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
2017年國慶節(jié)期間,以87版《紅樓夢》為模仿依據(jù),由兒童演員出演的《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迅速走紅,評價極高。兒童版《紅樓夢》為什么成為熱播劇?是因為小演員們的演技和顏值嗎?
“最近很火的兒童版《紅樓夢》,我還以為是小孩子過家家,后來發(fā)現(xiàn)布景、選角、演技無一不用心啊。那幾位姑娘年齡小,但是演技一點兒也不賴,眉宇間全是戲!”盡管網(wǎng)友的評論側重于夸贊“小戲骨”的演技,但是,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年齡小”才是該劇的真正熱點。小孩子能把我國的經(jīng)典巨著演繹成什么樣子呢?多數(shù)觀眾早在觀劇之前就開始想象評估。雖然《紅樓夢》的精彩翻拍離不開孩子們的扎實功底和刻苦練習,但事實是,只要新劇與87版老劇大致吻合,贏得呼聲并不是難事。
鮮花與板磚總是并存的。兒童版《紅樓夢》迷倒一眾觀眾的同時,也引來了質疑:小孩子演愛情戲,合適嗎?
導演組的良苦用心讓兒童版《紅樓夢》超越了不少網(wǎng)絡熱播劇,但這其中包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誠然,在服裝、劇情、造型等方面劇組都花了大力氣,并特地刪除、弱化了部分感情戲,同時保留了原著中黛玉葬花、寶釵撲蝶等精彩情節(jié),但《紅樓夢》表達的主題是不會變的。導演組表示的“用兒童自身作為橋梁,通過演繹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傳統(tǒng)文化,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東西滋潤小孩子”,這足夠為兒童版《紅樓夢》贏得良好口碑,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無異于揠苗助長。致敬87版老劇,是對電視劇的還原,可它演繹出小說原著的內涵了嗎?它有所突破了嗎?
模仿本身是一種限制。老一輩演員們對原著的剖析和演繹已經(jīng)將該劇定位,孩子們再認真、再刻苦,模仿出來的作品,怎樣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經(jīng)典。孩子們被同齡人出演的《紅樓夢》所吸引,只是喜歡看電視劇而已,他們很難自發(fā)地體會其中的情感,進而獨自投身閱讀,咀嚼經(jīng)典。
新劇是對老一輩的童年的還原,這正是新劇博得老一輩人青睞的原因。20世紀的記憶被可愛的孩子們喚起,大人們評價:“演得好!”而這個“好”字,其實包含了種種對老劇的還原與模仿,對前輩智慧的汲取。但隨著進程的推進,試問,一模一樣的故事情節(jié),是87版的老演員更能駕馭,還是這些孩子們呢?是老版《紅樓夢》更貼近原著,還是新版呢?答案顯而易見。觀眾想看的,不過是用心制作的、正兒八經(jīng)的電視劇,他們并不在乎其實際突破。
當翻拍僅僅局限于翻拍,它必然只能到達這樣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