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演練】
(徐州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70分)
人生路上,有時陽光明媚,有時風雨交加。而我們應該這樣:陽光下像個孩子,風雨中像個大人。
【佳作呈現(xiàn)】
做陽光下的孩子,在風雨中堅強
江蘇省運河中學高三(1)班 呂勝
①千年前的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保议_了順境陽光與逆境風雨的思想序幕;而千年之后歷經(jīng)人生起起伏伏的張愛玲緩緩道出:“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哭,你便獨自哭?!笨梢姡松鷷r而陽光明媚時而風雨交加,我們要做個陽光下的孩子,但在風雨來臨時要有大人樣的堅強。
②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她已不會再對失去的苦苦強求,而是對得到的心懷感激。在陽光下做個孩子,不是幼稚,而是保有一份對美好世界心生喜愛的純真。豐子愷曾講述自己的孩子將戰(zhàn)時的逃難看作全家出游,滿心歡喜地奔跑在炮火鋪就的道路上。硝煙森林中,童心之純凈美麗展露無遺。在明媚的陽光下做個孩子,就是要讓溫暖的陽光照進心田,以純真感激之心接受世界的善意,然后報之以愛。
③但人生總有風雨,難有“潮平兩岸闊”的時候,這就要求我們在經(jīng)歷風雨時像個大人,學會在風雨中堅強。范仲淹曾高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面對人生的風雨,雪萊也用“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來表達自己堅定的意志;菲茨杰拉德逆水行舟唱響爵士樂曲,而波德萊爾則在整個法國風雨之中緩緩前行。人生向來需要堅強。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之下用力推車,渡邊徹迷失在挪威的森林中但堅持救贖,郝思嘉堅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孫少平也堅強地拼搏在平凡的世界中。凡此種種,無不告訴我們,風雨之中,無人為你撐傘,你必須有大人樣的堅強!
④在陽光下做個孩子與在風雨中擁有大人樣的堅強并不沖突。溫暖的陽光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美好的時間與世界讓我們尋得力量,讓我們茁壯成長,在風雨之中獨當一面。而在風雨之中的堅強又讓我們學會珍惜陽光,感激世界,從而懂得要擁有一顆純真的心,做好在陽光下的孩子。
⑤赫爾曼·黑塞曾言:“我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一個探索者,但我已不再占星問道,我開始傾聽內(nèi)心深處的低語?!币虼耍觥瓣柟庀碌暮⒆印焙汀帮L雨中的大人”,最重要的便是從我們的心靈出發(fā),順從心之呼喚,以一顆干凈而純粹的心來感受變化的世界。在順境陽光下探究己心,得“勝不驕”;在逆境風雨中磨煉心靈,要“敗不餒”。陽光明媚,我們要用純真之心映青天;風雨凄凄,我們要憑堅強之志待霽虹。當我們以澄澈之心映照世界,陽光便更美好,風雨也會如平湖凈水,只掀微漪。
⑥《幽夢影》有言:“處事須帶春風。”所以,我們要以赤子之心盛陽光;歌詞傳唱“陽光總在風雨后”,所以我們當憑大人之軀渡風雨。愿你我都能做個陽光下的孩子,在風雨中堅強!
【創(chuàng)作心得·呂 勝】
剛剛拿到試卷,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到有作文題的那一頁。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人生”“陽光”“風雨”這些詞,可想而知,作文所給的材料應該是比喻性的材料。于是,我將人生順境比作明媚的陽光,將逆境比作人生中所經(jīng)歷的風雨,自然引出“陽光下像個孩子,風雨中像個大人”這一中心論點。至此,我結束對作文的第一眼窺探。
做完論述類文本閱讀題,我又將作文材料讀上了兩三遍。之后才發(fā)現(xiàn),命題者也許是想讓我們探討一下在陽光(順境)中和風雨(逆境)中我們應當怎樣做,即材料的最后一句話才是寫作的重心。
至此,文章的大概結構便在我的腦海之中初現(xiàn)雛形:引出中心論點,分層討論,辯證分析,最后闡述怎樣做。
雖然略覺不妥,但我還是將“塞翁失馬”用作了引言,因其可以牽出人生順、逆境的一些特點。而緊接著選用的張愛玲的話,在我看來是與主題較為貼切的,所以我順勢以此引出中心論點。
既已立論,便要論證。首先要談對第一句“在陽光下像個孩子”的理解?!瓣柟狻焙芎媒庾x,而“孩子”,在我個人看來,則是這篇作文的一個要點。如何理解并闡釋“孩子”將成為關鍵。于是我便想象了一下孩子們的特點,他們可愛、天真,世界在他們的眼中永遠是純凈澄澈的。之后,我便用了一個豐子愷的孩子的例子來體現(xiàn)孩子的天真可愛,也指出在陽光下做個孩子就是要“以愛報愛”。
接著,便是對第二句“風雨中像個大人”的論述。我覺得這個論述還算容易。逆境之中,我們需要堅強——大人就是可以堅持一些小孩子堅持不了的事情。相信很多考生與我一樣會自然想到范仲淹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將其用到作文之中。與此同時,我不久前看到的雪萊的名言也隨之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行文至此,我又想到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運用大量點例的樣式,便覺得可以模仿著寫寫看。于是,我便列舉了逆水行舟的菲茨杰拉德、近期比較火的波德萊爾以及一些文學作品的主人公的事例。他們的身上都帶有較濃的人生逆境不懼風雨的色彩,我將之連成一線,完成對第二個論點的論述。
第三部分的辯證分析只是大體上點了一下“在陽光下的孩子”和“風雨中的大人”的關系,自認為材料的辯證色彩并不強烈,所以便沒有深究,算是只抓皮毛。
最后便是“怎樣做”。我認為無論人生順逆,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應當從心靈出發(fā),如此才能達到“在陽光下做個孩子,在風雨中做個大人”的境界。在借引赫爾曼·黑塞先生的話之后,我提出了做法,但闡釋稍顯空洞,略覺無力。
收尾的時候,《幽夢影》的“處事須帶春風”就閃到了筆尖上,而進考場時放的勵志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也被我現(xiàn)學現(xiàn)用。在一個小小的對稱句式后,點題,結束!
【導師點評·趙瑞華】
思辨是議論文的靈魂。一篇有品質的議論文,突出表現(xiàn)在立論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邏輯清晰、結構完整。
這是一則比喻型的材料作文。所給材料是兩句話,前一句話旨在交代一個不容忽視和回避的事實:生活中陽光與風雨共存;后一句話則是表述的重點,命題者旨在引導考生思考,既然風雨無法避免,那么該如何面對。而理解該題的關鍵就是對“陽光”“風雨”“孩子”“大人”這四個核心概念的比喻義的把握?!霸陉柟庀孪駛€孩子”,是指生活順心時,我們要跟孩子一樣,擁有一顆清澈而明媚的童心,不世故,不做作,更不迎合;“風雨中像個大人”,則指在生活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要像個大人一樣,收斂起你的孩子氣,拿出你的勇氣和擔當?shù)?。生活中,有陽光也有風雨,看似矛盾對立,卻又是相互統(tǒng)一,也因此構成了美好的歲月?;谝陨侠斫猓⒁鈺r可以側重“在陽光下像個孩子”與“在風雨中像個大人”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
本文作者選擇了將二者結合起來。文章一開篇就旗幟鮮明地立論:做陽光下的孩子,在風雨中堅強。在立意上,作者緊扣材料的關鍵詞,兼顧兩面,抓住了要害,體現(xiàn)出思辨色彩。在架構文章結構時,作者呈現(xiàn)了一個邏輯清晰的“總——分——總”結構形式。作者先論證第一個分論點(在陽光下要做個孩子),再論證第二個分論點(做個大人,在風雨中堅強),然后再將兩者放在一起做辯證分析,邏輯嚴密。在闡釋“在陽光下要做個孩子”時,作者運用否定思維,向核心概念的反面去想,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構成排比,增強了論證的力量,富有智慧。而在論證“做個大人,在風雨中堅強”時,作者則是使用了多個點例,內(nèi)容豐富多樣,在語言表達上又精煉節(jié)制。接著,作者將兩個分論點放在一起做辨析,雖只是蜻蜓點水,但不可否認還是拉緊了論證的邏輯鏈條。文中大量使用關聯(lián)詞,彰顯了文章的論證思路。
該文思辨色彩濃厚,內(nèi)容豐贍,思路清晰,結構謹嚴,表達生動,故可判為一類文下64分(滿分70分)。文中使用了豐富多樣的素材,在考場上尤為難得,不僅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論證有力,還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扎實的積累功夫,這是博得閱卷老師青睞的好方法。當然,文章對材料的使用要考慮與觀點、主題的關聯(lián),在材料與觀點之間還須搭起“分析”的橋梁,對若即若離的材料要果斷剔除,比如文章開頭所引的“塞翁失馬,焉知非?!?,該材料是在言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禍??梢曰ハ噢D化,與本文所要談論的順逆并無直接關系,再如文章結尾所引“處事須帶春風”,用此支撐“以赤子之心盛陽光”,也出現(xiàn)了思維斷裂。
[“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下高中寫作素材積累策略的研究” (C-b/2016/02/05)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