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每年的長假,不僅是出游的高峰期,也是各種活動的高峰期。七天里,可能一天堵在路上,一天去親戚家串門,再一天參加婚禮,另外的時間就成了各種同學會的日子。
如果和同學很多年沒有見,出發(fā)之前你可能還要在微信同學群里,對著同學們的名字復習一下他們的長相,萬一見面只能說“你不是那誰嗎”可就尷尬了。
更何況同學里一些感情好的本來就經常見面,像是班級大部分人都來的聚會,大家感情其實也沒有多深,聊不動的窘況時有發(fā)生。至于為了活躍氣氛講段子灌酒,或者一群人擠在KTV包房里唱《我們不一樣》,就更是尷尬了。
同學會這么尬,大多數(shù)人心里都有點抵觸,但是畢竟還是同學,到底該不該去同學會就成了假期必然會糾結地抓掉一把頭發(fā)的問題。
同學會,是一種信仰
離開校園之后,獨自奮斗、在社會上吃了苦頭,開始覺得交友不易,習慣在社會準則限定的“系統(tǒng)”下,被潮水推動前行,于是對昔日同窗漸漸生出一種經過主觀美化了的懷念:同學的一場相識,真很奇妙。不同家庭背景和性格能力的人,因為某種機緣巧合,分配到同一片屋檐下,一起聽了幾年課,就變成了許多人口中所講的,彌足珍貴的情誼。
“你們要知道,同窗友誼是世間最珍貴、最美好的感情。”這還是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當時只當耳旁風,該學習學習,該玩樂玩樂,無風無瀾地畢業(yè),然后各奔東西。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畢業(yè)后,你很難再有機會,同時認識這么一大批陌生人,且能朝夕相處三四年了。彼時的單純與快樂,共同燃燒過的青春,才是人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呀!
然后歡天喜地去了、甚至主動發(fā)起了同學會,在酒精和老歌的共同作用下,一起溫習了昨天、哭紅了今天、承諾了明天,套現(xiàn)了童年往事的一點溫存,用以鼓勵自己未來不會太壞,至少還有這么多老同學呢。平日里一些日子似乎在這一刻不那么難耐,歲月匆匆,過去的一切都會模糊,但想不起來的,會有同學記住。當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來不再讓人期待,至少還共同擁有一個溫暖的過去。那種純潔的青春向往,往往就成了打開心底沉悶的傾述,而傾述的對象又是知根知底,可以炫耀理想、理智目標、直言壓力,甚至是哭訴痛苦的相依?;蚧ハ鄮椭膭?,或雪中送炭提振人生。哪怕是得到些許的安慰,那種情誼卻會占據對方心中的一隅。
就這樣,在燈光酒影之下,我們有了一種永遠相親相愛不分離的錯覺。
但錯覺終究是錯覺,同學分開的這些年,足夠成為分水嶺,結婚生子、事業(yè)有成,過往二十多年同根同土的培育,此刻長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
當我們互相醉紅著臉問對方:這些年你過得還好嗎?得到的卻未必是想要的答案。
同學會,一個波濤洶涌的江湖
同學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同學真情自然是基本的調調,但在此之上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車子首飾大比拼、媳婦老公的大擂臺,世間百態(tài)“美不勝收”……當然這種有趣僅只限于旁觀者,若是置身其中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不但參加同學會是一件異常耗費體力的事情,就連參加完同學會也會給你留下一堆短期難愈的后遺癥……
一個溫情脈脈的同學會應該是怎么樣的?
“不談工作,只聊生活;不談現(xiàn)實,只聊回憶;不講金子,只談理想……”這是許多人心中理想的同學會。
這怎么可能呢?落座之后,面對著眼前面容陌生的一大桌成年人,只能是刷著過去的一些回憶,仿佛所有人還是當年的模樣,以此來慰藉一點溫存。但回憶終究是有限的,刷完了兒時記憶,怎么著也得通報現(xiàn)狀,展望未來吧。憶過了往昔就轉接到現(xiàn)在工作怎么樣,年薪多少,有幾套房……簡單答完之后,又陷入無話的境地。老同學見面,以為會有講不完的話,但是經過長期的間隔、性格習慣差異以及個人閱歷的不同,談話的興致非但不高,而且時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況且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吹牛、拉關系、攀交情,把同學會變成了一個交際場和“展銷會”。
有的同學甚至都不走“程序”,直接吹自己有幾套房幾輛車,手下有多少小弟。自嘲混得一般的同學,穿了一身名牌,還暗示大家自己月薪幾萬。不工作的全職主婦,也要在群里發(fā)幾張自家孩子的照片,再來一張全家福,讓大家知道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
同學們一個個看起來如此成功,過著平常的生活、沒有混出太大名堂的你,去同學會之前難免要心理斗爭一番。這甚至成了《奇葩說》里的一個辯題,“混得一般還要不要參加同學會”。
可實際情況是,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并不是只有混得好的人,才會回來見同學,同學會里大部分人混得其實都很一般。
既然聚會的同學們并不是都混得特別好,那他們的光鮮外表,應該就是刻意經營出來的。出不出息,全靠演技。
那些一邊吹牛,一邊偷偷把豪車鑰匙擺在桌上顯眼位置的同學,說不定和《夏洛特煩惱》里的夏洛一樣,是租車過來參加同學會。沒什么心理準備就參加同學會的你,仿佛誤闖了電影放映廳,只能靜靜地看著戲精們表演。
都是同學,誰不熟悉誰,有必要這么裝嗎?別說,還真有必要。人在評價自己生活好壞的時候,往往不是和自己的過去比,而是和差不多的人比。明明自己過得不差,但看到同學過得更好就會很失落。
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中叫做相對剝奪感。對于自己的努力應該獲得什么回報,同學是很適合的參照對象。如果混得不如同一個專業(yè)出來的同學,人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適當回報。所以,挑同學幾個毛病,也是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
不過即使這樣,還是有許多人熱衷于參加同學會。只不過他們關心的不是過去的情誼,而是未來的人脈。
抱著這樣的想法,同學會就從一場敘舊大會,變成了一場工作交流會,會上都是商業(yè)互吹,為的就是和同學混好關系,將來哪天可以用到。
同學們嘴上打聽著各種自己想耍獲得的消息,心里估計著他能幫我什么,一場同學會下來,都是各種算計。這樣的同學會,想敘舊的話最好還是別去,本以為同學會是為了找回過去的自己,和同學們把酒言歡緬懷逝去的青春,讓自己在沉重的現(xiàn)實中偷得半晌清歡,然而眼前的老同學早已不是過去單純的模樣,只剩下一個個支離破碎面目模糊的軀殼。
無論是熱衷還是懼怕同學會的人,其實心里都有一個填不滿的洞。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說:“同學會真是最能看出中國特色,中國同學會熱情特別高……同學會情況也很復雜,有的人之所以熱衷參加同學會,是為了證明我確實活得好、我皮毛很光鮮等;但是同學會中也讓我們看到,實際上我們心中有一個很大的空缺、很大的焦慮需要平復?!?/p>
司學會,相見不如懷念
現(xiàn)如今的社會,是一個“拼”的社會:孩子們拼爹,媽媽們拼丈夫,爸爸們拼錢、拼勢。無論我們的精神多么獨立、境界多么高遠,總要被社會本色沾染、活脫脫被勾勒成一個社會群像,志氣、理想不被現(xiàn)實抹平,就被時間掛起來,風吹日曬,最后的最后,我們只剩下我們。所謂的同學會,也變成了人生一決勝負的地方,誰已家財萬貫,誰是位高權重,誰最快樂幸福,各自揣著貓膩,不經意間透著比錢論勢的臭味、酸味。當代社會,顯性差距是錢,根本差距是階層的分化,夾在中間的其實就是社會心態(tài)。同學會演變?yōu)橐粋€很“炫”的名利場,和心態(tài)的錯位很有關系。當精英同學向自認為的低薪同學俯視時,有了一種傲慢,帶著一種歧視,而有的人,圖巴結以上位、拍馬屁而榮寵,這兩種社會心態(tài)的一拍即和,讓同學會的情誼蕩然無存,而主導同學會場態(tài)、場情的又主要是這種心態(tài),一些人希望有個舞臺閃耀自己的光芒,一些人希望有個平臺能加強來往、密切互惠關系,剩下的是夾在中間的“觀眾”。
在追憶少年美好情誼的旗號下,同學會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社交聚會,可是剛剛經歷過避無可避的打嗝放屁、臭腳丫子、情緒失控等等的俗人生活,不少人把“回憶”當作某種希望和夢想的橄欖枝,倒也自然。
可是再升華“人生只若初相見”的舊時光,也不過是花半小時粘假睫毛涂好粉底便可以客氣忍耐與妥善應付的社交場合。大多數(shù)人喜歡回憶青春,其實青春就是一群人,陪你度過一生中最胸無大志、無欲無求的時光,這群人中有你最想愛的,有你最想揍的,也有一些無關痛癢的。他們和你組成了喧鬧的如夢般的場景,這場景明媚、陽光、生機勃勃、充滿希望。這種希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學校是同學之間差別最小的時候。
然而走出社會之后,人會對自己越來越有意識,對朋友也越來越有概念,知道在誰身上投入時間是值得的,在誰那兒只是浪費精力?!俺ㄩ_心扉”“友情萬歲”這樣的話已經變成了這個社會帶有一種符號性質的陳詞濫調。
同學會染上了“銅臭味”,迷失了情感交流的“本真”,票子、房子、車子成了大家聚會的主要話題,時過境遷,不少人面對昔日“同桌的你”都成了“恐聚族”,同學會上的我們,可能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若回憶真的很美好,那么就讓它待在“同學錄”和“紀念相冊”這種應該待的地方,豈不是更美好而穩(wěn)妥。
像是萬能青年旅店的那首歌唱的,“我們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生活的本尊不僅鼻青臉腫,無法提前離席,而且永恒漫長,靠回憶是沒法蹚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