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么?*

        2018-03-24 07:48:04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祺宋玉紅孫曉軍
        心理科學進展 2018年3期
        關鍵詞:錯失研究者恐懼

        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 祺宋玉紅孫曉軍

        (1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武漢430079)

        (2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430079)(3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所,西安710049)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因為擔心錯過或失去什么而持續(xù)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中。例如,有些人會因為擔心錯過特定精彩內容而感到焦慮、煩躁和沮喪,從而不斷刷新(社交網站中的)消息(Wortham,2011);有些人總是懷疑自己錯過了什么,害怕自己就相關決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Hayran, Anik, & Gürhan-Canli, 2017)。對于這樣一種因為擔心錯失而引發(fā)的焦慮性狀態(tài),相關研究者將之稱為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Grohol, 2011; Miller, 2012),即因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歷或正性事件而產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Vaughn, 2012)。錯失恐懼廣泛存在于線上和線下情景中(Fake,2011;Morford,2010),且對人們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例如,錯失恐懼水平更高的個體更可能使用社交媒體(Lai,Altavilla, Ronconi, & Aceto, 2016; Oberst, Wegmann,Stodt, Brand, & Chamarro, 2017; Perrone, 2016)和參與飲酒行為(Riordan,Flett,Hunter,Scarf,&Conner,2015),更容易產生智能手機成癮(Elhai,Levine, Dvorak, & Hall, 2016; Billieux, Maurage,Lopez-Fernandez, Kuss, & Griffiths, 2015)、低頭癥(Phubbing,Chotpitayasunondh&Douglas,2016)等非適應性社交媒體使用行為。此外,錯失恐懼還會提升個體的線上易感性(Buglass,Binder,Betts,&Underwood,2017)和壓力感(Beyens,Frison, & Eggermont, 2016),降低其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等(Buglassetal.,2017;Keller,2013;Miller,2012;Przybylski,Murayama,DeHaan,&Gladwell, 2013)。

        與此同時,國外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75%的年輕人體驗到錯失恐懼(Vaughn,2012);在我國,因為錯失恐懼而持續(xù)參與各種人際活動(如頻繁刷新微博,參加聚會等)的個體占到全部受訪人群的78.3%,更有15.2%的受訪個體因此而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壹心理創(chuàng)作部, 2016)。而且,隨著社交媒體的進一步普及,錯失恐懼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普遍(Przybylski et al., 2013)。目前,該現象已得到心理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研究者的關注,并已取得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從整體來說有關該現象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研究擬從錯失恐懼的概念界定、測量方式、影響因素和后效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此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啟示和建議。

        1 錯失恐懼的概念界定

        1.1 錯失恐懼的概念內涵及其歷史演變

        錯失恐懼一詞最初是由美國作家安妮·斯塔梅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提出(Stamell, 2011)。隨后,大量新聞媒體開始關注該現象, 并對其作出現象學描述(Fake, 2011; Morford, 2010; Wortham,2011)。Vaughn (2012)首次對錯失恐懼進行了概念性界定:因為擔心錯失“同伴做得比自己好、知道或擁有的比自己多”之類的信息而產生的焦慮不安的感受。在此基礎上, 有研究者進一步指出, 錯失恐懼是指個體因擔心自己錯失他人有意義的經歷所產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 而且錯失恐懼者具有期待持續(xù)知曉他人所做之事的顯著特點(Przybylski et al., 2013)。Wortham (2011)則指出,錯失恐懼是指對后悔的恐懼, 該恐懼來源于個體對于社會交往、新穎經歷、有利投資或其他正性事件的錯失而產生的普遍擔心。由此可以看出,錯失恐懼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彌散性的焦慮感受,而且該感受來源于自己對錯失他人所擁有的新奇經歷或所經歷的正性事件的擔心, 因此個體強烈期待持續(xù)跟進他人所做之事。

        綜上所述, 本文擬將錯失恐懼定義為:個體因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歷或正性事件而產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 而個體持續(xù)參加社交活動或查看社交媒體等是錯失恐懼的外在行為表現, 強烈期待知曉他人所做之事是錯失恐懼的內在認知表現。而且, 依據 Przybylski等(2013)和 Wegmann,Oberst, Stodt和Brand (2017)的觀點, 錯失恐懼一方面是一種穩(wěn)定的個體特質變量, 即個體因為擔心錯失某些事物而產生的彌散性焦慮; 但與此同時, 與其他相對穩(wěn)定的個體心理特征(如自尊)類似, 錯失恐懼也會受到一些情景因素或人際關系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 隨著錯失恐懼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 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具體情境下的錯失恐懼, 并隨之提出了具體類型的錯失恐懼, 如線上背景中的狀態(tài)性錯失恐懼(state-FoMO in the online context), 特指由頻繁的網絡使用所引發(fā)的錯失恐懼(Wegmann et al., 2017); 社交媒體錯失恐懼(FoMO about social media), 特指個體因為擔心錯失社交媒體中的相關內容而產生的錯失恐懼(Tresnawati, 2016); 飲酒錯失恐懼(alcohol-related FoMO, ALFoMO), 特指個體因擔心無法參與飲酒活動而產生的錯失恐懼(Abri, 2017)。

        此外, 還有研究者從自我調節(jié)的視角出發(fā),將錯失恐懼看作是個體自我調節(jié)受阻的表現(Przybylski et al., 2013)。依據Zimmerman (2000)的觀點, 自我調節(jié)是指個體系統(tǒng)地引導自己的認知、情感和行為, 使之指向目標實現的一種過程。然而, 錯失恐懼者在情感層面上始終處于一種彌散性的焦慮之中, 在認知層面上強烈期待跟進他人所做之事(而非自己所做之事), 在行為層面上則常常伴隨一些非適應性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總而言之與目標實現的過程相背離。因此, 將錯失恐懼理解為自我調節(jié)受阻是可以成立的。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 目前國內大眾媒體在描述錯失恐懼的相關現象時, 往往使用“錯失恐懼癥”一詞, 意在凸顯該現象的危害性。但從該現象的本質及其相關癥狀表現來看, 它只是具有輕度或中度的心理與生理癥狀(主要指焦慮), 尚未完全達到精神病理學的相關標準, 即該現象介于健康心理和異常心理之間。因此, 本文傾向于使用“錯失恐懼”一詞。

        1.2 錯失恐懼的相關概念

        縱觀有關錯失恐懼的相關研究, 焦慮、社交焦慮這兩個概念常常與錯失恐懼交替出現, 甚至互換使用。然而, 從本質上說, 這三個概念并非完全一樣, 因此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qū)分和辨析。

        1.2.1 焦慮(Anxiety)

        從概念內涵來看, 錯失恐懼和焦慮密切相關。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tài), 是指個體由于感受到或預期到某種威脅或者不良后果時所產生的一種包含緊張、不安、煩惱、害怕等內容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依據持續(xù)時間的長短, 可分為暫時性主觀感受到的狀態(tài)性焦慮和屬于人格特質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性焦慮(黃希庭, 2004)。而錯失恐懼是個體因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歷或其他事物而產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 同時兼有狀態(tài)和特質之分的心理屬性(Przybylski et al., 2013)。因此, 可將其視為焦慮的一個亞類。也就是說, 錯失恐懼和焦慮是個別和一般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 在社交媒體興起后, 錯失恐懼才開始被研究者視為一種單獨的焦慮亞類, 因此現有相關研究往往更多關注的是整體水平上的焦慮, 而沒有對焦慮和錯失恐懼進行詳細區(qū)分。

        1.2.2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社交焦慮, 又被稱為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是焦慮的一個亞類, 意指個體對參加任何可能會被他人仔細觀察的社交場合都感到恐懼或擔憂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在行為層面上, 社交焦慮的個體會因為對社交場合的恐懼而刻意回避社交活動; 在認知層面上, 社交焦慮的個體總是擔心自己會在社交場合中做出難堪行為。由此可以看出, 社交焦慮是一種對趨近社交活動的恐懼, 而錯失恐懼是一種對錯失社交活動的恐懼, 因此二者可以看成是焦慮在社交情景下的兩種相反表現, 其中社交焦慮是對社交情景的回避型焦慮, 而錯失恐懼是對社交情景的趨近型焦慮。

        2 錯失恐懼的測量

        目前, 在錯失恐懼研究領域, 問卷測量是唯一使用的測量方式, 這主要是 Przybylski等人(2013)編制的錯失恐懼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 FoMOs)及其修訂版量表, 以及一些具體領域的錯失恐懼量表。

        FoMOs是單一維度量表, 包含10個題目, 例如, “當我外出旅行時, 我仍密切關注朋友的最新動向”。量表采用1~5點計分, 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得分越高, 表示錯失恐懼水平越高。針對美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qū)成人和青少年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 該量表的信度良好, 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 0.83以上(G?okler,Ayd?n, ünal, & Metinta?, 2015; Buglass et al., 2017;Gil, Chamarro, & Oberst, 2015; Oberst et al., 2017;Perrone, 2016)。在效度方面, 只有Przybylski等人(2013)和Perrone (2016)對該量表進行了效度分析,且其研究結果表明該量表效度良好。但是, 當以阿拉伯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時,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發(fā)現, 原始項目中只有 8個項目能夠滿足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而且這 8個項目還被納入到兩個維度(未命名)之中(它們分別能解釋總變異的40.7%和 14.6%, 且其克倫巴赫系數分別是 0.724和 0.827) (Al-Menayes, 2016)。

        然而, Przybylski等(2013)編制的錯失恐懼量表重在測量個體對錯失社會交往的恐懼, 忽視了對新穎信息方面的關注。因此, 在Przybylski等人(2013)編制的錯失恐懼量表的基礎上, Alt (2015,2016)加入了8道有關對新穎信息方面的錯失恐懼的題目。依據面向美國大學生群體的探索型因素分析結果, 研究者刪除了 5個因素負荷較低的項目(包括4個原始項目和1個新編項目), 并最終構造了一個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社會交往、新聞信息、商業(yè)信息)的新錯失恐懼量表(項目樣例:當朋友比我提前知道某些信息時, 我會感到非常苦惱)。針對美國大學生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 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接受, 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0~0.83之間(Alt, 2015, 2016)。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該量表在問卷使用率上較低, 而且其信效度也有待提高。

        如前所述, 錯失恐懼類型眾多, 且因具體情境而異。針對特定的錯失恐懼, 相關研究者也分別編制了一些具體類型的錯失恐懼量表。例如,Wegmann等(2017)為了同時測量特質性和狀態(tài)性的錯失恐懼, 在FoMOs的基礎上, 額外編制了六個測量線上情景中的狀態(tài)性錯失恐懼的量表。然后, 研究者根據探索型因素分析的結果, 刪除了4個因素負荷較低的項目(包括原始項目中的3個和新編項目中的1個), 而余下的12個項目可被劃入到兩個維度之中:特質性錯失恐懼, 5個項目,全部源自原始項目; 狀態(tài)性錯失恐懼, 7個項目,其中2個源自原始項目, 剩余5個源自新編項目,從而構成了一個包含雙因素模型的新錯失恐懼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 該量表的結構效度良好。同FoMOs一樣, 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 項目樣例有“理解朋友的網絡俚語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此外, Tresnawati (2016)編制了針對社交媒體情景的錯失恐懼量表(Scale of Fear of FoMO about Social Media), Abri (2017)編制了與飲酒相關的飲酒錯失恐懼量表(Scale of Alcoholrelated FoMO)。

        綜上可知, 較為通用的FoMOs量表雖然具有較好的信度, 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其因素結構并不穩(wěn)定; 針對具體類型錯失恐懼的量表因為新近才被開發(fā), 實證研究較少, 無法準確評判其信效度。因此, 開展更多的同類研究以探討上述量表的信效度是今后的一大研究方向。與此同時, 上述錯失恐懼量表大都針對西方文化背景, 且大多以成人為研究對象, 對青少年的關注相對不足。此外,鑒于錯失恐懼主要是指個體對于錯失社會交往活動的擔心, 而我國是一個集體主義社會, 相比西方更加推崇社會活動的重要性。因此, 改編西方量表或者開發(fā)適用于我國文化背景下的(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錯失恐懼量表, 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

        3 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

        個體的錯失恐懼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主要包括個體心理因素(人格特質、心理需要)、個體行為因素(社交媒體使用)和個體人口學因素(年齡)三個方面。需要指出的是, 研究者在探討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時, 通常將其定義為一種狀態(tài)性的個體心理特征。

        3.1 個體心理因素

        研究發(fā)現, 人格特質、心理需要等個體心理因素會對錯失恐懼產生影響(Tresnawati, 2016;Przybylski et al., 2013; Blackwell, Leaman, Tramposch,Osborne, & Liss, 2017)。

        3.1.1 人格特質

        研究表明, 人格特質是錯失恐懼的重要預測因素。錯失恐懼是個體對于錯失社交活動等事件的擔心, 因此, 表現出好社交、外向、熱情等人格特質的個體, 其錯失恐懼水平通常較高, 而且該相關關系得到了實證研究結果的證實。例如,Tresnawati (2016)探討了印度尼西亞大學生的“大五人格”與社交媒體錯失恐懼的關系, 發(fā)現外向性和宜人性能夠正向預測社交媒體錯失恐懼; 與此同時, 神經質負向預測社交媒體錯失恐懼。然而, 針對美國大學生的一項研究卻發(fā)現, 神經質與錯失恐懼顯著負相關, 但外向性與錯失恐懼相關不顯著(Blackwell et al., 2017)。上述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與被試群體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測量工具的不同有關。

        3.1.2 心理需要

        如前所述, 錯失恐懼可以理解為個體的自我調節(jié)受阻。而依據自我決定理論(Deci & Ryan,1985)的基本觀點, 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依賴于三種基本心理需要(自主(automy)需要、勝任(competence)需要和關系(relatedness)需要)的滿足。因此, 當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 個體就會出現自我調節(jié)受阻, 即錯失恐懼。實證研究也發(fā)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以及與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緊密相關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等均可顯著負向預測錯失恐懼(Przybylski et al., 2013), 而特定的心理需要(如歸屬需要、受歡迎需要等社會需要)或心理需要缺失(如抑郁、孤獨感等消極情緒)與錯失恐懼顯著正相關(Oberst et al., 2017; Alt, 2016; Beyens et al., 2016; Lai et al., 2016)。

        除上述個體心理因素外, 還存在其他一些影響錯失恐懼的重要個體心理因素, 如針對飲酒錯失恐懼的研究發(fā)現, 飲酒期望、同伴規(guī)范感知和飲酒意愿等都能夠顯著正向預測飲酒錯失恐懼(Abri, 2017)。

        3.2 社交媒體使用

        研究發(fā)現, 個體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是錯失恐懼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如前所述, 社交媒體使用加劇了錯失恐懼。相關研究也指出, 相比非社交媒體使用者, 社交媒體使用者擁有更高水平的焦慮(錯失恐懼的典型表現) (Farahani, Kazemi,Aghamohamadi, Bakhtiarvand, & Ansari, 2011)。橫向研究的結果表明, 社交媒體使用強度與錯失恐懼呈顯著正相關(Buglass et al., 2017; Woods &Scott, 2016); 縱向研究也發(fā)現, 個體的社交網站使用強度能夠顯著預測其六個月后的錯失恐懼水平, 但相反的順序關系卻不成立(Buglass et al.,2017)。而且, 多社交媒體平臺使用(Use of multiple SM platforms)和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也對錯失恐懼也有著重要影響(Andreassen et al., 2016; Primack et al., 2017)。此外, 個體的社交媒體使用受限也與錯失恐懼密切相關, 如當不能對多種社交媒體進行簽到時, 個體就會體驗到更高水平的焦慮(Rosen, Carrier, & Cheever, 2013; Rosen, Whaling,Carrier, Cheever, & Rokkum, 2013); 不能正常使用移動通訊工具也會明顯提升個體的焦慮水平(Cheever, Rosen, Carrier, & Chavez, 2014)。

        3.3 個體人口學因素

        年齡因素是研究者關注的影響錯失恐懼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總體上年齡與錯失恐懼存在線性關系。針對成人樣本的研究發(fā)現:年輕個體(尤其是年輕男性)往往擁有更高水平的錯失恐懼(Vaughn,2012; Przybylski et al., 2013)。此外, 當以青少年(5~12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時, 青少年的年級也與錯失恐懼呈顯著負相關(Perrone, 2016)。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與性別、種族等人口學因素沒有關聯(Perrone, 2016; Przybylski et al.,2013)。

        綜上所述, 現有研究已考察了心理需要、社交媒體使用和年齡等對錯失恐懼的影響, 但從總體上來說有關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的探討仍然比較局限。一方面, 如前所述, 錯失恐懼也會因一些情景變量、關系變量等發(fā)生改變(Przybylski et al.,2013); 另一方面, 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不僅會單獨對其起作用, 而且各個因素之間還可能會存在復雜的交互作用, 如情景因素可能會通過個體心理因素的中介間接作用于錯失恐懼, 個體心理因素也會在個體行為因素對錯失恐懼的影響中起調節(jié)作用。以上都可能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領域。

        4 錯失恐懼對個體的影響

        作為一種彌散性的焦慮狀態(tài), 錯失恐懼和焦慮一樣對人們的特定行為和心理社會適應有著重要的影響。

        4.1 錯失恐懼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對社交媒體使用(e.g.,Chaudhry, 2015; Gil et al., 2015; Przybylski, et al.,2013)、飲酒(Riordan et al., 2015)等個體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其中, 由于錯失恐懼現象在社交媒體興起后才開始加劇和演變, 錯失恐懼對社交媒體使用相關變量的影響受到相關研究者的特別關注。

        誠然, 前文已經提到社交媒體使用是錯失恐懼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但基于自我決定理論(Deci & Ryan, 1985), 錯失恐懼源于基本心理需要缺失, 因此有錯失恐懼感受的個體勢必會尋求通過特定渠道或平臺獲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 而社交媒體就是一種方便快捷、可用于獲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絕佳平臺或渠道。首先, 社交媒體是一種可用于構建和維系社會關系的互聯網應用(Ellison, Steinfield, & Lampe, 2007; Ellison, Vitak,Gray, & Lampe, 2014), 因此可滿足個體的關系需要; 其次, 個體在社交媒體中的人際交流(如修飾個人主頁、發(fā)表動態(tài)和回復評論等)是異步的、可控的(Tong & Walther, 2011), 因此可滿足個體的自主需要; 再次, 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特定經歷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Wang, Xu,& Chan, 2008), 即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特定活動或任務, 可滿足個體的勝任需要??偠灾?社交媒體使用是一種可用于獲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重要方式。因此, 錯失恐懼對社交媒體使用也有著重要影響。

        大量研究也發(fā)現, 錯失恐懼是社交媒體使用的重要預測變量(e.g., Chaudhry, 2015; Gil et al.,2015; Przybylski, et al., 2013)。目前, 受到研究者特別關注的是錯失恐懼對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含智能手機使用)和非適應性社交媒體使用(主要包括社交媒體使用不當和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的重要預測作用。同時,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fā)展, 智能手機已發(fā)展成為社交媒體的重要載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7),因此智能手機使用和社交媒體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

        4.1.1 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

        在關于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關系的研究中, 研究者最先關注的是錯失恐懼和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使用頻率或強度)的關系。針對各年齡群體的研究均發(fā)現, 錯失恐懼與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呈顯著正相關(G?kler et al., 2015; Lai et al.,2016; Oberst et al., 2017; Perrone, 2016; Przybylski et al., 2013)。此外, 還有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會受到性別的調節(jié):當面對錯失恐懼的困擾時, 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體(Vaughn, 2012)。有關具體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和錯失恐懼的關系也得到了相關研究者的關注——錯失恐懼可顯著提高個體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提升行為(Buglass et al., 2017), 如自我表露、接受好友添加請求和修改主頁內容等(Carpenter,2012)。而且, 錯失恐懼也能顯著預測個體的社交網站持續(xù)使用意圖, 但該預測作用受到隱私信息風險感知(perceived information privacy risk)的調節(jié)。具體而言, 當個體對隱私信息風險感知越強時, 錯失恐懼對社交網站持續(xù)使用意圖的預測作用越大(Yin, Liu, & Lin, 2015)。其中, 隱私信息風險感知是指個體對在社交網站中表露個人信息所帶來的風險的感知(Dinev & Hart, 2006)。

        雖然錯失恐懼和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的關系已得到眾多研究的證實, 但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 無法給出社交媒體使用的具體信息, 因此也無法揭示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關系之間的本質含義, 這一點需要研究者的特別關注。

        4.1.2 非適應性社交媒體使用

        此外, 研究者還關注了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不當的關系。社交媒體使用不當是指個體在學習、開車等情況下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Alt,2015, 2016; Przybylski et al., 2013), 其顯著特點是社交媒體使用會轉移個體的注意力, 從而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活動或任務產生嚴重干擾。相關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可顯著正向預測成人或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不當行為(Alt, 2015, 2016; Przybylski et al., 2013)。而且, 錯失恐懼也會對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產生影響。已有研究發(fā)現, 個體的錯失恐懼水平越高, 其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就越嚴重(Abeele & van Rooij, 2016; Al-Menayes, 2016;Chaudhry, 2015; Gil et al., 2015)。

        除社交媒體使用不當外, 研究者還重點關注了錯失恐懼與智能手機成癮、低頭癥(Phubbing)的關系。依據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路徑模型,錯失恐懼是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重要預測變量(Elhai et al., 2016; Billieux et al., 2015)。實證研究也發(fā)現, 錯失恐懼與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顯著正相關(Cheever, et al., 2014; Elhai et al., 2016; Hong,Chiu, & Huang, 2012; Lepp, Barkley, & Karpinski,2014)。這是因為錯失恐懼水平高的個體渴望通過智能手機過度使用以滿足自身基本心理需要(Carbonell, Oberst, & Beranuy, 2013; Chaudhry,2015; Clayton, Leshner, & Almond, 2015), 并由此導致智能手機成癮。此外, Oberst等人(2017)的研究雖然沒有直接考察錯失恐懼和智能手機成癮的關系, 但他們的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和智能手機成癮的消極結果(如錯失求職機會、學業(yè)成績受損等)也呈顯著正相關, 該結果表明錯失恐懼可能是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低頭癥本意為“手機冷落”, 是指個體在社交情景中因低頭玩手機而冷落其他人或物的行為(Haigh,2015)。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可通過智能手機成癮的中介間接作用于低頭癥, 即錯失恐懼水平越高的人, 越有可能智能手機成癮, 進而越有可能出現低頭癥行為(Chotpitayasunondh & Douglas, 2016)。

        除社交媒體使用外, 錯失恐懼也對其他一些行為變量(如問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例如, 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可以顯著預測個體隨后的飲酒行為(Riordan et al., 2015);而且一些新聞報道也論述了錯失恐懼在引發(fā)個體參加極限行為(如蹦極)中的作用(Smith, 2013), 但現有研究尚未關注這一領域。

        4.1.3 錯失恐懼的中介作用

        在探討了錯失恐懼影響社交媒體使用的基礎之上, 研究者還進一步對錯失恐懼在心理需要、動機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探討。例如, 針對青少年及成人的相關研究均發(fā)現, 錯失恐懼在心理需要相關變量(如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焦慮、抑郁、社交需要)和社交媒體使用相關變量(使用強度、頻率)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Beyens et al., 2016; Oberst et al., 2017; Przybylski et al., 2013)。而且, 錯失恐懼也在大學生的外部動機、無動機和其課間社交媒體使用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Alt, 2015)。

        4.2 錯失恐懼對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

        除了對個體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的影響外, 研究者還關注了錯失恐懼對個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 錯失恐懼會對個體的線上易感性(online vulnerability, Buglass et al.,2017)、壓力感(e.g., Beyens et al., 2016)和心理健康(Buglass et al., 2017)產生影響。

        4.2.1 線上易感性

        線上易感性是指個體身心健康及其個人聲譽容易受線上活動影響的程度(Davidson & Martellozzo,2013)。前面已經談到, 錯失恐懼水平越高的個體在社交網站中表現出了更多的自我提升行為(Buglass et al., 2017), 而自我表露、添加好友請求等自我提升行為容易導致個體線上易感性的提高(Davidson & Martellozzo, 2013; Debatin, Lovejoy,Horn, & Hughes, 2009), 因此錯失恐懼可能會通過自我提升行為的中介間接對線上易感性產生影響, 且該論斷已得到相關研究的證實(Buglass et al.,2017)。

        4.2.2 壓力感

        依據社會選擇性假設(Social Selection Hypothesis,Hurst, 2012), 情緒問題會對個體的社會地位及其相關因素(如壓力性生活事件以及對壓力的感知,即壓力感)產生消極影響。從本質上來說, 錯失恐懼是一種情緒問題, 因此可能會影響個體的壓力感知?;谠摷僭O, 研究者首先關注了錯失恐懼與線下情景中的壓力感的關系(e.g., 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5; Chiou, Lee, & Liao,2015; Jones, 2014)。例如, Chiou 等人(2015)的實驗研究發(fā)現, 當讓被試想象無法正常使用社交網站(誘發(fā)錯失恐懼)時, 被試會報告有更高水平的壓力感。此外, Jones (2014)發(fā)現, 當個體沒有隨身攜帶手機時, 個體就會體驗到壓力感。

        隨后, 有關錯失恐懼和社交網站相關壓力感的關系也得到了相關研究者的探討。對于青少年而言, 引發(fā)壓力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被同伴接納或在同伴中不受歡迎(Frankel, 1990; Leary, 1990)。在社交網站中, 以上兩種引發(fā)壓力感的事件顯得尤為突出:例如, 未被同伴邀請參加特定活動的信息會讓個體覺得自己不被同伴接納, 個體在社交網站中發(fā)表動態(tài)后沒有或較少得到點贊或評論會讓個體覺得自己在同伴中不受歡迎(e.g., Fox &Moreland, 2015)。因此, 錯失恐懼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會因為更多的社交網站使用, 體驗到更多的社交網站相關壓力感(Beyens et al., 2016)。

        4.2.3 心理健康

        早在錯失恐懼這個術語提出之初, 相關媒體工作者就已發(fā)現錯失恐懼和心理健康關聯緊密(Morford, 2010; Wortham, 2011)。依據 Wortham(2011)的觀點, 錯失恐懼是抑郁等消極情緒的來源, 因為錯失恐懼個體總是處于對錯失他人新奇經歷或其他事物的焦慮之中。針對青少年、年輕成人及一般成人的大量研究均發(fā)現, 錯失恐懼與積極的心理健康指標(含幸福感、自尊等)顯著負相關(Buglass et al., 2017; Keller, 2013; Miller, 2012;Przybylski et al., 2013), 與消極的心理健康指標(如抑郁)顯著正相關(Baker, Krieger, & Leroy, 2016)。

        4.2.4 錯失恐懼的中介作用

        除了探討錯失恐懼對個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之外, 還有研究者將錯失恐懼作為其他變量(如社交需要、社交媒體使用等)影響個體心理社會適應的中介變量進行研究。例如, Beyens等人(2016)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研究發(fā)現, 錯失恐懼在社交需要和社交網站相關壓力感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Oberst等人(2017)的研究則發(fā)現, 焦慮、抑郁對手機使用消極結果的影響不僅可以通過錯失恐懼的單獨中介作用來實現, 還可以通過錯失恐懼和社交網站使用強度的鏈式中介作用來實現。而且, 錯失恐懼在社交網站使用和線上易感性、社交網站使用和自尊之間均起中介作用(Buglass et al., 2017)。

        盡管現有研究已確定了錯失恐懼和個體心理社會適應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 但對于其中的作用機制, 相關研究者并不甚清楚。因此, 今后的研究可嘗試考察錯失恐懼這種個體差異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對個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共同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5 不足和展望

        盡管目前對錯失恐懼及其與相關變量的關系進行了一些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但有關鄰近概念的區(qū)分、測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進以及影響因素和后效的探討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因此, 未來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5.1 鄰近概念的區(qū)分

        錯失恐懼是焦慮的一個亞類, 在社交媒體興起后, 它才開始得到研究者的特別關注。因此, 在相關研究中, 研究者往往只考慮整體水平上的焦慮, 而沒有關注錯失恐懼這種特定的焦慮類型,從而無法真正揭示相關變量和錯失恐懼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 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將焦慮和錯失恐懼加以區(qū)分, 以更好地明晰錯失恐懼的前因后果。

        5.2 測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進

        首先, 在測量方式上, 如前所述, 已有的錯失恐懼測量工具(包括 FoMOs及其修訂版量表,以及一些具體類型的錯失恐懼量表)存在因素結構不穩(wěn)定、實證研究較少等不足, 而且很少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過信效度檢驗。因此, 為了開展和推進錯失恐懼的本土化研究, 有必要對相關測量工具進行有效性檢驗, 或者開發(fā)適用于本土文化的錯失恐懼測量工具。

        其次, 在研究方法上, 今后的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第一, 采用認知實驗方法開展針對錯失恐懼的研究。相比問卷調查法, 認知實驗法不僅可以證實錯失恐懼和相關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還能通過結合錯失恐懼和其內部生理機制,探討錯失恐懼的認知過程及其發(fā)生機制(Lai et al.,2016)。因此, 采用認知實驗法開展錯失恐懼的相關研究是今后的一個可能研究方向。例如, Lai等人(2016)的基于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的研究發(fā)現,當面對社會接納信息時, 個體的錯失恐懼水平與其大腦右側顳中回(社會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活躍強度顯著正相關。該結果表明, 錯失恐懼水平更高的個體對社會接納信息更敏感, 且更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第二, 嘗試對錯失恐懼進行實驗室操縱, 即采用特定任務啟動被試的錯失恐懼, 也可能是未來的一大研究方向。一方面, 該方法可以避免問卷調查法所帶來的回憶后偏差、社會稱許性等問題, 另一方面還能驗證錯失恐懼和相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如前所述, 一些特定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能夠誘發(fā)被試的錯失恐懼。因此未來研究可以遷移相關實驗范式(如想象范式、觀看特定視頻或文字的范式), 對一般水平或特定類型的錯失恐懼進行實驗室操縱, 從而豐富錯失恐懼的測量方式并推動相關研究的進展。第三, 采用縱向研究設計開展針對錯失恐懼的研究?,F有針對錯失恐懼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橫斷研究設計, 無法揭示錯失恐懼與相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而且也無法對錯失恐懼隨時間而變化的趨勢做出準確描述。因此有必要開展針對錯失恐懼的縱向研究設計, 以幫助解答上述問題。

        圖1 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和后效及其模型整合

        5.3 影響因素和后效的探討

        首先, 針對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關系, 雖然大量研究已證實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但基于整體水平的測量并不能真正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細化, 有必要將社交媒體使用進行分類, 如主動/被動、人際交往/娛樂放松, 或者聚焦于特定的社交媒體使用(這主要是考慮到不同的社交媒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在用戶需要的滿足上存在差異); 錯失恐懼也可以細分為社交交往、新聞信息和商業(yè)信息三個維度。通過直接定位于具體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和錯失恐懼類型, 以全面深入地探討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的關系。此外, 針對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使用的方向性問題, 一方面社交媒體使用對狀態(tài)性錯失恐懼具有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特質性錯失恐懼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社交媒體使用。但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橫向的研究, 并不能確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而且社交媒體使用與錯失恐懼之間可能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 因此未來研究有必要對此進一步深入探討。

        其次, 研究者已經探討了心理需要、社交媒體使用和年齡等因素對錯失恐懼的影響, 但相對來說比較局限, 而且對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也相對關注不足。因此, 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考察個體心理因素、關系因素和情境因素等多變量在錯失恐懼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明晰其中的作用機制, 從而為錯失恐懼的科學干預提供實證證據。與此同時, 關于錯失恐懼的后效主要聚焦于社交媒體使用和心理社會適應,但是在這兩者之外, 錯失恐懼也對煙酒使用、極限行為等具有重要影響。此外, 有關錯失恐懼和個體心理社會適應關系的探討只是停留在起步階段, 研究者對二者關系間的作用機制知之甚少。因此, 考察錯失恐懼對其他方面后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是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綜上所述,本研究可構建一個有關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和后效研究的整體思路(如圖1所示)。

        黃希庭. (2004).簡明心理學辭典.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壹心理創(chuàng)作部. (2016).如何告別“錯失恐懼癥”. 2016-12-01取自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01714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7).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2017-07-31取自http://www.woshipm.com/it/ 578938.html

        Abeele, M. V., & van Rooij, T.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FoMO) as a predictor of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mong teenagers.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5, 1–4.

        Abri, A. A. (2017).Where is the party tonight? The impact of fear of missing out on peer norms and alcohol expectancies and consump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l-Menayes, J. (2016).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Validation of the Arabic vers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media addi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2), 41–46.

        Alt, D. (2015).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media engagement and fear of missing ou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111–119.

        Alt, D. (2016). Students' wellbeing,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for leisure i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Current Psychology,1–1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Andreassen, C. S., Billieux, J., Griffiths, M. D., Kuss, D. J.,Demetrovics, Z., Mazzoni, E., & Pallesen, S.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dictive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video games and symptom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30(2), 252–262.

        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5).The nat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ustralia survey. Melbourne: Australia.

        Baker, Z. G., Krieger, H., & Leroy, A. S.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Relationships with depression, mindfulness,and physical symptoms.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275–282.

        Beyens, I., Frison, E., & Eggermont, S. (2016). “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 Adolescents'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s’ social needs, Facebook use, and Facebook related stre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4,1–8.

        Billieux, J., Maurage, P., Lopez-Fernandez, O., Kuss, D. J., &Griffiths, M. D. (2015). Can disordered mobile phone use be considered a behavioral addiction? An update on current evidence and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2(2), 156–162.

        Blackwell, D., Leaman, C., Tramposch, R., Osborne, C., &Liss, M. (2017). Extraversion, neuroticism, attachment style and fear of missing out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addiction.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116, 69–72.

        Buglass, S. L., Binder, J. F., Betts, L. R., & Underwood, J. D.M. (2017). Motivators of online vulnerability: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 site use and FOMO.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6, 248–255.

        Carbonell, X., Oberst, U., & Beranuy, M. (2013). The cell phon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risk for addiction or a necessary tool?. In P. M. Miller (Ed.),Principles of addiction: Comprehensive addictive behaviors and disorders(vol. 1, pp. 901–909). Academic Press.

        Carpenter, C. J. (2012). Narcissism on Facebook: Selfpromotion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4), 482–486.

        Chaudhry, L. A. (2015).Can you please put your phone away?Examining how the FoMO phenomenon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ffect human relationships(Undergraduate Research Posters). Retrieved July 24, 2017, from http://scholarscompass.vcu.edu/ uresposters/143/

        Cheever, N. A., Rosen, L. D., Carrier, L. M., & Chavez, A.(2014). Out of sight is not out of mind: The impact of restricting wireless mobile device use on anxiety levels among low, moderate and high user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7, 290–297.

        Chiou, W. B., Lee, C. C., & Liao, D. C. (2015). Facebook effects on social distress: priming with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thoughts can alter the perceived distress due to social exclus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230–236.

        Chotpitayasunondh, V., & Douglas, K. M. (2016). How“phubbing” becomes the norm: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nubbing via smartphon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9–18.

        Clayton, R. B., Leshner, G., & Almond, A. (2015). The extended iSelf: The impact of iPhone separation on cognition, emotion,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2), 119–135.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 (2003).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Canadian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Review, 12(4), 120.

        Davidson, J., & Martellozzo, E. (2013). Exploring young people'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internet safety contex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ciety, 16(9), 1456–1476.

        Debatin, B., Lovejoy, J. P., Horn, A.-K., & Hughes, B. N.(2009). 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 Attitudes, behaviors,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ournal of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5(1), 83–108.

        Deci, E., & Ryan, R. M. (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pringer US.

        Dinev, T., & Hart, P. (2006). An extended privacy calculus model for E-commerce transaction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7(1), 61–80.

        Elhai, J. D., Levine, J. C., Dvorak, R. D., & Hall, B. J. (2016).Fear of missing out, need for touc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509–516.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1143–1168.

        Ellison, N., Vitak, J., Gray, R., Lampe, C. (2014). Cultivating social resource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Facebook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s and their role in social capital processe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4), 855–870.

        Fake, C. (2011). FOMO and social media.Caterina. Net.Retrieved April 12, from https://caterina.net/2011/03/15/fomo-and-social- media/

        Fox, J., & Moreland, J. J. (2015). The dark sid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and affordanc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5, 168–176.

        Farahani, H. A., Kazemi, Z., Aghamohamadi, S.,Bakhtiarvand, F., & Ansari, M. (2011). Examining mental health indices in students using Facebook in Iran.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8, 811–814.

        Frankel, K. A. (1990). Girls' perceptions of peer relationship support and stress.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0(1),69–88.

        Gil, F., Chamarro, A., & Oberst, U. (2015). Addiction to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 question of “Fear of Missing Out”?.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 4(suppl. 1), 1–51.

        G?kler, M., Ayd?n, R., ünal, E., & Metinta?, S. (2015).Determining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urkish version of 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Anadolu Psikiyatri Dergisi, 17,52-59.

        Grohol, J. (2011). FOMO addiction: The fear of missing out.Psych Central. Retrieved July 24, 2017, from Http://psychocentral.com/blog/archives/2011/04/14/fomo-addictio n-the-fear-of-missing-out/

        Haigh, A. (2015).Stopphubbing. Retrieved July 1, 2017,from http://stopphubbing.com

        Hayran, C., Anik, L., & Gürhan-Canli, Z. (2017).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umer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Feeling of Missing Out (FOMO)”. In M. Stieler (ed.),Creating Marketing Magic and Innovative Future Marketing Trends(pp. 661–662). Springer, Cham.

        Hong, F.-Y., Chiu, S.-I., & Huang, D.-H. (2012).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6), 2152–2159.

        Hurst, C. E. (2012).Social inequality: Form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Jones, T. (2014). Students’ cell phone addiction and their opinions.The Elon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s,5, 74–80.

        Kellner, S. (2013). Is FOMO depriving us of our ability to exist in the present and take pleasure in the here and now.Independent. co. uk.

        Lai, C., Altavilla, D., Ronconi, A., & Aceto, P.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is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the right middle temporal gyrus during inclusion social cu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1, 516–521.

        Leary, M. R. (1990).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anxiety, jealousy,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low self-esteem.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9(2), 221–229.

        Lepp, A., Barkley, J. E., & Karpinski, A. C.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phone use, academic performance,anxie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college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1, 343–350.

        Miller, S. (2012). Fear of missing out: Are you a slave to FoMO?. Retrieved June 24, 2017, from http://abcnews.go.com/Health/Wellness/fear-missing-slave-fomo/story?id=16629972

        Morfold, M. (2010). Oh my god you are so missing out.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April 10, 2017, from http://www.sfgate. com/ entertainment/morford/article/Oh-my-God-you-are-so-missing-out-2536241.php

        Oberst, U., Wegmann, E., Stodt, B., Brand, M., & Chamarro,A. (2017). Negative consequences from heavy social networking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ear of missing out.Journal of Adolescence, 55, 51–60.

        Perrone, M. A. (2016).#FoMO: Establishing validity of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 with an adolescent population(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Alfred University.

        Primack, B. A., Shensa, A., Escobar-Viera, C. G., Barrett, E.L., Sidani, J. E., Colditz, J. B., & James, A. E. (2017). Use of multipl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tudy among U.S. young adul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9, 1–9.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

        Riordan, B. C., Flett, J. A., Hunter, J. A., Scarf, D., & Conner,T. S. (2015).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MO, alcohol use, and alcohol-related consequ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Annals of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 2, 7.

        Rosen, L. D., Carrier, M. L., & Cheever, N. A. (2013).Facebook and texting made me do it: Media-induced task-switching while studying.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948–958.

        Rosen, L. D., Whaling, K., Carrier, L. M., Cheever, N. A., &Rokkum, J. (2013). The media and technology usage and attitudes scal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6), 2501–2511.

        Smith, E. C. (2013). Fear of missing out – A tribute to Zach Orman.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4(4),450–451.

        Stamell, A. (2011). FoMO, the fear of missing out.The HuffPost. Retrieved April 24, 2017,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nnie-stamell/fomo-the-fear-of-missing-_b_817253.html?utm_hp_ref=black-swan

        Tong, S. T., & Walther, J. B. (2011). Relational maintenance and CMC. In K. B. Wright & L. M. Webb (Eds.),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Personal Relationships(pp. 98–118). New York: Peter Lang.

        Tresnawati, F. R. (2016). Hubungan antara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dengan fear of missing out about social media pada mahasiswa.Intuisi: Journal Ilmiah Psikologi,8(3), 179–185.

        Vaughn, V. (2012).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A Report from JWT Intelligence. Nueva York: J. Walter Thompson Company.

        Wang, D. L., Xu, L. L., & Chan, H. C. (2008, August).Understanding users' continuance of Facebook: The role of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puter self-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aris, FR.

        Wegmann, E., Oberst, U., Stodt, B., & Brand, M. (2017).Online-specific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Internet-use expectancies contribute to symptoms of Internetcommunication disorder.Addictive Behaviors Reports,5,33–42.

        Woods, H. C., & Scott, H. (2016). Sleepyteens: Social media use in adol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sleep quality,anxiety, depression and low self-esteem.Journal of Adolescence, 51, 41–49.

        Wortham, J. (2011). Feel like a wallflower? Maybe it’s your Facebook wall.TheNew York Times, 3. Retrieved April 10,2017, from http://www.bouldercenterforplaytherapy.com/Resources/Entries/2011/4/10_Feel_Like_a_Wallflower_Ma ybe_Its_Your_Facebook_Wall.html

        Yin, F.-S., Liu, M.-L., & Lin, C.-P. (2015). Forecasting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ssessing privacy risk and usefulness of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99, 267–272.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Zeidner (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pp. 13–39).San Diego, CA: Academic.

        猜你喜歡
        錯失研究者恐懼
        錯失恐懼癥
        英語文摘(2021年12期)2021-12-31 03:26:12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錯失《哪吒》衍生品生意,《姜子牙》還有翻盤機會嗎?
        玩具世界(2020年4期)2020-11-16 01:06:18
        住校記:她在夢里表達恐懼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英語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恐懼更奇怪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恐懼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tǒng)計
        中華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恐懼的對立面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小誤會錯失大商機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55
        国产高清白浆|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久久国产影视免费精品|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 国产av综合影院| 另类欧美亚洲| 亚洲av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中文|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98AV| av网站在线观看二区| 白嫩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国产双飞高清|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女人毛茸茸的视频| 东京热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无码精油按摩| 中文字幕色偷偷人妻久久一区|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樱花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 久久亚洲宅男天堂网址|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亚洲av久久无码精品九九 |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丝袜美腿久久亚洲一区|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喷水喷白浆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偷拍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