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摘要】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高職教育工作中,高職的數學教學更加重要。為了確保高職數學的教學效有顯著的提升,高職數學教師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其中,把數學建模同實際教學相結合,讓數學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進而達到提升高職數學教學效果的目的。簡單地探討了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數學建模思想 高職數學教學 方法把數學建模同實際教學相結合,讓數學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和處理數學中存在問題,進而提升高職數學的教學效果,讓高職學生在數學課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識。
一、數學建模思想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1.提升高職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在應用到實際的問題時,需要運用理想化抽象方法,實施建模假設,不管是理論類模型還是應用類模型,都必須將事物的本質抽象出來。而數學建模就是把實際問題同數學能力聯系在一起的橋梁,高職學生在掌握數學建?;A上,才能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進而提升實際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
2.更好地培養(yǎng)高職學生抽象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
高職數學教學中融合了數學建模后,在開展數學練習時,需要運用到數學建模,這時高職學生必須運用自身的抽象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將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和思維綜合到一起,進行數學建模,這樣的過程中,高職學生的類比歸納、抽象綜合、規(guī)律尋找的能力得到鍛煉。
3.提升高職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在數學建模中,總會運用到不同的數學軟件,操作這些軟件需要很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高職教育主張?zhí)嵘龑W生綜合能力,因此把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其中,不僅僅提升了高職學生數學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其操作計算機的能力。
二、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高職數學教學中
1.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的數學教學體系,應該在教學大綱確實可行的基礎上構建出來。高職數學教學的負責人,應該同專業(yè)課程教師共同研究溝通,依據課程的具體需要,安排出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專業(yè)課程奠定一個良好的知識基礎,并同高職學校專業(yè)課程融合,成為特有的教學體系。依據專業(yè)課程不同,定制公共數學課和選修數學課,形成多元化的數學教學體系。比如,西安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數學,其就是針對財經和管理類的高職院校編寫的數學教材。針對財經類和管理類的高職學生,選擇淺顯易懂的語言來描述數學概念的教材,更加注重實際應用,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選用的教材,編寫內容要融入建模思想和方法
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中重要的工具,其體現出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數學建模趨向于實際應用,高職教育主要培養(yǎng)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在高職數學教材中,應該要將數學建模思想以及方法,融合到其中,讓高職學生從書本上就能接觸到數學建模思想方法。高職數學教學選用的教材更偏向于帶有這類思想的數學教材,實際教學中,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使用性。實際的例子就像,選用的教材中在函數和矩陣,以及事件概率的篇章中,體現出更多的建模思想,列舉更多的建模實例,如納稅問題、足球排名次問題,都是很好的建模實例,學生接觸到帶有實際問題的教材,才會有興趣去接觸數學建模。
3.增加數學實驗課程,提高數學建模的動手能力
在數學建模的運用過程中,使用計算機對模型求解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數學實驗對于數學建模來說,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實驗中,高職學生能強化對數學感念的理解,進而提升數學學習積極性。因此,高職數學教學應該要增加必要的數學實驗課程,在課堂上,高職生能自主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建模求解,形成一種交互式的學習氛圍,依據自己主觀意識,進行一些數學實驗。通過此種教學模式,高職生對數學建模有實踐性的了解,能更加主動地學習,鍛煉自身觀察力、歸納力、思維力,同時提升了實踐的動手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實際教學中,進行函數的單調性與極值、函數圖像描繪的課程中,可以結合數學實驗課進行,提出銀行利率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建立數學模型,并對設定的問題進行解答,看怎樣的存款方式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高職學生運用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解決了實際問題,有助于其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可以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到其中,讓高職學生感受到數學建模的科學性,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此提高高職數學教學的效果,提升高職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培養(yǎng)高職學生抽象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高職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職生。
參考文獻:
[1]孟玲.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信息記錄材料,2017,(06) :29-130.
[2]施寧清,李榮秋,顏筱紅.將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職數學的試驗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0,(09) :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