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公元738年,唐設奉化,“民皆樂于奉承土化”,從此便有了中國帶“化”的地名。最后一個帶“化”的縣級以上地名是湖南懷化,1981年才被命名。如果將17個比較有影響的帶“化”的地名按照時間順序畫一張地圖,就會得到一段有趣的中原政權屯軍的軍區(qū)歷史??墒牵湍谜憬瓉碚f,雖然古越國早已不存在了,但“民皆樂于奉承土化”的浙江畬族仍然保留著祖先語言和生活方式,可謂“頑固不化”。
講上面這段歷史,并非和今天的主題無關,事實上第一個提出“信息化”這個詞匯的,是一位名叫梅棹忠夫的日本民族學家,他通過研究世界和日本民族史,進而在1963年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并撰寫了一本最早研究信息產業(yè)的書——《論信息產業(yè)》。梅棹忠夫對信息化有一個定義絕對是來自文明的啟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xiàn)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與漢語類似,英語中信息化、文明等的詞根的含義也具有“行為一致”的含義。文明(Civilization)含有城邦行為規(guī)范的含義,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由于采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統(tǒng)治手段,不斷征服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一些“頑固不化”的“行為不合理”的民族與中原政權的緩沖區(qū),就成了“行為合理化”的勞動模范,“化”的結果也很有趣,當初的統(tǒng)治工具和強勢手段早已凝練成更為普遍的行為方式——“中華文明”。統(tǒng)一的中華文明反而以“土化的奉承”標簽為榮:畬族的花轎、云南的民歌、西北的音樂、東北的秧歌和二人轉、羌人的笛子,文明之后,能夠成為標簽的,恰恰不是標準化的“文明”,而是“土化”的能夠適應文明普及后的個性。
控制論奠基人維納說:“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與文明一樣,信息是原始的原生變量,并不依賴技術工具而存在,如我說一句話,通過話筒傳播到你的耳朵,話筒是工具,但是我說的話本身,一旦我說了,若技術允許,或許早已充滿整個世界,并不因為話筒不在它就不在你身邊。工具可以促進信息的發(fā)掘和利用,但是信息無處不在,就“彌漫在我們身邊”,于是有一個詞匯叫“全息”。正如通過戰(zhàn)爭中原王朝可以占領并加速文明的進程,然而剩下來的東西卻并不是戰(zhàn)爭和管制等文明工具,而是行為規(guī)范,且個性的“土化”卻是“無論西東”的文明區(qū)別的標簽。那么,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微課、無紙化教學等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是工具的話,什么又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過后不變的“信息文明”呢?掌握和統(tǒng)一“信息文明”的行為規(guī)范后,什么又是不同信息個體真正存在的“標簽”呢?
如果從教育的信息化角度來看,“信息文明”帶來的是對傳統(tǒng)教育“土化”的沖擊,其“行為規(guī)范”需要我們適應新形勢的“一致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離散連接、業(yè)務聚集、正和游戲。
離散連接:雖然量子力學被發(fā)現(xiàn)已經過百年,微觀的“離散連接”應用到計算機行業(yè)也超過60年,然而人類的思維還是受到宏觀的“機械連接”的巨大影響。隨著信息化將地球的數十億個個體和更多的物聯(lián)網節(jié)點連接起來,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更加朝著容易理解的“量子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事實上,機械文明集中的授課、教育、節(jié)奏模式是特例,就像牛頓力學是微觀世界組織成高度有序宏觀結構后的一種特例一樣,“信息文明”需要人們尤其是源自機械時代的傳統(tǒng)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從心底認同離散連接,“離散并連接”才是社會組織的更加普遍的常態(tài)。從理念層的社群學習、去中心化、平等、自由、休閑,到技術層的區(qū)塊鏈、社交網絡、大數據、信譽計算,原本人們認為將大家連接在一起的是機械,而在新的“文明”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將大家連接在一起的是作用力,是信息的作用力。離散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而連接卻是作為人的追求。離散連接后的教育,人們愿意為一種更加方便的連接付出十倍、百倍的成本,而這種成本在傳統(tǒng)的學校既沒有機會,也沒有可能。人們愿意付出更高的代價去學習更特殊的本領,愿意找到興趣一致的人群一起做更小眾的事情,每個學生要找到全世界最適合自己的老師,而更多的老師需要找到自己最擅長教授的學生。學校不會因為網絡的普及而消失,卻會因為沒有定位而衰落。
業(yè)務聚集:1975年,《商業(yè)周刊》預測1980年美國社會將會進入“無紙化”社會,而事實上,在此后的32年間成為美國的辦公用紙量歷史上增加最快的年代。直到2007年,在智能手機大規(guī)模普及的同一年,美國辦公用紙量達到頂峰并從此逐漸下降。屢次預測的失敗來源于搞計算機的人對“紙業(yè)務”的預測失敗:從事IT和白領人數的大規(guī)模提高大幅度地增加了紙的用量,直到智能手機及其方便的軟件出現(xiàn)??偸怯形恼抡f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情懷、教育理念,然而這些話跟沒說一樣,關鍵的問題在于未來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后的教育,只有明確學生在哪兒,老師在哪兒,信息在哪兒,才能預測教育在哪兒。
“現(xiàn)代教育中心”是中國教育信息化出現(xiàn)20年左右時間后炙手可熱的一個部門,似乎代表了先進的教育,然而今天的這個部門往往是學校、教育局最難處理的部門。后來“信息辦”或者“信息中心”的出現(xiàn)又似乎向技術露出一絲曙光??陀^地說,無論是現(xiàn)代教育還是信息化教育,如今絕大多數的大學教師如果離開多媒體,其授課效果會大打折扣,而離開了網絡,中小學教師的備課也會廣受影響。然而,技術帶來的進步并不能掩蓋技術標準化后“技術部門邊緣化”的現(xiàn)狀,原因在于,學校中的主體學生的聚集方式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他們隨課堂而聚散,隨中高考而聚散。而我們并沒有針對或有能力改變這樣聚散模式的信息化,這就是啟示,“現(xiàn)代教育中心”還真是一個后勤部門,而一個后勤部門所推動的改革,失敗居多與信息化難做是等價的。信息化教育需要忘掉自己,要深刻理解學校的業(yè)務模式并貼近骨子里的業(yè)務預期方能做好。
正和游戲:連續(xù)十多年,我作為指導老師,帶領學生支教團隊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支教活動,從最早的上海大學生社會實踐,到團市委青年志愿者,再到和光計劃、“互聯(lián)網+”計劃,不少學生還因此獲了獎、保了研。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個學生拿著包括我和市政府給的資助經費非常認真地聯(lián)系到一所學校,結果一共20天的支教活動,在學校只呆了不到一天,其他時間是接受電視臺采訪、當地政府宴請、當地媒體采訪及整理資料,第二年那個被支教的校長對我說,以后別來了,接待不了。這個學生后來因此保了研。后來,我們有一次平心靜氣的談話,我告訴他,“你用政府和資助老師的資金及被資助學校的一場配合演出,換取了所謂的業(yè)績及當地貧困地區(qū)政府的吃喝機會,而整體社會效益完全是負的”。第二年,和光計劃的學生希望資助,我告訴他們“好的產品會說話”,于是誕生了他們的互聯(lián)網支教模式。然而,目前的互聯(lián)網支教模式似乎也是階段產品,很熱鬧的千人課堂、萬人課堂,依然還是靠有“政績觀”的互聯(lián)網教師“走穴支教”。我在想,如果沒有國家的示范支持,僅靠互聯(lián)網教育的正向迭代作用,農村的學校真正能夠受用嗎?
在新的一輪學生的支教活動中,我給學生明確了目標:如果支教者沒有從被支教者那里直接得到收益,且被支教者能夠持續(xù)獲得收益并不是離開家鄉(xiāng)而是建設家鄉(xiāng),那么這樣的信息化或者互聯(lián)網教育才是成功的。
每年,國家有關部門會評審出“信息化教育示范項目”優(yōu)秀獎,我總是拿著這些獎和這些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毫無關系。信息化教育的獎幾乎不是由教務部門主導評選的,而是信息化的技術工程師們在自說自話,這只會造成部門和行業(yè)的衰落。我自己也有幾個公司每年幾百個大學項目,發(fā)現(xiàn)真正信息化做得好、愿意做的,基本是好的學校、好的專業(yè)和貼近業(yè)務的真實需求,在專業(yè)選項上,一般來說醫(yī)學、藥學、護理、機械、材料、化工類的專業(yè)進行信息化建設成功率極高。分析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工業(yè)化程度高的信息化就有基礎,專業(yè)話語權強的信息化就容易成功。如果說“信息化”示范項目從比較好的學科中和科研中再選擇信息化具有特點的單位進行支持或者表彰,那么信息化就不會和業(yè)務形成兩張皮。
“多用道,少用器,道通而器成;多用器,少用道,器通而道費”。人類文明的政府,運用強有力的組織可以沖毀毫無組織的“土民”,但是征服是一回事,歸化又是另外一回事,真正歸化后,剩下來的是什么,往往會讓征服者始料不及?!靶畔⑹且环N文明”到今天似乎不會有太多的疑義,然而掌握了信息文明的“教育土著”歸化的結果卻不是“信息技術器件”所能想到的東西。馬云的淘寶、馬化騰的微信都是信息化,好的產品會說話,但是人人掌握后,在淘寶上買什么、發(fā)什么卻不是馬云和馬化騰能夠左右的。與B2C和C2C不同的是,教育信息化有政府的參與,有學校的參與,有家長的參與,學生的話語權不受重視是由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這就更需要教育信息化從業(yè)者、管理者、從教者更加貼近“教育之道”,而不是“技術之器”。
教育信息化分成幾個層面:學習信息化,從2012年出現(xiàn)的在線教育熱潮開始,互聯(lián)網教育的產品越來越好,中國也誕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lián)網教育公司;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園體現(xiàn)出的更多的是管理者的想象和管控,效果一直不好;教師信息化,教育真正的主體這點最弱,如何支持教師的活動,如備課、排課、排實驗、成績管理、師生管理、教室管理、實驗室管理、辦公室管理、科研管理等,這些幾乎沒有較成熟的模式和貼近的產品。然而,正如文明的主體是市民一樣,教育信息文明的主體是誰呢?我想第一是教師,第二是學生,其他逐漸退居后臺。人的成長的結構化造就了教育的結構化,而在注定了學校教育的結構化的前提下,教育信息化之道應該是教師之道、學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