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通浪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是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這篇文章選入了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基于不同的解讀視角和文本解讀理論,對于這篇文章的主題,學者們歷來都是眾說紛紜。《荷塘月色》到底該如何解讀,成為執(zhí)教此篇文章時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
洪宗禮編寫的《語文教學參考書》中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從社會歷史批評角度去解讀:《荷塘月色》此文寫于1927年7月,此時正處于大革命失敗,國共兩黨關系破裂,其標志性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背叛革命,屠殺共產(chǎn)黨人,中華大地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所以文章的主旨是表達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他內(nèi)心的彷徨、苦悶,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傅書華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其發(fā)表在《名作欣賞》2002年第4期中的《絕望的孤獨與悲涼——重讀<荷塘月色>》一文中寫道:“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及汲取五四文化資源長大的知識分子,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價值大廈崩潰的廢墟,心中總有著一種絕望的孤獨與悲涼,這些知識分子,總在別人絲毫感受不到痛苦的時候感受到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p>
高遠東承接了傅書華解讀的深刻性,在《<荷塘月色>——一個精神分析的文本》一文中寫道:“作品其實呈現(xiàn)了一個主人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內(nèi)心的愛欲騷動的心理過程,并在化解心理沖突的方式中寄寓作者所謂‘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的道德哲學和‘隨順我生活里每個段落情意猝發(fā)的要求,求每個段落的滿足的‘剎那主義———一種審美化的人生觀?!?/p>
以上三種解讀從不同層面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進行了解讀,但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脫離文本,即他們并未真正從文本出發(fā),也沒有通過細讀文本的方式來解讀文本?;诖?,筆者試圖立足文本,解讀《荷塘月色》一文的主旨。
《荷塘月色》一文的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點明了作者是因為現(xiàn)實世界造成了內(nèi)心的苦悶和煩惱,而這現(xiàn)實世界就是“家”。因此,為了擺脫“家”的苦悶與煩惱,朱自清“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離開了家,來到了“總該另有一番樣子”的月下荷塘,由此作者的心靈進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樣的世界呢?“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然而,這“荷月世界”卻不能帶來心里永久的寧靜。除了清凈、自由之外,這“荷月世界”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暫時性的;二是“荷月世界”對心靈自由的有限性與不徹底性。“荷月世界”并不能夠完全隔絕現(xiàn)實世界的影響,身處“荷月世界”中,隨時有可能冒出些許現(xiàn)實世界的影子,“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朱自清先生突然驚醒:“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月世界”是暫時的,對心靈自由是有限的、不徹底的。此時,朱自清先生“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而這正是朱自清內(nèi)心中的“理想世界”,“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最后,朱自清先生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
《荷塘月色》其實給我們揭示了人類心靈棲居的三個世界:現(xiàn)實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F(xiàn)實世界給人類的心靈帶來苦悶、不寧靜,人們通常以進入“荷月世界”的方式來疏導,然而“荷月世界”又是暫時的、對心靈的自由是有限的。因此,人們還是得回到“現(xiàn)實世界”。但是,“理想世界”的存在,讓人類有了美好的憧憬與追求的動力,也讓人類的心靈免于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中沉淪。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