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被宣告于11月在中國誕生,這項手術的執(zhí)行方賀建奎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敲除了受精卵的CCR5基因,使得新生兒有可能天然免疫艾滋病毒。這一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科學界的一片譴責??茖W界在譴責什么?
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jīng)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據(jù)悉,賀建奎對CCR5基因進行編輯的樣本量為20,即除了上述2名嬰兒,他還對其他18個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圖為賀建奎
在許多領域,基因編輯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術。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基因編輯讓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更高、更耐病蟲害,解決了上億人的溫飽問題。新興藥物的量產(chǎn)和疫苗的制造,也都離不開基因編輯技術。同時科學家們也小心地遵守著一條底線:不對人體細胞做可遺傳的基因編輯?!拔覀儗虻睦斫夂拖嚓P技術都遠沒有達到要求。貿然開展研究,很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tài)災難。”
那么,什么是基因編輯?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講就是,人體是一個由很多細胞組成的王國,基因則住在每個細胞里?;蛳袷侨松眢w里的代碼,規(guī)定了每種細胞做什么工作,從而對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蚓庉嬒到y(tǒng)能夠讓人類對特定DNA片段進行敲除或加入,目前最流行的就是CRISPR/Cas9技術。CRISPR/Cas9可以讓基因編輯如同我們在電腦上剪切、復制、粘貼資料一樣簡單。有了“基因編輯器”,人類能通過基因編輯調整免疫系統(tǒng),甚至可以讓身體發(fā)生特定變化。
舉個例子,在艾滋病感染過程中,HIV病毒以CD4+T細胞為目標發(fā)動猛烈攻擊。CD4+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重要的守軍,病毒一旦干掉它們,人體就會喪失免疫功能。而病毒要想攻入CD4+T細胞,需要找到CCR5或CXCR4的受體,才能夠發(fā)動攻擊,病毒一旦找不到進攻的入口,也就難以發(fā)動攻擊了。那么,辦法來了,如果用基因編輯把CCR5或CXCR4的基因改一改,讓HIV找不到它們,人類不就戰(zhàn)勝艾滋了嗎?
其實,在對抗艾滋病病毒的過程中,人們很早就盯上了CCR5基因。艾滋病病毒之所以能識別并入侵人體免疫細胞,靠的就是CCR5基因生產(chǎn)的蛋白質。有研究人員選擇敲除淋巴細胞基因組上的CCR5,也有人選擇讓患者服用CCR5蛋白抑制劑,但只有賀建奎選擇讓一個人全身上下所有細胞中的CCR5基因都消失。
“這太瘋狂了……沒有人能預測CCR5基因缺失對人體的損傷?!鼻迦A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張林琦表示,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細胞的成熟,以及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錯,這個看似完美的辦法,有兩個大問題:一是CRISPR/Cas9編輯時有可能出錯,敲掉其他關鍵基因,這有可能引發(fā)基因突變,對新生兒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傷害;二是基因編輯很可能產(chǎn)生新的疾病隱患,基因一旦被敲掉就不可撤銷,這種隱患會伴隨人的一生,還會遺傳給后代。
為什么說這種隱患可能會遺傳給后代呢?
最早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療成功的案例發(fā)生在1990年的美國,科學家治愈了兩名患有嚴重的聯(lián)合免疫缺陷癥的兒童。人們一度信心滿滿。當時世界上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上千種單基因遺傳病,其中絕大部分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然而,1999年,一名美國的18歲男孩在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中不幸去世,原因是免疫反應帶來的細胞因子風暴。2000年,英國、法國的醫(yī)生試圖用基因編輯治療重癥聯(lián)合免疫缺陷病,卻因為插入的基因無意間激活了與癌癥有關的基因,導致多名患者罹患白血病。
這幾乎導致全美范圍內所有正在開展的基因治療試驗被叫停。后來,基因治療試驗中使用的方法被第二代、第三代技術取代,基因治療又開始被謹慎地使用。
張林琦的學生、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博士生李楊陽說,目前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主要招募的是無藥可醫(yī)的患者。他強調,目前基因編輯療法絕不能對健康的胚胎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凹词惯@一代不出問題,也不能排除后代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xiàn)于30億年前。從單細胞逐漸發(fā)展為生命體、從海洋走上陸地,我們開始直立行走、腦容量越來越大……我們身體里的基因大多經(jīng)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和考驗。人類對可遺傳基因的每一次修飾,也將永遠記錄在自己和后代的身上。
賀建奎曾發(fā)布一個視頻回應質疑,他表示:“基因編輯只是想幫助致命遺傳病家庭,這些父母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飽受遺傳疾病的痛苦?!蓖瑫r他還特別表示,“我拒絕基因增強、性別選擇或者改變皮膚眼睛的顏色,因為這些不能算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他所描述的其他基因修改可能也正是被業(yè)內人士批評最兇的一點——他明顯明白妄動人類基因這件事需要多謹慎,而且還說只想治病、不想變成人類定制。但他這種“先斬后奏”,同時為人類增加“能力(抗病性)”的做法就是在打開“潘多拉”的魔盒。
一來我們暫且無法檢測這次的基因編輯嬰兒是否真的形成了艾滋病傳染抵抗力(要測試必須植入病毒),二來這批嬰兒未來的副作用影響是否會出現(xiàn),以及是否能夠監(jiān)測出所有的變化同樣疑問重重。
更重要的是,這種研究還涉嫌違背倫理以及違法違規(guī)。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擔心,一旦出現(xiàn)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人類會展開“自我設計”的競爭。這也正是這項研究遭到科學界譴責的核心所在。
此次事件已不是中國基因編輯研究第一次因為倫理問題遭到質疑。2015年4月,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在生物學雜志《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fā)表的一篇研究稱,他的團隊完成了全球第一次在人類胚胎進行的基因修改實驗。黃軍就原本希望將這項研究發(fā)表在《自然》或《科學》雜志上,先后被拒絕。兩家雜志承認顧慮到了人類基因編輯背后的復雜倫理問題。那時正是首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峰會最終發(fā)表聲明,為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開了綠燈,但同時指出被修改的生殖細胞不得用于懷孕目的。那時起,中國基因科學的倫理準則為國際學術界嚴格審視。
“這不僅涉及倫理問題,也違反了現(xiàn)行規(guī)定?!北本┐髮W醫(yī)學人文研究院醫(y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說,2018年11月施行的《醫(y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規(guī)定,凡是涉及重大倫理問題的,屬于負面清單范疇的醫(yī)療技術,必須報請相關政府部門備案或批準,“而據(jù)深圳市衛(wèi)計委最新發(fā)的通知來看,并沒有收到此項目的倫理審查報備,所以這種技術和行為是違法的”。
在學者王岳看來,其實有學者很早就提到關于涉及遺傳信息的違法行為應該追究相應刑事責任,“但目前我國刑法中并沒有相關立法。國家應當對此類事件迅速立法,嚴格監(jiān)管”。作為刑法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刑科院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彭新林認為,刑法雖沒有明確法律條文,但也不是無能為力?!叭绻@個實施的主體沒有取得醫(yī)師資格證的話,可以以‘非法行醫(yī)罪’論處”。
11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guī)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yǎng)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于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