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忠 重慶市涪陵廣播電視臺
涪陵電視臺《涪州紀事》欄目自2015年6月開播,自開播之日起,就立足于涪陵本土,以小視覺來關注社會的大變化,節(jié)目文化氛圍濃郁,受眾反響熱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F(xiàn)結合欄目運作實際,探討如下。
魯迅先生在《致陳煙橋》一文中曾說:“(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后來這句話被升華為一句至理名言:“(文學藝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睂τ诩o錄片來說,道理同樣如此,區(qū)縣電視臺由于自身地緣因素,和國家臺、省級臺相比,自然缺乏大成本制作;缺乏全國、全省視野下的鴻篇巨制。但是可以立足本土優(yōu)勢,探索差異化發(fā)展,推出一批小而精的特色節(jié)目,從而獨樹一幟,異軍突起。
涪陵地處三峽庫區(qū)腹地,巴王陵墓大多歸葬于此。加之涪陵榨菜享譽全國、風靡世界,可以說是但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涪陵榨菜。榨菜眾人皆知,但是榨菜的原材料青菜頭卻鮮為人知。至于青菜頭如何從田間地頭走上餐桌,成為地地道道的美食,不少消費者和觀眾就更加不熟悉了。抓住這一看點和亮點,《涪州紀事》欄目先后推出了《深山藏美味》、《菜鄉(xiāng)—收獲時節(jié)》、《餐桌、那一抹翠色》、《榨菜飄香》、《涪陵漢子榨菜情》、《涪陵青菜頭進京趕考記》六部紀錄片,對涪陵青菜頭如何變身為榨菜,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寬領域的構思和拍攝,成片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從而做到了人無我有。
拍攝制作《涪州紀事》多部紀錄片之后,編導團隊越來越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紀錄片,就是做故事、做情懷、做擔當。當今傳媒發(fā)展日新月異,新聞資訊更新頻繁,如何在短平快的新聞背后,更多揭示人文關懷,那就得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水準和功底。經(jīng)過外出學習和不斷總結,《涪州紀事》欄目編導團隊始終牢記一個原則:“鏡頭圍著人物轉、人物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化、情節(jié)戲劇化、沖突化”。
和大臺相比,《涪州紀事》播出頻率是每月一期,每期20分鐘,這么長的時間段,如何吸引觀眾,那就得用作品說話,用真情實感來打動人。2017年9月9日,《涪州紀事》曾推出《涪州橋韻》這部記錄片,對古涪州現(xiàn)存的石拱橋進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掃描,并遴選出了涪陵區(qū)藺市鎮(zhèn)龍門橋;涪陵區(qū)青羊鎮(zhèn)神仙橋、十三孔大橋;涪陵區(qū)義和鎮(zhèn)萬壽橋;馬武鎮(zhèn)碑記橋進行搶救性拍攝?;ㄈ艚Y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橋本普通,但是通過探索建橋人背后的故事和修建橋梁的過程卻很有意義。
比如神仙橋,它屹立于涪陵區(qū)青羊鎮(zhèn)青煙洞峽谷中,至今已有230多年歷史。清乾隆年間,神仙橋與其下游的十三孔大橋同時開建。開工那天,兩橋都沒有找到河床作為橋梁的基角,正當掌墨師傅焦慮萬分的時候,一天一位叫花子來到工地討飯吃,好心的工友收留了他,看到掌墨師和工人師傅們愁眉苦臉的樣子,叫花子問明了原由,就用工地廚房里剛買來的水豆腐在廚房搭起了積木,等到晚上大伙吃飯的時候,到處找豆腐,卻在河床邊的一塊巨石上,找到了一座由豆腐搭建而成的橋梁模型,叫花子卻從此不見了身影。掌墨師由此受到啟發(fā),以河邊巨石為基腳,修建石拱橋跨越河谷,歷時數(shù)月即成。大伙認為叫花子是天上的神仙,特意下凡到民間來給兩岸群眾造福,因此給新建的這座石拱橋取名為神仙橋。
諸如此類的傳說還有很多,這些內容雖然是民間故事,但是通過編導團隊情景還原,再通過三維特效進行處理,很好地還原了古橋的面貌和神韻,做到了既忠于事實,又吸引眼球,節(jié)目播出后,好評如潮。
真實是紀錄片的天職,但是在不違背真實的前提下,通過情景再現(xiàn),三維建模,影視資料、檔案資料、照片還原等多種手段探尋事實真相卻必不可少。一部紀錄片外拍結束,往往才完成七成的工作量,通過對畫面的調色,影視資料和照片的補充,才能更好的出新出彩,可謂是“慢工出細活”。只有以專業(yè)化的新思維,像大國工匠一樣用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才能制作出走心的片子。以《涪州紀事》欄目《水,滋養(yǎng)生命的故事》為例,片子的由頭是盛夏時節(jié),涪陵區(qū)武陵山鄉(xiāng)金子村缺水,但是編導卻以氣象愛好者亞梅感測地表溫度開篇,通過三維建模涪陵區(qū)水系圖、精選配樂,營造氛圍、制造懸念,適當留白、畫中畫特效等多種手段,將原本一條新聞短消息打磨成了2017年度重慶市區(qū)縣好新聞二等獎,達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共享經(jīng)濟時代,節(jié)目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自娛自樂的。新聞傳播也好,欄目宣傳也好,只要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轉變方式,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觀念,加大自我營銷力度,最終才能在收視率上有所斬獲,從而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基于此慮,涪州紀事在涪陵本土加大了品牌推廣力度,通過網(wǎng)絡海選節(jié)目選題,重點項目前期召開座談會進行理論研討,實地調研和欄目宣傳,節(jié)目制作完成后,除了在涪陵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都市頻道進行滾動播出,而且還通過涪陵廣播電視臺官方網(wǎng)站、官方微博微信、無限涪陵客戶端進行點播和二次傳播。
為了更好的宣傳本土欄目,欄目編導團隊還發(fā)動同事和家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fā)節(jié)目鏈接,吸引更多網(wǎng)友和熱愛紀錄片的人士共同關注和傳播,在節(jié)目上線24小時內,推出了十余部點擊量過萬的好作品。
總而言之,電視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是紀錄片生產就是要盡量不留遺憾,只有多端發(fā)力,不斷摸索,勤于總結,用腳力、筆力、腦力濃縮歷史、記錄時代,最終才能創(chuàng)作出不愧于基層大眾和偉大時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