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何謂“一例貫之”,就是用一個典型的事例論據(jù)作為支架貫通整篇文章。一般而言,考場作文為了不冒險,考生選用多個事例進行論證可以降低寫作的難度,從而獲得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分?jǐn)?shù)。但是就文字功底較為深厚的考生而言,運用“一例貫之”的用材卻可以推陳出新,彰顯考生駕馭文本的能力,于“你無我有,你有我新”中取勝。事實上,高考議論文的成功不完全在于事例的多寡,而在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的層層分析。運用“一例貫之”論證,其優(yōu)點是可以使文章筆力集中,文氣縝密,且邏輯嚴(yán)密,剖析深入,令閱卷者既似曾相識,又頗耐尋味。但是,“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對此,考生需要量力而行。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一線教學(xué)經(jīng)驗,談三點技法。
嚴(yán)格說來,議論文中的事例是作為論據(jù)來使用的,如果事例文字繁多,很容易造成 “以例代析”或“以敘代析”的弊病。前者會讓文章落入“故事文摘”的陷阱,后者會讓文章掉進“文體不清”的窠臼。這于考場作文而言,都是死穴。鑒于此,考生要根據(jù)命題材料及主旨的需要,對“一例”進行對應(yīng)的切分,使之成為多個點例,并確保每個點例都能夠很好地為主旨服務(wù),即所謂的定向敘例。例如2016年高考江蘇卷優(yōu)秀作文《閉口若懸河》。
閉口若懸河
一考生
咸陽,乾陵。
那通無字碑,就高高矗立在那里。斑駁的碑身,記載著歷史的滄桑。沉默在風(fēng)雨中,朦朧在山野里,千百年來,一代女皇留下的空白,不知招惹了多少有字的是與非的猜想……
站立無字碑前,思緒難平。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儀,想起了一代女皇。男尊女卑了幾千年,小女子抖擻精神,捧起大唐錦繡河山,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用心鐫刻著最美麗的風(fēng)景。在你之前,女人被涂脂抹粉,穿金戴銀,被男人塞進了箱籠。你一個紅顏女子,不愛胭脂愛乾坤,謀劃著一個大國十萬里的出路,運籌著千萬人生活的藍(lán)圖。而肩上扛著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難、艱險,都如大山般壓來。你叱咤風(fēng)云,勇敢面對世俗的瘋狂襲擊。你威嚴(yán)遙望,用智慧駕馭著大唐歷史的轟轟車輪: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平定契丹叛亂,打退突厥進攻……你的江山,誰敢黷武刀槍?
高處不勝寒。
匆匆去了,萬事皆休。你的美麗已隨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還有墓碑尚未風(fēng)干的淚珠。冷冷的唐月,凄凄的唐風(fēng),也許你太累了,懶得為自己撰寫碑銘。留下空碑一座,猶如空空的寂寞,誰來書寫你的一生?大唐那些豐采俊馳的才子,面對你也會是文思枯竭,無從下筆?為何樹碑而不立傳?碑上無字是因為你的臨終遺言:“已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論”……
天地之大,莫過無邊。日月之輝,莫過無限。碑石之妙,莫過無字。有字則有限,有文則有止。有限則難盡,有止則難全。無字碑是你絕頂智慧的彰顯,是你寬闊胸懷的展示,是你對自身名譽的保護,更是你對肆意詆毀者的輕視。武則天,突破世俗禁區(qū)的第一人,填補空白的第一人。無字碑,不正是“巾幗何必讓須眉”的最好寫照嗎?在無字碑前,任何的誣蔑與謾罵都顯得無謂、渺小甚至是輕薄可笑……
高原上淡藍(lán)的天空,沒有絢爛的云彩,沒有歡鳴的鳥兒,只是一片空曠與寂寞,卻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靈;萬頃碧波的海域,沒有飄躍的風(fēng)浪,沒有飛翔的海鷗,只是一片深藍(lán)的浩渺,卻叫人想起天涯海角、天荒地老;一塊傲然滄桑的無字碑,一個頂天立地的驚嘆號!千種風(fēng)情盡埋,萬種方儀都隨風(fēng)。生亦奇人,死有壯舉,留下史書永遠(yuǎn)新,讓我記住了“天朝第一君,是個女兒身”!
所有蠅營狗茍,絮絮叨叨,往往更顯個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說,卻深沉若淵,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間。中華大地,是不妨多立幾座無字碑的。
[素材還原]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rèn)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則天14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武周一朝結(jié)束,唐朝復(fù)辟,恢復(fù)以神都為東都。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82,后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用材評析]武則天的一生,可寫之事眾多,但是考生化繁為簡,將武則天的一生之事大刀闊斧地予以切分,并聚焦于“無字碑”一點,然后引發(fā)思考,想象武則天的功績,揣測立無字碑的原因,評論立碑無字展現(xiàn)的偉岸人格……考生的選材摒棄了瑣屑野史,而是立足于家國,著眼于興衰進行選材剪裁。譬如武則天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被考生濃縮在“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儀,想起了一代女皇”的幾個稱謂里,以點連線,綱舉目張,可謂張力巨大;譬如論證武則天生前功業(yè),考生以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平定契丹叛亂、打退突厥進攻……等幾個點例予以呈現(xiàn),可謂重點突出,論證有力。如此切分“一例”,確保了素材的言簡義豐,為我所用。
議論文的素材必然是為主旨服務(wù)的,為此,找到素材與命題主旨的對應(yīng)點,并將兩者進行有效的勾連,在明扣的基礎(chǔ)上予以暗扣,是考生需要關(guān)注的問題。一般而言,為了確保考場作文的清晰度,在結(jié)構(gòu)布局上使用分論點謀篇是一種常見的技法。考生可以在主旨的統(tǒng)領(lǐng)下,按照分論點的需要對“一例”進行切分,并將切分出來的點例與主旨勾連,分別放到對應(yīng)的分論點中去。簡圖如下:中心論點→分論點一 (敘例)→分論點二(敘例)→分論點三 (敘例)。例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優(yōu)秀作文《祁同偉自盡之謎》。
祁同偉自盡之謎
一考生
高高的孤鷹嶺,是成就他緝毒英雄的地方。他開槍了,在眾人的唏噓聲中,一代鳳凰男就此倒下。
本來,他可以向手無寸鐵的“猴子”開槍,至少還能殺一個夠本;本來,他可以選擇投案自首,至少他手頭有育良書記貪腐的線索,舉報、立功、減刑,最后判個死緩乃至無期完全可能。所有這些,以同偉之聰明,完全應(yīng)該想到。
但是,他選擇了飲彈自盡,一個很不體面的下場,一個很沒有尊嚴(yán)的結(jié)局。為什么祁同偉選擇以這種方式了結(jié)自己?這中間有多少謎團有待解開?
祁同偉,一個讀過有字之書的人,而且讀得很用功很優(yōu)秀。
作為一個貧寒的農(nóng)家少年,我們可以想象他當(dāng)年讀書該有多么出色,否則怎么考得進漢大政法系。即使在大學(xué),他依然在有字之書上辛勤耕耘,否則怎么當(dāng)?shù)蒙蠈W(xué)生會主席,怎么考得上研究生。即使工作以后,他念茲在茲的“勝天半子”,依然是有字之書教于他的。
祁同偉是個有爭議的人,但在“有字之書”上,他是努力的,是勤奮的,這點毫無異議。
且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社會是一本大書,是一本無字之書,多少學(xué)問需要你用心揣摩。不少當(dāng)年才華橫溢者最后“泯然眾人”,推其原委,與其書生氣十足,讀不透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多有直接關(guān)系。
但祁同偉不一樣。他知道工作要以業(yè)務(wù)為本,因此有了那個廣為傳頌的緝毒英雄;他知道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所以有操場上的那悍然一跪;他知道要與領(lǐng)導(dǎo)搞好關(guān)系,所以才有書記父母墳前那番痛哭流涕……
社會這本無字之書,誰有祁同偉讀得那么通透,那么活學(xué)活用。
然而,祁同偉還是倒下了,倒在自己的槍口之下。因為勤奮如同偉者,忽視了一本書——心靈之書。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相信少年時勤奮的祁同偉只想過上幸福的日子,絕不會想去做一個貪官,殺一個同學(xué)。然而,在走向富貴的大道上,他太浮躁太匆忙了,以至沒有時間去審視自己的初心,沒有精力去讀一讀心靈之書。他就這樣墮落了。
當(dāng)然,祁同偉不是孤獨的。
無論是嚴(yán)肅的育良書記,還是副國級的趙立春,哪個人沒讀過有字之書,哪個人不精通無字之書。然而,他們都忽視了一本心靈之書。于是,人生迷茫,罪惡叢生,到頭來作繭自縛?!拔羧諜?quán)貴今何在,囹圄深深嘆息了?”獄中的育良書記,或許會在《好了歌》中加上這么一句。
但是,祁同偉又是不一樣的,他最后還是讀到了心靈之書。
面對侯亮平的慷慨陳詞,他內(nèi)心慚愧了。陳家與他有恩,他也深感自己無臉回去面對陳巖石老人。所以,他在開槍之前吼的那一聲,“陳海的命我會還的”,正是他閱讀了心靈之書后的一份覺醒。只是這本書他讀得太遲了,飲彈自盡以謝天下,分明就是他交出的一份讀后感罷了。
謎底總是簡單。
只是祁同偉就這樣走了,而更多的祁同偉還在路上。
人生三本書,該怎樣去讀,聰明的你,一定懂了吧……
[素材還原]祁同偉,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主要人物,其畢業(yè)于漢東大學(xué)政法系,任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為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的學(xué)生,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局長侯亮平及陳海的學(xué)長。祁同偉曾為一級戰(zhàn)斗英雄,是典型的“于連”式人物,其用人格和尊嚴(yán)換來了十年平步青云,卻因劍走偏鋒而以悲劇終結(jié)。電視劇前段,祁同偉是一個隱藏很深的神秘人物,他在大眾面前是一個翩翩君子,在人后卻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魔鬼,令人猜不透。隨著故事的展開,祁同偉逐漸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是山水集團高小琴的藍(lán)顏知己,在背后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dāng)。與此同時,一心想要登上副省長職位的他,變得越來越浮躁莽撞,一意孤行,最終因殺死陳海而走投無路,于成就他英名的孤鷹嶺舉槍自殺,了卻一生。祁同偉最喜歡讀的一本書為《天局》,他誓要做一個“勝天半子”的人。但最終,祁同偉并沒有能夠“勝天半子”,而是死在了自己的“惡念”里。
[用材評析]考生抓住了祁同偉喜歡看《天局》這本書,于是和命題中的“讀書”進行了勾連;考生還抓住命題材料中的“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的這個節(jié)點,于是將其切分為三個分論點,并將之與祁同偉的一生進行勾連:少年時讀的“有字之書”,意氣風(fēng)發(fā)考得理想學(xué)府;青年時讀的“無字之書”,靈活運用于官場,混的風(fēng)聲水起;最后卻因不能悟透“心靈之書”,步步走錯,終結(jié)了生命。如此,就將事例和主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線索明晰,有蒙太奇的分鏡頭式的奇妙效果。
劉勰于其《文心雕龍》中說:“論如析薪,貴在破理?!弊h論文不能光有例子沒有分析,析例猶如析薪,先得梳理主旨的脈絡(luò),然后依照脈絡(luò)運用技法展開分析論證。考生只有把分析與敘例緊密地聯(lián)結(jié)在中心論點上,使析例與敘例水乳交融,才可能使文章邏輯嚴(yán)密、渾然一體。如若對所切分事例缺少具體的分析,論點仍是論點,素材仍是素材,油水分離,文章就會因缺少必要的分析而失去說服力。此外,“一例”切分后的點例可能會有多種指向,需要考生稍微改變一下敘述的角度,使之緊貼論證的觀點;與此同時,析例也需要與主旨同向而行,確保分析方向的正確。例如2017高考江蘇卷優(yōu)秀作文《木車上的人生》。
木車上的人生
一考生
現(xiàn)代旅行中,我們常?;孟胫囕v能如閃電一般穿越障礙,瞬間直達,我們常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卻從未想過在遙遠(yuǎn)的幾千年前,曾有這樣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輛簡陋而緩慢的木車上,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蒼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終其一生。
他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鮑鵬山在《風(fēng)流去》中曾對孔子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在一條浩浩湯湯的河邊,孔子師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邊的農(nóng)夫問路,卻只是得到“天下皆亂,舉世皆然,何不避世歸隱,躬耕隴畝”的勸誡。
難道孔子不明白這些嗎?幾十年來,他歷盡艱辛,學(xué)而不厭,“十年磨一劍”,卻連“霜刃未曾試”,心中的滿腔豪情與偉大抱負(fù)無人言說,也無人理解,如何能沒有感慨,如何能沒有惆悵?但是他卻握緊手中的韁繩,堅守著“君子固窮”的決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窮途之哭,那只是無能者的怯懦表現(xiàn)。他不羨慕避世田園、閑云野鶴的自由隱士,也不向往車來車往、燈紅酒綠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獨地駕著那輛破舊的木車,周游于列國之中,往來于天地之間,渺小又偉岸。
枯葉鋪地,北風(fēng)呼嘯。但是這樣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者依然在木車上顛沛著,流離著,這在越來越懂得進退有據(jù)的現(xiàn)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然而,正是這樣的倔強,讓世界感到了畏懼。我們從那轆轆的木輪聲中,聽懂了“政治”的真正含義。那是對人生、對土地、對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個階層訴說他的思想,訴說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他將自己滿腔的熱情注入《春秋》之中。他顯示了窮卻依然兼濟天下的政治胸懷,用燃燒的激情驅(qū)逐了整個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又化作明燈,照亮了亙古的長夜。
木車雖小,卻阻不斷萬丈激情。無數(shù)個孔子般固執(zhí)的思想者正手持韁繩,駕著顛簸的木車,向我們緩緩駛來,載著滿腹思想,駛進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駛向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于車來車往中,獨獨見他們正向我們招手,那是欲將自己的絕世思想一吐為快的渴望,亦是愿將我們引向光明未來的義不容辭。
有未來雖遠(yuǎn),卻將不再艱險,唯愿有孔子們駕著木車來“導(dǎo)夫先路”在車來車往中,唯轆轆車聲引領(lǐng)我們走向未來與希望。
[素材還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渌械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鬃釉诠糯蛔鸱顬椤疤炜v之圣”、“天之木鐸”,是當(dāng)時社會上的最博學(xué)者之一。
[用材評析]客觀而言,孔子這個人物素材與“車”有關(guān)嗎?沒有。但是考生通過“造據(jù)”的方式,從容地將孔子的人生放在了 “車”上,于是孔子與車就發(fā)生了關(guān)聯(lián),與作文命題的主旨相契合。在高考議論文中,“造據(jù)”是一種高明的定向敘例方式,為此考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為了扣旨行文,也需要定向析例。本文立足于“木車上的孔子”這一虛擬視角,運用人物評傳的形式定向析例,對孔子木車上的人生給中國政治、文化、思想帶來的巨大影響做出了高度評價,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正是由于一個個 “孔子”懷著對蒼生的悲憫,懷著對正義的追求,人類才不至于永陷無盡的黑暗,歷史才能不斷前行。縱觀全文,考生每每在進行簡短的敘例之后,都會緊扣主旨進行循例析理的深入分析,有機地將例與理融為一體,極具說服力。
總之,在高考議論文中,切分、勾連、定向三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步步為營的,為此,考生在運用“一例貫之”的技法時,應(yīng)該將三者串連起來同時使用,以達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效果。此外,“一例貫之”的用材靠的是“真功底”,考的是“真見解”,勝的是“真技法”。考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素養(yǎng),并重視平常的素材積累與思考,練就一手硬功夫,才可能折桂考場,笑傲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