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玲
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費爾巴哈曾說:“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然而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定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蹦敲?,幸福是什么?現(xiàn)代人如何實現(xiàn)幸福?經(jīng)先哲們不同程度的關注與探索,有關幸福的理論,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個體,體悟各異。幸福不僅體現(xiàn)在人生關鍵發(fā)展期的重要事情上,還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群體都有著獨特的幸福,不同時期有著特殊的幸福內容。幫助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不僅有助于確立、發(fā)展和提升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還可以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數(shù)。
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幸?!背蔀楫敶袊顣r尚的關鍵詞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幸福觀是指人對幸福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反映。由于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目標價值不同,幸福觀自然也就不同。不同階級形成不同的幸福觀。道家的清靜無為,儒家的積極進取,西方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理性精神快樂,西方感性主義追求感官快樂避免痛苦。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把創(chuàng)造幸福作為前提,提倡幸福的享受要和幸福的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只有我們每個人實現(xiàn)了自己的幸福,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幸??闯墒钦w的美好生活,是人類長期以來得到普遍認同的幸福觀。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作為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還提出要充實、保障、增強人民的幸福感,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感是什么?現(xiàn)代人該如何實現(xiàn)幸福呢?簡單說,幸福就是人的需要得到適度滿足后的愉悅狀態(tài);幸福觀是對幸福、幸福標準的根本看法;幸福品質是感受幸福的個體素質基礎,是個性特征體現(xiàn);幸福能力是追求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享受幸福的個體能量體現(xiàn)。三者密切相關,緊密相連。在合理幸福觀指導下,以幸福品質為基礎,得到適度滿足產(chǎn)生愉悅體驗,即幸福感。幸福感是由內而外的情緒體驗,物質條件會對其有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一個人能把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東西、最寶貴的東西讓它呈現(xiàn)良好的狀態(tài),那就是幸福。
按照滿足不同需求的標準,幸福分三個層次:物質幸福、社會關系幸福、精神幸福。物質幸福是物質生活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的幸福,可分為低中高三層次。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后,人就會要求在社會關系方面的需求得以實現(xiàn),即社會關系幸福,主要包括歸屬和愛的需求得到滿足、權利和自尊的需求得到滿足,可以分為包括自我關系、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等。人人都有希望被他人尊重、認可和贊美的心理需求,希望能夠體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這種需求驅動人們?yōu)橹畩^斗,提升自我心靈品質,追求美好生活,這就是最高層次的幸福,即精神幸福。
幸福不單是靜態(tài)享受,更需要動態(tài)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幸福的因素諸多,各因素間交錯融合,相互聯(lián)系又相輔相成。身心健康、充滿活力,人才能發(fā)揮自身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感受生活,完善自我,這是實現(xiàn)幸福的起點。需求是實現(xiàn)幸福的動力,人在滿足需求時,就體會到了幸福。才智、努力和機遇是實現(xiàn)幸福的根本,才智的高低程度決定他所能實現(xiàn)幸福的高低程度,努力使才智轉化為才能,加上機遇獲得成功和幸福,從而提高感受幸福和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首先,幸福是一種體驗,它來源于對自己和生活的接納程度。人生從來都不完美。接受現(xiàn)實,放下心中的怨恨、遺憾和憤怒,放棄與壞情緒做斗爭,放下過去,接受自己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接受自己不是高富帥、白富美。接受自己,就能誠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情緒波動、脆弱和其他不完美?;谡鎸嵉淖约?,爭取每一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遇到了困難,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責他人,不要放棄信心”,我們要清醒地活著,直面挫折,培養(yǎng)復原力,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確立目標,做最重要的事。用“二八法則”權衡生活中的大事與小事,重要事與不重要事,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生活中做好規(guī)劃,確立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讓生活充實而不忙碌,用一萬小時定律合理規(guī)劃人生。確立目標后,勇敢走出舒適區(qū),堅持學習和成長,接受挑戰(zhàn)和刺激,努力做到最好。突破自我,跳出困境,放下抱怨,學會自律,勇敢承擔,做好每件小事。從接納自己開始,誠對他人、誠對社會,做自由又自律的人,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其次,幸福是一種過程,它來源于我們在處理各種關系過程中不斷的體驗和對幸福的感知。所有的關系暢通都需要愛。愛是發(fā)自內心能讓對方感覺到舒服和溫暖的行為。夫妻關系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夫妻雙方應是獨立而溫暖的,彼此獨立,相互溫暖;相處時照顧他人,獨處時照顧自己;既要有獨立人格,又要友好協(xié)作;給另一半空間,讓他做好自己。生活中夫妻關系很容易形成兩種極端,或者一方有太強的控制欲,或者一方完全放棄自我依賴對方,兩種極端都是“非愛行為”,不會有幸福。愛是為了促進自己與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真愛是自我界限的擴展?;橐鍪菍W會愛的開始。夫妻關系促進人快樂、喜悅、覺醒。人在覺醒中才會成長,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感知幸福。2017年熱播的兩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和《人民的名義》中,引起熱議的“親密關系”告誡我們,夫妻關系“不同頻”導致的結果一定是“出軌”或“轉向”,夫妻二人如果不在同一頻道,分開只是時間問題。夫妻保持同頻才能夠輕松自然地做好自己,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家是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是覺醒生命美好的場所。父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依靠。對父母尊重和包容,接受父母不完美,急父母所急,想父母所想,與父母同頻,讓父母感受關愛,體會家庭關系的幸福。對孩子給予愛,給孩子自由,不以愛之名行強權之事,讓家成為愛的港灣。
在社會關系中,遠離負能量,遠離生活中的“垃圾人”,放下埋怨和仇恨,獲得心靈的自由。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不要同一頭豬摔跤,因為這樣你會把全身弄臟,而對方卻樂此不?!?。學會和積極樂觀的人交往,吸收正能量。跟著積極樂觀的人,尋找生活的陽面和黑暗中的出口,用真誠和善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他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付出一定不含功利心,人生才會充滿幸福與快樂。
幸福是家庭美滿和事業(yè)成功的綜合體。處理好各種關系,讓自己的生命呈現(xiàn)良好狀態(tài),那就是幸福。幸福是溫暖的關愛,幸福是真誠的贊美。幸福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幸福是一份美好的心情,幸福是一種滿足,幸福也是一種領悟,幸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心理體驗和感知。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是現(xiàn)代人最直接的生活目標和精神依托,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衡量標準。
最后,幸福是一種能力,可以在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幸福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對生涯規(guī)劃提出“人生金三角”和“生涯三葉草”理論。人生金三角是熱愛、努力、玩耍。有些人在熱愛的領域里努力,卻放不下得失之心來玩,對自己苛刻,身心疲憊;有些人在熱愛的領域里玩耍,卻因為害怕努力了無法成功,從未真正全力以赴;有些人在某領域里努力地玩,卻并不熱愛,看起來混得不錯,但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缺少心里依托。生涯三葉草是興趣、能力、價值觀。興趣為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能力幫我們走好一段又一段的路,而價值觀幫我們不斷關上不屬于我們的門。三者結合,三葉草轉動,讓我們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玩耍,最終成就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在人生金三角中,我們可以充分提高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而轉動生涯三葉草,能讓我們培養(yǎng)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當我們有能力幸福快樂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別人也在因我們而感到幸??鞓贰.斘覀儧]能力幸??鞓窌r,就試著從朋友那兒分享一份幸福與快樂。心有靈犀者,既能彼此釋放壓力,又能相互增加動力。志同道合者,既能彼此激發(fā)思維潛能,又能增長高見識。誠對他人,誠對自己,是一切生活幸福的根本。讓我們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學會堅持,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幸福是什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幸福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參考標志物。世間有千萬人,幸福就有千萬種。小時候,幸福是一件東西,得到了,就是幸福;長大了,幸福是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是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領會了,就是幸福。幸福就在你我身邊。幸福不取決于財富、權利和容貌,而取決于我們與周圍人的相處。做個幸福人,從善待他人、處理好一切關系開始。心存美好,看什么都美好。心中有愛,才會人見人愛。幸福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天地間的一切都是幸福的源泉,幸福就在你我心里,幸福就在你我生活中。當我們把手里的幸福給予他人時,我們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