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瀏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2017年7月1日報道,一位加拿大狙擊手一槍擊斃3540米外的目標——一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從而刷新了狙擊的最高紀錄。這個距離,連子彈都飛了近10秒鐘才到達目標,瞄準目標時甚至要考慮地球的曲率;一般步槍的有效射程才400米,連它的零頭都不到。
此前的最遠射殺紀錄是由英國狙擊手克雷格·哈里森保持的,他在阿富汗戰(zhàn)場上擊斃了2475米外的一名塔利班士兵。這位加拿大士兵所使用的狙擊步槍,其實有效射程只有約1900米,而狙擊手超水平發(fā)揮,將實際射程增加了近一半。古代“百步穿楊”就是神射手,而現(xiàn)代狙擊手幾乎要做到萬步穿楊了。
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狙擊手可以以非常少的人數(shù)和配備形成對敵方非常大的壓制性力量,他們在遠處潛伏靜待,伺機而動,敵明我暗,加上槍法通神,“一槍一命”。當身旁的人毫無征兆地腦袋開花,倒地而亡,卻連槍手的鬼影子都見不著,是種什么感覺?
能做到這種遠程精確射殺,武器自身的卓越性能當然必不可少。但槍好,槍手也要好,只有訓練有素的狙擊手才能實現(xiàn)這種現(xiàn)代科技與戰(zhàn)術的完美結合。
狙擊手可以從數(shù)千米外精準射殺,他們的槍法絕對不是靠天生的,對彈道學原理的熟練掌握是槍法好的基礎。
射擊距離越遠,射擊精度越低,因為自然力增加,風力和重力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狙擊手要識別風的方向、強度和頻率,他們必須學會用各種方式“讀風”。上文所述的加拿大狙擊手射殺目標時,子彈至少經(jīng)過了三道橫風的干擾。而重力則會逐漸地將前進的子彈向下拽,使飛行路徑形成拋物線,因此狙擊手往往把目標設定在更遠處,以補償重力的下拉。除風力和重力之外,溫度也是要考量的一個自然因素。冷空氣比熱空氣密度更大,因此會產(chǎn)生更大的阻力。
根據(jù)這些自然力的綜合影響,彈道學提供了一個計算公式,射擊距離每增加90米,精準度就減少2.5厘米。那是不是應該盡可能湊近一點射擊來保證精準度呢?這也不行,因為遠距離射殺的目的就在于隱蔽,越遠越看不到,也聽不到。
以7.62毫米子彈為例,在600米以內,射殺目標能聽到的是子彈以超音速飛行時發(fā)出的微小音爆聲;但600米以外,由于空氣阻力使子彈的速度降到音速以下,射殺目標就幾乎聽不到子彈的聲音了。假設狙擊手在800米以外的地方用7.62毫米子彈射殺某人,這個人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在遭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