,注重生活教育,注重在實踐中培養(yǎng)幼兒的自立人格。幼兒園要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幼兒自立人格的教育環(huán)境,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問題教學、隨機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開展幼兒自立人格的培養(yǎng),為幼兒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創(chuàng)造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創(chuàng)造獨處的機會等,培養(yǎng)幼兒獨處、自知、自律、自覺、自省的個人自立人格品質和開放、接納、尊重、主動、樂群、交際的人際自立人格品質,以促進幼兒既獨立又開放的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1] 夏凌翔,黃希庭,萬黎,楊紅升.大學生自立人格與現(xiàn)實問題解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1):52-58.
[2] 夏凌翔,黃希庭.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構[J].心理學報,2008,40(5):593- 603.
[3] 夏凌翔,黃希庭.青少年學生自立人格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心理科學,2009,32(4):952- 954.
[4] 夏凌翔,黃希庭.當代學者對自立認識的概念分析[J].心理科學,2006,29(4):861-867.
[5] 夏凌翔,李靜,朱建容.中學生的自立人格特征對考前焦慮的預測:特質焦慮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12):150-154.
[6] 李俊成,夏凌翔,李婧.自立人格與心理癥狀:負面身體自我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12):172-176.
[7] 林天興,夏凌翔.大學生自立人格與心身癥狀的關系[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12):164-168.
[8] 樊倩,馬青,宋艷.大學生自立人格與焦慮的關系[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8(4):74-75,78.
[9] 張樹鳳,丁玲,胡冬梅,司繼偉.大學生自立人格與職業(yè)決策困難關系:狀態(tài)—特質焦慮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4):684-688.
[10] 陳永進,張俊琳,蔣曉紅.大學生自立人格與自我概念的關系[J]. 江蘇商論 , 2013 (3) :275-277.
[11] 曾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2] 左利華,張懷春,鮑萬杰.留守青少年自立人格特征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13(5):25-28.
[13] 劉亨榮,鄭紅.女大學生自我概念、自立人格與社會適應性的關系[C]. 中國心理學會發(fā)展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摘要集,2015:140.
[14] 李歡.青少年立自人格及其培養(yǎng)[J].青年文學家, 2010 (9) :23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