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鴻
竹長白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在江蘇地區(qū)一年1般發(fā)生3代。通常雌蟲以老熟若蟲、雄蟲以蛹的形式在枝干上越冬,待到翌年4月蛹羽化為成蟲,雄成蟲與雌成蟲交配后,雌成蟲開始產(chǎn)卵。第一代若蟲在5月上旬始發(fā),第二代若蟲在7月上旬始發(fā),第三代若蟲在8月下旬始發(fā)。若蟲以在晴天中午孵化最盛,剛孵化的若蟲會爬行數(shù)小時后,用口針插入竹組織,吸汁進行為害,且不再移動。同時初孵若蟲的蟲體上會分泌出白色的蠟質(zhì),形成蚧殼。通常,竹長白蚧交尾后,其雄成蟲很快會死亡,而雌成蟲會持續(xù)為害至10月。此后陸續(xù)進行越冬。
竹長白蚧通常喜歡老竹和陰濕的條件,因此多發(fā)生于疏于管理、密度過大、年齡結(jié)構(gòu)偏老,或位于低洼、陰坡的竹林中。竹長白蚧以成蟲和若蟲寄生在竹枝、竹葉上,以吸食其汁液為生,從而影響竹子的生長發(fā)育,導致竹枝、竹葉枯死,竹株生長勢衰退,誘發(fā)竹煤污病,嚴重的還會造成竹株死亡。
近年來竹長白蚧的發(fā)生越來越頻繁,且對毛竹、青籬竹、剛竹、苦竹、雷竹等竹類所造成的為害也越來越重,嚴重影響了竹子的正常生長,破壞了園林綠化的景觀效果,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筆者現(xiàn)將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供參考。
1. 農(nóng)業(yè)防治
加強植物檢疫,避免病蟲草害傳播蔓延;選購苗木,應首選抗蟲品種;栽植密度合理,以免過大形成高濕環(huán)境和竹子長勢差;及時做好中耕松土、科學肥水,以提高竹子抗性;每年定期砍伐竹園內(nèi)的老病竹(應當連竹鞭一起挖除,并集中進行深埋或燒毀,以減少病原菌和蟲卵),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2. 物理防治
要經(jīng)常性地開展檢查工作,發(fā)現(xiàn)有竹長白蚧為害時,可利用其聚集為害的習性,進行人工刮除或采取剪除蟲枝、蟲葉等方法進行處理,均能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3.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好瓢蟲、草蛉、捕食螨、寄生蜂、跳小蜂等天敵和寄生菌。對于受竹長白蚧為害嚴重的竹株,要及早進行挖除處理。當該蟲害不是很嚴重時,盡可能不要過多使用藥劑,以免殺傷天敵。
4. 化學防治
在竹長白蚧為害較嚴重時可通過噴施化學農(nóng)藥或生物農(nóng)藥等方法來進行防治。
①噴施。竹長白蚧的若蟲在初孵期或盛孵期(是防治竹長白蚧的關(guān)鍵時期),其身體上的膠、蠟、粉等保護物尚未形成或剛剛形成,對藥物較敏感,且易著藥,此時施藥用藥量少且防治效果好,一般情況下,在5~6月向有蟲的枝干、葉片,均勻、細致地噴施0.3%高滲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4000倍液,或5%吡蟲啉乳油1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或20%二溴磷乳油800倍液,或30%苯溴磷乳油400~600倍液,或30%硫丹水劑800倍液,或95%礦物油乳油100~150倍液,或20%嘧啶磷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稻豐散乳油1500~2000倍液,或45%滅蚧(螺蟲乙酯+毒死蜱)可溶性粉劑80~100倍液等藥劑來進行防治,每隔5~6天噴1次,連噴2~3次。
②竹腔注射。對于高大的竹株或竹長白蚧發(fā)生面積較大時,可選擇在成蟲取食期或若蟲盛孵期,將30%乙酰甲胺磷乳油與水按1∶2~5的比例混合,按每株竹2~3毫升的量,在竹株的基部進行竹腔注射處理。
③地面(或地下)施藥。地上噴灑殺蟲藥劑效果不好時,可選擇對竹根附近施以內(nèi)吸性殺蟲藥劑的方法來控制地上蟲害。可將3%克百威顆粒劑,或15%涕滅威顆粒劑,在植株根部開環(huán)狀溝后施入,然后覆土并灌足水,以此來毒殺竹長白蚧。需要注意的是:施藥時一定要澆透植株的根部。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建設大廈 姜堰區(qū)住建局園林管理處 郵編: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