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陳士睿
摘要:古文在中學漢語學習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但是由于當前信息化的沖擊,初中生學習古文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響。古文學習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要想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教師素養(yǎng)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可實際上老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方向標,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才能少走歪路,老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素養(yǎng)來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本文針對教師素養(yǎng)在初中生古文學習中的影響與作用展開討論。關鍵詞:教師修養(yǎng);初中生;文言文學習一、 引言中國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蘊含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寶藏。初中生學好古文,可以培養(yǎng)豐富的人文精神,向世界展示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但是學生從小接觸古文的機會較少,在初中剛接觸古文時就存在嚴重的畏難情緒。初中生對古文存在誤區(qū),認為文言文是我們?nèi)粘I钪懈静粫褂玫模蚨雎运闹匾?。大部分初中生由于古文的晦澀繁雜,對它就絲毫提不起興趣。因此,對它的學習就無法深入。本文從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現(xiàn)狀入手,分析教師素養(yǎng)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總結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效率有效途徑。二、 初中生學習古文的重要性初中語文老師應該重視對學生文言文的教育活動,因為其中包含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首先,中學生通過學習古文可以為今后的漢語學習奠定好堅固的基石。古文中的字詞理解、句式變化、主旨思想在中學語文的考核中占據(jù)很大的比例。古文閱讀可以促進語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其次,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可以與古人對話,古文中蘊含了古代文人杰士豐富的思想寶藏。學生在閱讀、理解、學習、領悟的過程中,學習個人高尚的道德品格,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達到人生素養(yǎng)的升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想在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持生機活力,就必須重視中學生古文的學習。中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通假字,文言句式感受中華文化的字音、字形的變遷,了解古人的說話方式、寫作方式,體會漢語的魅力,幫助漢語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青春活力。三、 教師素養(yǎng)在學生學習古文過程中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動手實踐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一切有助于教學效果完美實現(xiàn)的設想,都需要老師的主導。因此,教師素養(yǎng)在中學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文可以傳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給下一代灌輸高尚的三觀,因此,作為中間者的老師,他們的素養(yǎng)對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起著不可言喻的影響。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涉及古文的部分較多,這不僅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還要求他們擁有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若是文化素養(yǎng)不合格、道德品質(zhì)低下的語文老師來傳承古文,那只會適得其反,不僅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甚至可能扭曲孩子的心靈。四、 豐富教師素養(yǎng)的途徑每位教師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傳承中華文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應該努力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一) 語文老師應該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主動傳授者,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完全失去獨立思考、分析的權利。不可否認,作為教師,他們最根本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但若是把這看成教師的唯一職責那就錯得離譜了。在初中語文新課程的改革下,教師應該積極地轉(zhuǎn)變自己以往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合作交流學習。在老師的提示引導下,獨立的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在這種定位的學習下,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才能為自己所用。(二) 重點啟發(fā)學生對古文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建立強烈的責任心老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jù)文言文內(nèi)容,引導同學們展開討論。只有有興趣作為先導,學生才會對古文內(nèi)容留下深刻印象。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例如在講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時,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主動提問,引導同學們就自己在生活中所聞、所經(jīng)歷的離奇的事情展開討論。把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自己變成聆聽者。老師還要對學生有強烈的責任心。老師作為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方向標,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老師用良好的道德品格來引導學生,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興趣點所在,這才是教師對學生認真負責的表現(xiàn)。(三) 教師應該建立終身學習的人生目標隨著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變化,老師也要不斷學習,接觸新鮮事物,才能滿足教育時代需要人才的要求。老師除了需要自己積極主動吸收接受新的知識、技能以外,也要重視能從學生身上學習到的東西。教師應該拋棄傳統(tǒng)觀念中的優(yōu)勢地位,讓學生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所謂教學相長,就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雙方互相學習、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并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要比老師強,所以老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要時刻懷著一顆謙虛的心。五、 結束語中國古文中蘊藏著巨大的寶藏,學習古文可以讓學生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風騷。但學生從小接觸文言文的機會較少,在剛剛接觸到古文時,難免會存在一些誤區(qū)。教師作為文化的傳遞者,有義務帶領學生了解古文的魅力所在。教師素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在老師的教學生涯中,應該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為學生學習古文打開興趣的大門。參考文獻:[1] 王翠薇.淺談初中語文人教版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5).[2] 楊露,楊淑萍,楊俊平.網(wǎng)絡文化的多元性對初中生道德發(fā)展的影響及教育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801-805.[3] 呂玲娣,周阿根.中學語文教師古文素養(yǎng)與高師院校古漢語課程教學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11):179-181.[4] 倪麗琴.文言、文學、文化——文言文教學的三個著力點——以《病梅館記》一文的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2010(12):246-247.作者簡介:李文慧,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職業(yè)技術中學;陳士睿,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中心小學。